新浪财经

诺华青蒿素市场杀价 国内药企药农陷库存漩涡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0月28日 00:41 中国经营报

  编者的话

  几年前被炒作出来的“15亿美元的青蒿素市场”突然缩水,国内大批制药企业和药农陷入库存压力。国内医药产业在产业布局、高端研发战略和国际经贸等方面的稚嫩与盲目又一次显现。作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中国青蒿素产业,为何沦为跨国巨头的廉价“打工仔”,值得我们反思。

  10月20日晚六时左右,第十一届生物医药产业发展论坛为“青蒿素产业”特设的封闭式圆桌会议结束。

  华立科泰、上海复星、云南昆药等生产青蒿素的国内知名企业代表先后走出会场难掩一脸失落,一位国内药企代表告诉记者,会上他们没能够和瑞士诺华公司达成任何协议。

  青蒿素供需困局的导火索起于瑞士诺华公司公布的今年向中国企业采购青蒿素的数量——55.5吨,而且这还是诺华公司未来两年的原料用量。

  诺华的这一数字立刻引起了青蒿素行业内的轩然大波。

  “今年国内的青蒿素原料药产量在150吨到200吨之间,诺华基本上是国内企业的唯一买家,其收购量不足国内供应量的1/3。”中国医保进出口商会青蒿素行业负责人之一张忠鹏说,大部分生产企业的库存压力太大。

  各执一词的讨论

  由此,国内企业把矛头指向诺华。

  几年前,一个“15亿美元青蒿素巨大市场”被宣传得热闹非凡。

  “那时候,媒体宣传热炒,领导大会小会上都讲,青蒿素市场每年至少15亿美元市场,据说这还是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和诺华公司提供的数据预测的。大家当然想抓住这个巨大的商机,于是纷纷上项目,搞种植。”一位参会的国内企业代表告诉记者,当时国内80余家药品生产企业开始投资配置生产线,涉及重庆、四川、湖南、云南、广西等多省市的药农们积极投身种植和采收,他们的终极目标几乎都集中在一个国际买家身上——瑞士诺华公司。

  但如今,“海市蜃楼”的15亿美元的青蒿素市场云消雾散,诺华公布的需求只是国内企业产能的三分之一。恶果开始显现:地头上的青蒿药材价格开始暴跌,堆在仓库里的青蒿素原料大量滞销,数千万元一条的生产线停工闲置,药厂、药农都抱怨叫苦。

  “青蒿素价格已经从最红火时的每公斤8000元跌到了现在每公斤不到2000元,而且库存还都砸在手里。大家是停工的停工,转产的转产。”一位药企代表告诉记者。

  对于国内企业的指责,诺华并不同意。

  “我们早就提醒国内企业和药农,不要盲目搞青蒿素。”在10月20日的青蒿素圆桌会议上,瑞士诺华公司中国区总裁李振福表示,炒作15亿美元青蒿素市场与他们无关。他回忆,2005年时,由于原料供应不足,诺华公司抗虐药蒿甲醚的产能虽为33万人份,但实际供货量只有9万人份。在这种情况下,诺华和世界卫生组织开始向中国政府和企业界宣传呼吁,提高青蒿的种植和采收量以提供充足的青蒿素原料。

  但李振福表示,早在2004年,他就在媒体上提醒过国内企业,虽然2004年青蒿素原料价格比2003年上升了3倍,但“WHO、环球基金及非洲各国政府每年获得的公益基金捐助是有限的,加上国际机构设立了很高的原料质量门槛,中国企业盲目发展是不明智的。由于这些抗疟疾药品是供应非洲的‘救命药’,一旦原料价格上涨太快,生产成本提高,药品供应量也会相应减少。”

  “几年前,炒作全球青蒿素市场每年有15亿美元,但这只是一个理想化的目标,实际上只有5亿美元左右。因为在全球最主要的市场——非洲,很多贫困人群无力买药,联合国和世界卫生组织(WHO)救助计划也暂时无法覆盖他们,所以根本达不到15亿美元。” 张忠鹏说,目前参与青蒿素生产的国内厂家超过80家,如果加上外销企业,参与青蒿素淘金的可能会有100多家。

  “诺华不应该为如今的青蒿素产业困局背负不应有的指责。”李振福在会上表示,诺华很难突破55.5吨的采购量,诺华无法与国内企业就青蒿素库存积压问题达成有意义的新协议。

  会议结束时,华立科泰的总经理逯春明意味深长地提出,把会议所在地的一个名为“非洲文化餐吧”的场所作为今后青蒿素行业人士经常沟通的固定场所,“大家可以免费吃喝,重在建立一个沟通的平台。”

  但无意提高收购量的李振福以一句“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婉拒了华立科泰这家国内青蒿素行业的领军企业。

  国内药企的尴尬

  青蒿素的库存压力已经沿着产业链传导。

  “收购公司的人说今年的青蒿草库存太大,卖不出去,所以不得不比去年压低收购价。算下来,我今年种青蒿不仅不赚钱,还赔了一万多元,明年我说什么也不种青蒿了。”一位重庆酉阳青蒿产地的药农在电话中告诉记者,今年8月采收季,他们被迫按每公斤3元多的价格出售青蒿草,而当初收购青蒿的公司与药农签订的合同价是每公斤5元。

  重庆酉阳地区上述药农遭遇的低价收购还不是最糟糕的事,在广西8月份的药市行情上,干青蒿的价格已经跌至每公斤1元,仍然难于出货。而3年前,药市上的干青蒿曾被追捧到每公斤10元。

  “前几年,青蒿被忽悠得身价暴涨,许多地区的药农都一窝蜂似的种青蒿。根本不考虑风险。”中药材种植专家周成明告诉记者,在对青蒿市场价值的错误判断和盲目炒作中,个别政府部门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一些地方政府把青蒿作为地方经济的‘新增长点’,把原本是野生的药材当成经济作物向农户宣传推广,甚至有的地方政府还专门成立了‘青蒿办公室’以便加大推广力度。”周成明说。

  在他看来,国家药监部门也没有把好审批关。在过去的三四年间批准了十多家药企青蒿素原料药的生产资格,加上还有许多无证生产青蒿素的企业未被整顿,使得本来就不大的青蒿素市场一下子涌进去这么多企业,加剧了恶性竞争。周成明认为,“这是上游放水,下游泛滥。”

  一些经销商则在为青蒿素制剂的未来销售发愁。

  “现在青蒿素单体制剂可以直接销往非洲,将来这样做越来越难了。”一位在中国与非洲之间做药品生意的人告诉记者,从2006年起,世界卫生组织对青蒿素单体制剂提出“耐药警告”,称为了避免耐药,应采用复方制剂。随后,一些非洲国家开始拒绝签发单体制剂的进口批文,逼着我们采购国内的复方制剂,但目前大多数厂家生产的还是单体制剂,研发和生产复方药的并不多。

  “诺华的蒿甲醚是复方制剂,这个药是WHO认可的,进入非洲国家几乎没有障碍。”该经销商无奈地告诉记者,现在就是这样的局面,“中国特产的青蒿,中国自主

知识产权的提炼方法提取的青蒿素,正在被廉价出售。但中国的青蒿素药物难以进入目标市场,赚不到应该赚的钱。”

  “青蒿素行业期待拯救。”华立科泰的与会代表说。

  链接

  青蒿素是我国在世界首先研制成功的一种抗疟新药,它是从我国民间治疗疟疾草药黄花蒿中分离出来的有效单体。

  青蒿素的研究始于上世纪60年代中期。它是由我国科学家自主研究开发并在国际上注册的为数不多的一类新药之一,被世界卫生组织评价为治疗恶性疟疾唯一真正有效的药物。

  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起,我国已研制成功青蒿琥酯、蒿甲醚和双氢青蒿素3个一类新药,青蒿琥酯、蒿甲醚可以口服和注射,而双氢青蒿素则用于口服和栓剂。目前还开展了抗疟复方的研制,已上市品种有双氢青蒿素制剂、青蒿琥珀酸酯制剂、蒿甲醚制剂和复方蒿甲醚等。

   中国经营报记者:孙晨
小调查

1、国内的青蒿素原料药产量过剩,您是否认为责任在诺华?
责任在诺华
责任不在诺华
不好说

2、诺华几年前曾预测过15亿美元青蒿素市场,如今杀价国内药企药农,你认为诺华是否具有社会责任心?


不好说

3、您是否认为诺华应予以药农一定的经济赔偿?
应该
不应该
不好说

    新浪财经独家稿件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表及音视频)特供新浪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城市营销百家谈>>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