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滚动新闻 > 正文
 

农业低效产业论辨析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4月24日 08:55 中国经济时报

  ■学人新论■王杰

  长期广泛流传的农业低效产业论,事实上构成强化农业基础的一个重要思想障碍,但农业低效产业论却是以片面事实支持的认识误区。本文以粮食种植业为例统揽农业经济效益的全面事实,廓清农业低效产业的迷雾,显现农业高效产业的本质,从思想上为提高和强化农业基础张目。

  以农业为基础的刚性规律不刚的现实

  新中国经济发展史上,农业兴、百业盛,农业动、天下震的现象长期存在,并大范围反复发作,这一史实表明,以农业为基础是中国特定条件下顺则昌、逆则亡的不可逆刚性规律。但长期以来的实践表明,包括农民投资取向在内的经济决策又往往忽视甚至悖逆以农业为基础的规律。这集中表现为强化农业基础的既定方略贯彻到位率不高,“口号农业”几成普遍现象。即使改革开放以来,“农业困难喊农业,农业好了忘农业”现象仍然反复发生。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无工不富”的呼声高涨,几乎湮没“无粮不稳”,造成了连年粮食入库困难;20世纪90年代初期,在“有钱就有粮”的误导下南方五省粮食大幅度减产,引起朝野震动乃至国际粮食市场价格上涨。进入21世纪以来,又对农业基础的强化程度和农民的富裕程度估计失误,多方争吃“唐僧肉”,农民负担一度成灾,在种粮比较效益日益下降等综合因素的拉动下,农民大量弃农弃耕,致粮食产量几度滑坡。

  当前,中央虽然开始实施反哺农业方略,但农业是国民经济短腿的局面远未获根本改变,尤其是长期超负荷运行、过度透支的农业基础设施亟待更新,农村生产力体系建设(如农业科研、推广和普及系统等)亟待建立健全和强化,农村生产经营组织等亟需完善和重新整合,而实施反哺农业战略效应普遍转化为现实的农村生产力又需要比较长的过程。但值得注意的是,在农业刚刚走出低迷,初现发展性增长之际,一方面,决策层中的相当一部分,对农村经济已经积累的生产力的总量和释放持续期,以及农业对国民经济其他方面的支撑强度判断不准,大干快上基本建设的热浪再度旋起,甚至中央三令五申的

宏观调控方略贯彻不到位现象普遍存在,强化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喊得多、落实少,本来就呈“短腿”的农业基础弱化趋势并未完全遏止。另一方面,大批农村强壮劳力外出打工,老人、妇女主力种地务农,许多地方只种“口粮田”。农业基础被迫弱化的周期律大有再度轮回显现迹象。弱化农业的顽症久治不愈,多次恶性复发的背后,肯定存在理论上的广泛支持。

  农业低效产业现象扫瞄

  实际工作部门和广大农民乃至理论界,之所以都比较普遍地形成农业是低效产业的认识,因为这种认识确有广泛的事实支持。这里,以农村生产力水平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甘肃河西国家商品粮基地高水平的粮食种植业户——即亩产粮500公斤——为典型,分析农业经济效益。

  1户5口,人均经营2亩耕地,种粮10亩,生产投入3000元,年产粮5000公斤,平均售价1.9元/1公斤,总收入9500元。

  纯收入=总收入-总投入=9500-3000=6500(元);

  人均年纯收入=总纯收入÷总人口=6500÷5=1300(元)。

  人均劳动日值=人均年纯收入÷年工日。实际的月工日22天,1年12个月。则:人均劳动日值=1300÷(22×12)≈4.9(元)。

  据笔者的调查:农村范围内的季节性临时雇工,除负担饮食外的日工资一般为15-20元;在兰州市小饭馆打工的农村小青年,除由雇主负担食宿费用外,月工资一般为500-600元,即日工资在17-20元。农村粮食种植业户人均4.9元的劳动日值(其中还包含劳动力再生产费用,如食宿费等),显然远远低于在农村打工或在城市小饭馆打工的水平,更远远低于国民经济其他产业部门工人的劳动日值。

  农民虽然不了解资本向利润回报率高的部门自发转移的理论,但他们基于现实中不同行业收入水平如此悬殊的利益驱动,自发将资本(包括人力资本)从农村粮食种植业撤出,投向其他部门,则是资本运动规律使然。此乃农民放弃耕地的经济根源。地方政府既普遍面对财力不足的压力,又基于粮食种植业投资周期长、回报率低的事实支持,也必然地要将资本投向回报率高的部门。这就是大干快上工业项目的经济动因。

  十分清楚,农业低效产业论构成了弱化农业实践的重要理论依据之一。

  支持农业低效产业论的事实基础透视

  但农业低效产业论却是片面事实支持的结论。

  一是混淆了生产时间与劳动时间概念的界限。根据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只有凝结于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才形成价值。因为农业的生产时间包括农作物自然生长的时间,所以农业种植业的生产时间是包含劳动时间又远远大于劳动时间的概念。在甘肃河西地区种植业120天的生产时间中,劳动时间一般只占1/6弱。据20世纪70年代初甘肃酒泉地区农村实行农业生产责任制期间的详细核算,在使用架子车等手工劳动工具条件下,1亩粮食作物整个生产过程所需劳动时间,小麦为17工日,谷子为18工日,玉米为19工日。加权平均,生产1亩粮食作物需要劳动时间18工日。在劳动时间之内,分析粮食种植业的经济效益,情况则迥然不同。

  人均实际劳动日值=人均年纯收入÷劳动时间=1300÷18≈72(元)。

  72元的人均实际劳动日值,较之将生产时间混淆为劳动时间条件下的4.9元,净高13.6倍。显然,将生产时间等同于劳动时间,实际上是将诸多非价值形成因素都混同为价值形成因素。人均年纯收入1300元本来应当由劳动时间18工日分享,这才符合实际的计算公式——人均年纯收入÷劳动时间;但在生产时间混同于劳动时间的情况下,人均年纯收入1300元由生产时间(22×12)工日分享,计算公式被置换成为人均年纯收入÷生产时间,大大降低了劳动时间内的经济效益,人均劳动日值由实际的72元下降到了虚假的4.9元。

  用算术计算方法检验,其错误即可明显显现:

  实际人均劳动日值=人均年纯收入÷劳动时间=1300÷18≈72(元)

  缩水人均劳动日值=人均年纯收入÷生产时间=1300÷(22×12)=4.9(元)

  二是将户均劳动日值等同于劳动力劳动日值。户人均劳动日值与劳均劳动日值,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上例中,总纯收入÷总人口=6500÷5=1300(元),是以5口之家平均年总纯收入的结果。甘肃河西地区农村家庭经济单元中,一般只占40%的全劳力才是户年总纯收入的主要创造者,其他附带劳动力一般只以附带劳动形式参与价值创造过程。为计算方便,舍去附带参与价值创造因素,其他条件一如上例,那么,全劳动力劳动日值的情况则为:

  年纯总收入÷全劳力÷实际工日=6500÷2÷18≈180(元)

  180元的劳动日值,足可以与其他许多高效产业部门的经济效益媲美。

  摒弃片面的事实支持,农业低效产业论就会坍台。相反,从实践经验、现实及历史和逻辑统一的视角考察,农业是高效产业都有充分的事实支持。

  首先,在土水肥条件较差的土壤条件下,播种一粒小麦种子,即使是不分蘖打杈的“一枝花”,单穗两仓,每仓至少也有15粒,共有30粒的收获。在土肥水条件较好的保证条件下,播下一粒小麦,至少分蘖打杈3-4穗,每穗3-4仓,每仓可达1520粒,共有135-320粒的收获。“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的诗句,虽然大有夸张的成分,但却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农业种植业是高效产业的事实。

  其次,近些年来城市不少率先致富的经营者,毅然决然地弃工商、向农业种养加项目投资的经济动因,就是他们已经发现了农业种植业既是高效产业,且市场前景广阔的秘密。

  再次,从历史与逻辑统一的角度思考,早在远古时期,人们就在生产实践中认识到了农业是低投入、高产出的产业,所以才在第一次社会大分工过程中必然地选择了粮食种植业作为获取衣食的第一源泉,而且持续了千百万年。人类也正是依托源远流长和高效的粮食种植业,才得以繁衍生息,创造出了文明史。反之,如果农业真是高投入、低产出的低效产业,人们从远古以来就以农业为第一衣食之源,岂不是愚蠢至极吗?

  综上所述,农业低效产业论只有在诸多非价值形成因素不参与价值形成过程,又平均分割劳动价值的条件下才能成立。在显现粮食种植业经济效益真实情况的条件下,则得出农业是可与国民经济中许多其他产业效益相匹敌的高效产业的结论。

  上例180元的劳动日值,是劳均实际经营5亩耕地条件下的经济效益。根据对甘肃河西地区的调查,在使用架子车等手工劳动工具条件下,每个农业劳动力可以承担15亩耕地。如果每个劳动力经营15亩耕地和资金投入等必备条件同时具备,那么农业劳动力的劳动日值就可达到540元,年劳动值就能达到540×18=9720元。一个劳动力经营15亩耕地及其他必备条件同时具备的农业规模经营,在甘肃的不少地方已经成为了事实。近些年来,不少有远见、懂经营、会管理的农民和城市居民,抓住当地弃耕承包地增多的时机,用多种形式扩大种植面积,形成相对规模经营,取得了高于家庭小农经营数十倍甚至上百倍的规模效益,进入了“暴富”行列。一些有远见、有财力的城市经营者,也积极投身农业项目开发,并依靠规模农业经营而“暴富”。近些年来,随着农业科技水平的提高、农业资本积累规模的扩大和农村劳动力的迅速转移,实现农业规模经营的基础条件正在日趋成熟。

  从理论上矫正农业低效产业论,认识到农业属高效产业的本质及其发展潜力,对于采取有力措施,提高农村劳动力转移机制的稳定系数,稳步推进农业规模经营,实现农民收入较快增长,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作者为甘肃省地方史志办公室副主任、研究员)


爱问(iAsk.com)


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