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滚动新闻 > 正文
 

城阳:每天都有新故事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4月19日 10:42 招商周刊

  □ 首席记者 唐志军

  对越来越多的人来说,城阳是一个谜。

  如果倒回5至10年,没有太多的人关注青岛城阳,这不仅是因为它的历史沿革复杂,1994年6月才成为青岛市的一个行政区,而且因为底子薄,在社会和经济发展等各方面,难与
其他区市相提并论。

  然而,在短短的12年,尤其近些年,城阳却创造了属于自己、属于青岛、属于山东、属于中国的奇迹——

  2000多家外企开工投产、连续多年全省出口第一、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城市、国家生态示范区、凸显的四大发展板块等等,无一不在讲述着开放发展的故事……

  采访手记

  城阳出故事,这早有所闻。

  但一直期待着走进城阳,却一次次擦肩而过……

  面对2005年的一系列开放数字,城阳的成就,再次让人感叹,走进城阳的愿望,在这个时候变得更加强烈。

  了却心愿是在3月下旬。

  3天的采访尽管有些匆忙,大脑和眼里,却灌满了许多值得记忆的资料与影像——气势恢宏的“世纪公园”与贯穿城市南北的空中走廊“新天地”,着实体现了城阳人的开放胸怀;一面面飘扬着的不同国家的旗帜和极富韩国情调的“料理街”,使人很难分清这是置身国外还是城阳;一栋栋别致整齐的楼房与四周喧嚣热闹的全国性大市场形成鲜明对比,让人很难想象这里曾经是农村,而人们脸上掩饰不住的那份喜悦,又真情地流露着城阳人特有的富裕与自豪……

  初识“遭遇”震撼

  按说,城阳是再熟悉不过的地方了。熟悉,是因为我每年要不止一次从号称山东第一桥的流亭立交桥上走过,不止一次乘坐火车从此穿越,甚至不止一次从这里乘坐飞机飞往各地,但是,真正感受城阳和触摸城阳脉搏的剧烈跳动,这还是第一次。

  学生出身的邹广涛,是土生土长的城阳人。说起城阳,这位读过书和见过世面的年轻人颇有感触。他的家乡叫前桃林村,与城阳区划前大多数村落一样,原先居住的多是低矮的房屋,一家几代住在这样的房屋,是司空见惯的事。那时乡里乡亲们大多靠种菜谋生,他顺手指着区政府驻地方向说,那里过去就是一片大菜地。他回忆说,即使区划那时,别说村子里都是土路,整个城阳连条像样的柏油路也没几条。那时去趟青岛,要从城阳先到流亭再转车到沧口,然后再倒车才能到达青岛。

  如今已在流亭街道党委工作的小邹,对自己家乡的巨变感到吃惊。在他的记忆中,区划后没几年,他原先的村子甚至整个城阳开始发生变化。尤其这几年,随着招商引资规模的扩大,各种类型企业雨后春笋般崛起,百姓也由原先的农民变成了工人和市民。他说,现在他们都已搬进整齐划一的楼房,很多人靠出租旧房、经商,甚至在家做工艺品加工,生活就能无忧虑。

  连城阳人都感到吃惊的绝非小邹一人。同样是年轻人的李浩,对记者讲述城阳之变时,显得特别自豪。他的家在惜福镇,每天都是坐着交通车上下班。以过去的眼光看,那简直就是一个笑话,但如今这就是现实。而在更多的城阳人看来,数十公里的“正阳路”只是个标志罢了,类似于这样的大路数也数不清,况且公路的“村村通”,早已不是什么规划或是奢望……

  初识城阳,原本有一番想象,而在采访中,脑海中的构图都被冲谈了,一切都与想象中的完全不同。尤其通过耳闻目睹,城阳开放所体现出的成就,绝不仅仅是引资数量多少的问题,而是包含了软硬环境建设、产业结构调整、区域组团发展、城乡协调发展、百姓安居乐业等方方面面。

  面对正阳路上的“金融一条街”,面对潮水般的韩资集聚,面对全国叫得响的出口加工区,面对全国数得着的蔬菜和海产品市场,面对正在崛起的高新技术产业,面对错落有致的产业布局,面对一流的城市环境,面对难以表述的百姓生活,记者在震撼的同时不得不说,一个仅仅区划12年的青岛卫星城,故事积累虽然不够厚重,但从其新鲜度和开放意义上说,不比哪座老城市差。

  把观念当成“生产力”

  关于城阳,不妨先看看一组变迁的数字:2005年城阳实现生产总值为321.2亿元,是2002年的2倍,是建区时的10倍多;人均生产总值达到8494美元,是全省的3.5倍,是全国的5倍;实现财税总收入(不含海关税)27.4亿元,是2002年的2倍,是建区时的24倍……

  为什么会是这样?

  在大多数城阳人看来,城阳之所以能有今天,与区委书记李学海有着很大的关系。而有关他的开放思维、观念和策动的整个城阳之变的故事,更是不绝于耳。

  说有一位出租车司机叫田守强,恰巧拉了一位要来青岛投资的客商,由于路生绕路,耽误了客人时间。小田拒收客人出租车费并致歉,令客商十分感动,随即决定投资1000万元在城阳搞旅游项目。在这位普通司机看来,城阳的开放是全体城阳人的事,每个人都有责任做开放的表率。那位客商很是感动,逢人便说,真没有想到,城阳人的开放意识如此之强。

  这个城阳人几乎熟知的故事,显然不是个案。

  据在李学海身边工作的人讲,每当会见外商,他总要拿出名片和蔼地告诉他们,“请记住我的监督电话87712348,有事请找我”。不是说说而已,出于一种责任,他的重商、亲商、爱商思想,不仅付诸日常工作和生活的细微之处,而且深深影响着城阳人的开放思维。在外商眼里,李学海是个极富人格魅力、雷厉风行、诚信至上的“好伙计”。

  城阳招商局一位负责人告诉记者,在城阳外经贸系统,包括街道外企服务中心的工作人员,都能清楚地记住对外开放的一些“关键词”,如“永不说不”、“郑重承诺”、“马上就办”、“限时办结”和“政府工作人员必须具备5项技能”等。作为一种必需的技能,像他这样能够与外商直接打交道的外经贸人员,如今在城阳各街道外经口里比比皆是。

  精通英语的流亭街道外商投资企业服务中心的曲娅妮,对此就深有体会。在这位从李沧来的年轻人看来,她在这里得到的最大锻炼,就是有了责任感,凡事都讲用心。

  2005年7月下旬,山东省委书记张高丽率全省科学发展情况第三次交流现场会观摩团来城阳考察。这里的外贸出口、旧村改造以及工作热情之好,不仅使这位书记没有想到,其中他还发现,城阳领导班子竟然实行早5晚9作息制度,早上6点就开会部署一天的工作。他很吃惊,经了解,这一制度已实行了好长时间,他当即对一些中西部的干部们说,东部沿海为什么能在开放发展中走在前面,正是具有时不我待的开放意识……

  有什么样的思维,就会有什么样的行动。这对城阳来说,则是千真万确的真理。

  采访中,很多人都知道这样一件事情,2004年夏庄街道拟引进LG手机项目时,因办理海关手续,街道党委和办事处的领导一直靠在现场,直到下半夜的3点。这种态度和效率,如果放在过去,简直不可想象。

  如今城阳人的脑子里,几乎都是“开放”二字。

  从当初农民不愿离开土地,到如今百姓热衷二、三产业发展;从原先纯农村景象,到全区57%的城市化率,从祖祖辈辈靠天吃饭,到现在的22万农村富余劳动力进工厂上班;从开始人们还不能理解打造软硬和内外环境意义,到如今形成人人都是投资环境、处处都是开放环境,城阳之变具有深刻的内涵,是一种从根本上的蜕变。

  当然,了解李学海的人还清楚,城阳人观念的转变,其中与他一直提倡的“走进韩国、走进昆山”观念不无关系。“那是一种敢于跳出城阳的开放眼界和胸怀”。城阳人这样评价他们的书记。

  采访第三天,当记者站在“世纪公园”的大门口向四周眺望,那种发自心底的敬佩,不禁油然而生,甚至不敢相信,观念和思想的推力竟是如此巨大。

  “万国旗”下的思考

  在山东对外开放的历史上,城阳的许多“第一”,是可以载入史册的。

  有数字表明,城阳建区以来,累计实际利用外资30.8亿美元,开工投产外资企业2039家,韩国企业累计已达2336家,仅2005年一年就引进外资项目628家,实现了由项目集聚向产业集群的裂变。

  就像昆山台资集中一样,城阳大量的韩资集聚,的确可以成为一道风景。但在记者的眼中,无论是这里的出口加工区或是青岛国际空港产业区,除了可以看到到处飘扬的韩国国旗以外,美国、丹麦、德国、日本等国的国旗也是随处可见的。

  某种意义上,如果把“八大关”看作青岛的“万国建筑博览”,城阳则是当之无愧的“万国产业博览”。这种场景,在全国也是屈指可数。

  对很多关注城阳现象的人来说,大量外资的涌入究竟是为什么?他们的到来又会给城阳带来什么?

  记者在位于流亭的空港产业区里,见到了落户已两年的奔泰电子机电设备公司总经理、美国人兰谱。由于民族性格的缘故,兰谱显得很健谈,他说,为投资也曾到过许多地方,有些地方说得多、做得少,但城阳不仅基础设施完善,重要的是这里的各级政府办事脚踏实地。说起这一点,他最忘不了的就是当初政府帮助解决天然气这个大问题。跑过世界各地的兰谱认为,城阳的开放意识简直OK。

  不仅兰谱先生有这样的认识,凡在城阳投资的外商,几乎都有这一共识。这与城阳多年开放发展思维与实践密不可分。像长期坚持并突出的“五个体现”,建立、健全大招商网络,实行区级领导包街道、包园区、包企业、包项目,打造“硬、外、软、内”四大环境等,真真切切让外商们看到了发展前景,时时处处都能感受家一般的温暖。

  从托普顿建厂就在这里担任厂长的邵承根,对韩商和企业的发展了如指掌。他回忆说,当初建厂时,困难重重,但当地政府自始至终都在用心帮助企业发展,这使韩商深受感动。到目前,企业已经7次追加投资并先后引进10多家韩资企业不说,总经理林永喆常常感叹,没想到在这能够发展到如此程度,看来当初的选择没有错。

  对城阳而言,大量外资的进入,不仅陆续改变和提升了当地的产业结构、促进了区域产业布局,更使城阳成为山东乃至全国的出口强区。

  通过引资带动,如今城阳已形成了电子信息、石化橡胶、新材料、精密机械、汽车机车、纺织服装、食品七大主导行业,而以城市中心区、出口加工区、空港产业区、环海新材料工业区为主的“四大板块”发展格局愈加清晰。

  不仅如此,伴随着国有企业全部退出,2.1万户的民营企业和业户得到快速发展,许多企业由此成为外资大项目不可或缺的配套力量。

  当然,城阳故事的讲述,最突出的莫过于出口的贡献和奇迹。以2005年为例,城阳进出口总额为56.1亿美元,是2002年的2.1倍,其中外贸出口35.1亿美元,是2002年的2倍多,是建区时的16倍多。仅次于青岛、烟台、威海三个城市。

  记者曾无数次听到山东省主管外经贸副省长孙守璞的感叹,同样是开放,为什么城阳就能成为外资“高地”,能够连续多年成为全省出口第一?在他看来,城阳之路,是昆山之路的山东缩影,尽管仍有差距,但精神意义更值得推崇。

  感言小康之路

  这是哪里?作为一个移民,我很难有原先城阳的概念,但我的同事高森在这次的采访中感触颇深。他说,距上次到城阳,已有15年了,原先的记忆,已是荡然无存。对我而言,尽管没有什么框框,但我能深深感受到这座新城昨天、今天发展所产生的震撼,由此也能大胆想象它的未来。

  从辩证的视角上看,此次采访,给我感受最大的莫过于这里的和谐以及百姓的富足。

  这是发展之本。

  拥有3000多户人口的原城阳村变迁,堪称是城阳发展的缩影。用他们的话说,如今通过旧村改造,改出了一片新社区,改出了一片新景观、一片新产业。

  在这里,家家户户几乎都有商铺不说,即使年轻人进工厂、给人打工,也大都在收入高的管理岗位上。

  记者在通过旧村改造建设起的山东农产品交易中心了解到,仅在这里工作的居民,就达百人之多,而在隔壁的四大农贸市场里,在各种管理岗位工作的居民也有数百人。在山东农产品交易中心工作的牛锡刚、焦丽莎说,每月的工资可拿到1500元。而靠批发和卖菜的袁华东告诉记者,他们两口子在这里已经干了10年。说到收入,她则神秘地一笑说“很好”。

  其实不光城阳街道,仅在2005年,城阳就有28个社区实施旧村改造,拆迁面积153万平方米。而截至目前,全区共有22个社区完成了旧村改造,近3万户居民住上了楼房,告别了农村几千年来居住平房的历史,实现了居住模式的根本转变。对此,山东省委、省政府领导称赞城阳,是旧村改造力度最大、速度最快、效果最好的区。

  如今,这个区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不仅达到13021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002元,远远高于全国、全省,甚至全市的平均水平不说,2003年,在全国率先实施了农村社会

养老保险
医疗保险
。91%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率和97.2%全区医疗保险参保率,使农村老百姓也像城里人一样有了保障。

  城阳人自豪地说,与过去不同,现如今想获得个城阳街道上的户口,已经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了……

  面对这样的一种发展方程式,至少可以说,一个建区仅12年的城阳,在发展速度上,尤其在敢于比肩的精神上,不比昆山逊色。尤其当记者细细阅读了城阳新的发展规划后,则更有一种感觉,已经迈上开放快车道的城阳,追赶昆山恐怕只是个时间问题,况且城阳的新故事正在加速讲述……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