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终特稿:自主创新——中国经济升华的必由之路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12月26日 15:43 新华网 | |||||||||
新华网北京12月26日电(记者徐兴堂)加快自主创新、争取早日摆脱“以8亿件衬衫换一架空客飞机”的窘境,已成为中国政府和民间的共识。 中国中央电视台正在进行的2005中国经济年度人物评选把“创新”列为第一标准,据说“创新”在评选中的权重高达40%,25名候选人绝大多数都是今年各领域的创新人物。
自10月初中共中央在“十一五”规划建议中提出“必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后,自主创新在中国社会已经深入人心。尽管在一些具体问题上存在不同意见的交锋,但已没有人质疑中国走自主创新之路的迫切性了。 改革开放20多年来,中国不同发展阶段的侧重点都有所不同,这正是中国经济连创奇迹的关键所在。审时度势,适时调整,体现了中国领导层的智慧和驾驭宏观的能力。当前正在谋划的中、远期发展规划中,自主创新被放在了特别突出的地位。 中国经济保持多年的健康、快速发展,对外开放功不可没。借助外力发展经济的理念在相当长时间里主导着中国经济发展进程。引进外资、合资合作、“三来一补”(来料加工、来样加工、来件装配、补偿贸易)等开放举措,把中国作为最大发展中国家的优势和潜力发挥得淋漓尽致。 中国以改革和开放为依托的经济发展,结果是国家综合实力不断增强,人民生活水平持续改善。刚刚公布的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结果显示,2004年中国GDP已接近16万亿元,排名世界第六。 然而,也应该看到事情的另一面:最能体现核心竞争力的高新技术产业在中国仍然处于受制于人的境地。如汽车制造业,经过20多年的合资合作,确实呈现出一派繁荣,但关键技术的缺失注定让外方赚走利润的大头。更要害的是,已经有专家指出,一旦市场彻底开放,外方完全有可能舍弃不掌握核心技术的中方合作者。中国的其他行业如医药、电信等无不如此。 对引进技术的依赖,甚至使国内企业失去了创新的动力。国家统计局的最新统计显示,中国企业中只有一成左右有科技活动,去年科研经费投入仅占营销总收入的0.56%。 中国科协副主席邓楠说,目前中国技术对外依存度高达50%。由于没有核心技术,国内企业不得不将每部国产手机售价的20%、计算机售价的30%、数控机床售价的20-40%支付给国外专利持有者。 不可否认的是,中国经济又走到了一个关键时段:赖以吸引外力的优势如劳动力成本等正逐步消失;低水平劳动密集型产业不仅消耗大量能源、资源,产品出口在国际市场上的处境也日趋恶劣,越来越多的国家推出针对中国的贸易保护措施。 国际贸易环境迫使中国调整出口产品结构,而调整方向只能是提升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拥有越来越多的自主知识产权。 近年来,中国制订的发展目标基本都已如期或提前实现,这与中国底子薄、基础差、起点低不无关系,可以说更多地是一个“量变”的过程。 然而,如果仅仅满足于“加工厂”的角色,中国将很难实现到2010年人均GDP比2000年翻一番的目标。中国经济必须实现“升华”,达到更高的层次,而拥有更多的、关键的自主创新产品是必由之路。 自主创新,中国人自古就有这个能力和智慧。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四大发明”就是中国古人的杰作。新中国成立之初,“一穷二白”且受到西方的严密封锁,但多年来仍依靠自己的力量取得了大批高技术成果。 如今,中国走自主创新之路的软、硬环境正在形成。调查显示,海尔电器、奇瑞轿车等民族品牌在公众中受尊敬度远远超过一些著名的合资企业,自主创新将成为中国经济社会未来发展的主线之一。(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