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滚动新闻 > 正文
 

资源性产品价格要调整了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10月29日 07:43 经济参考报

  资源价格改革研讨会释放强烈信号

  10月28日到29日,资源价格改革研讨会在钓鱼台召开。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曾培炎到会并致开幕词,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主任马凯作主题报告。财政部、环保总局、国土资源部、水利部、科技部等部门,中石油、中石化等企业的多位高官也纷纷到会发言,内容都围绕着“资源价格改革”。

  马凯的主题报告引人注目。马凯说,应看到,我国价格形成机制还存在不完善的地方,特别是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相对滞后,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市场机制作用的有效发挥。具体来说,一是受体制因素的制约,资源性产品价格市场化程度不高,价格不能真实地反映市场供求关系和资源稀缺程度,缺乏对投资者、经营者和消费者的激励和约束作用。二是资源性产品的价格构成不合理,许多资源性产品生产过程中,资源破坏和环境污染的治理成本没有体现在价格中,外部成本没有内部化。价格只反映资源开发成本,没有包括开发而引起的资源破坏和环境治理成本。三是资源性产品之间比价关系不合理。目前原油、天然气和发电用煤之间的比价关系,国内约为1∶0.24∶0.17,而国际市场约为1∶0.6∶0.20,国内天然气价格明显偏低。从电力与替代燃料的比价关系看,我国单位兆焦的电力价格,只相当于燃料油和天然气的70%、液化气的67%、人工煤气的56%,电价偏低。四是资源性产品市场体系不健全,在国际市场资源性产品价格形成过程中缺乏应有的话语权,处于被动地位。

  “价格是市场经济的核心,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主要是通过价格信号的引导作用实现的。因此,加快推进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完善价格形成机制,使资源性产品的价格能够灵敏地反映市场供求关系和资源稀缺程度,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性产品价格形成中的基础性作用,是当前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任务之一。”马凯说。

  推进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的概念贯穿了整个研讨会。“我认为,要摆脱目前这种粗放型经济增长特点,应从改革资源的廉价或无偿使用制度入手。”

财政部部长助理张少春说。他提出,资源价格改革的首要任务就是全面推动资源的有偿使用。因为资源“无价”,资源价格改革也就无从谈起。我国现行国家控制下的对部分资源价格进行小幅调整的机制“不宜作为长期政策和价格改革的方向。”

  张少春提出,推进资源有偿使用改革的重点内容应该落在三个方面,一是将目前矿业权无偿和有偿取得的“双轨制”统一改为有偿取得;二是将目前的矿产资源生产和销售过程中,过低的费税标准调整为合理的费税标准;三是建立矿业企业矿区环境治理和生态恢复责任机制。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刘世锦说:“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源约束问题很大程度上是一个价格问题,资源多少的问题很大程度上是价格高低的问题。……所以,缓解资源约束压力的一个基本问题,是要‘让价格起作用’。要做到这一点,首先要加快资源价格机制的改革。”

  中国社科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张卓元也表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必须深化资源产品价格改革。”

  在会上,马凯还把如何推进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概括为八个字——“市场取向、政府调控”。他说,一方面,在具有竞争潜质的领域,通过引入竞争机制,放松政府对价格的直接管制,让价格在市场竞争中形成,充分发挥价格信号调节市场供求、优化资源配置的作用,促进资源的节约与合理开发,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对这部分资源性产品价格,必要时,政府主要依靠间接手段加以调控。另一方面,对部分不能形成竞争的经营环节,要加强和改进政府的价格监管调控,确保市场平稳运行和国家经济安全。

  与此同时,还要统筹兼顾、配套推进。马凯说,价格是国民经济运行状况的综合反映,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对价格形成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资源性产品价格形成机制的改革,在一定程度上有赖于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和市场体系的健全,并且需要财税政策等方面的配合支持;资源性价格的变动,涉及生产、流通、消费各个方面。推进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必须统筹兼顾,妥善处理各方面的利益关系。“这些是顺利实施改革的重要条件。”

  但是,在进行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的时候,还要坚持渐进式改革,科学确立改革的总体目标和方向。马凯强调,要周密制定改革总体方案,反复权衡利弊得失和对有关方面的影响,力争把改革的负面影响和不确定因素降到最低程度。要充分考虑各方面的承受能力,把改革的力度和社会的承受能力紧密结合起来,做好宣传解释工作,取得群众和社会各方面的理解、支持,保持社会稳定。

  作者:方烨 张汉青

  (来源:经济参考报)


爱问(iAsk.com)


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