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1922年底,美国记者奥斯邦为推销无线电器材,在上海开办“中国无线电公司”,成为我国境内的第一座电台。随后,几家外商开办的电台相继开播。1926年10月,国人自办的第一座电台———哈尔滨广播无线电台开播。1928年8月1日,国民党的中央广播电台开始播音。1940年12月30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延安新华广播电台开始播音(呼号XNCR),拉开了人民广播的序幕,1949年12月5日,由延安新华广播电台发展来的北京新华广播电台改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
北京人民广播电台的网上直播室上月投入使用,这标志着电台又跨进了一步。回首电台伴随北京这座城市走过的56个年头,我们读到的是一个不断创新与发展的故事。
●化整为零音乐让经济抢了先
提起北京广播,人们随口可以讲出交通台、音乐台、新闻台、经济台等等一系列专业台的名字。其实,专业台的兴起只有短短十几年时间。
1986年珠江经济台的开播带动了全国广播的改革,率先打破了综合台一统天下的局面,随之而来的是经济、文艺、音乐、交通、教育、健康频率等系列台模式逐步风行全国,有相当一部分电台由原来的综合台转变为分设若干个专业频率的系列台。
1990年8月6日零点,北京经济台开播。
刚刚开播的经济台主要有两个方面的特点:一是全套节目板块化,全部由主持人直播。二是将热线引入了广播节目。1990年5月底,电台投资80万元,改造建立了第一个具有热线电话的直播室,并于经济台开播时投入使用,开启了电台直播崭新的形式。
原北京人民广播电台台长降巩民回忆起电台专业化进程:北京台的专业化,应该从1983年开始算起。当时是音乐领域最先开始行动的。如果不是那时正巧遇上一些特殊缘故,1989年我们就可以做到全天24小时播音了。
到1992年,在三元饭店开了一次三元会议,那是北京电台的一个历史性转折。由台长、总编召集全台的中层干部开了三天会,讨论北京台的改革问题。
那时候有了经济台开先河之后,全台人员憋了一股劲儿,大家都想成立自己的专业台,尤其是音乐台。因为音乐台早在80年代的时候就能做到全天24小时播音了,只是因为一些客观的原因被耽搁下来。后来经济台成立之后,立体声部也做了一些调整,人员有些变动。这些人就想,能不能把音乐调频也做起来。这事一直等到了1993年的时候,那时本来是想在1月23日和广东的一个音乐台一起开播,以凑“哆来咪”的谐音。而且,那一年1月23日的时候正好是大年初一,日子也很好,但是那个时候广电总局没有批。到3月1日的时候才批下来的。3月1日批的是音乐台、新闻台,4月1日批了文艺台。
●移动群体成就了交通广播
上个世纪的50年代到80年代曾经是广播的辉煌时期,然而80年代之后,随着电视的普及,广播陷入了艰难的境地。然而专业化办台的思路配合上移动群体的增加,广播业又迎来了第二个春天。交通台的兴起是电台复苏的一个最好的证明。
1993年12月18日北京的上空有了一个叫103.9的交通台。而作为2004年中国传媒业15个关键词之一的交通广播更是成为了电台的摇钱树。
1993年的北京,“黄虫”渐渐退出了马路,越来越多的夏利成了京城道路上的流动洪流。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已经坐上了北京现代的出租车。交通广播也由于北京的小汽车拥有量在全国雄居第一,因此全国电台的首富也自然就是北京人民广播电台。
北京交通台副台长陈炳岩说:广播从80年代起就在逆境中生存,正是逆境造就了广播的“生于忧患”,广播人要不停面对生存还是死亡的问题,他们的潜能被最大限度地发挥,这也促成了一批灵活坚韧的广播精英的诞生。
●值500万的节目和值50万的音乐台
北京音乐广播《彩铃乐翻天》的主持人韩力告诉记者,有专家估算,他们这个节目的创意可以值500万,然而谁又能想到,音乐台创办之初,只被认定了50万的价值。
降巩民对那个时候的事还是记忆犹新:“1992年的时候,我和我们总台的副台长谈到广告这个问题的时候,我说,你如果能保证我一年150万的广告收入,我就能全心全意地做好节目。他说不行,我对你的调频没有信心,你这个调频只值50万。一年广告费只值50万,要是现在听起来简直就是天方夜谭!但是那是在1992年年底的时候。我跟他连续谈了两个晚上,没有结果。后来,我一气之下就说,这样不成,我自己干,我不需要你们任何人支持。”
音乐台取得的广告收入是惊人的:1994年是1200万,1995年是2000万,1996年是3000万,到了1997年达到了4500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