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西兰是一个只有400万人的小国家,但是电台的数量却是十分惊人的。光是电台分类就有十种,从政府电台到商业电台,从全国电台到地区电台,从英语电台到华语电台,中波、短波、互联网,真是数不过来。不过广播电台的多如牛毛,跟当地政府的广播管理理念、地区特征、文化思想,是有分不开的关系的。
回顾新西兰大众传播的发展过程,政府的参与是很重要的。从报纸到电台到电视,
最初都是由政府财力支持下而发展起来的。就是现在,政府还有自己的电台,新西兰电视台的最大股东也还是新西兰政府。当然里面也有政治目的,但是没有政府的参与,还真不好办。因为新西兰地大人少,在转播站等硬体建设上的要求和市场的大小不成比例,私人财团不会贸然投入巨资从事大众传播。所以政府在起步时的支持十分重要。
但是光看电台广播的话,由于科技的改进,现在,私人投资者是完全有能力跨过门槛的。而市场上也是私人电台为主导,政府电台主要是提供商业元素不强的节目给少数人享受,譬如古典音乐,国会辩论现场转播等。
主流商业电台的节目内容可以笼统地分成两方面:音乐和热线。当然无论是以什么内容为主,新闻、天气,都是必备的。
音乐电台国内也有,不需要多介绍了。热线电台则可能比较新鲜。所谓热线电台,有点像新闻电台。内容以新闻为主,但是他加上了很多让听众打电话发表评论的时间。评论水平如何?见仁见智。但是很多人觉得这种电台的评论,颇有偏颇。我自己觉得有点像网上的网友评论一样,良莠不齐。
非主流的电台,往往是以特定的群体为主要对象的。奥克兰大学的电台就是其中成功的例子。由学生电台开始,现在它已经是能和主流商业电台对抗的大台。内容以前卫尖端另类的音乐为主,听众以时尚的年轻人为多。小数民族的电台以华语电台和印度语系电台为主,不过听说最近华语电台让印度语系电台收购了。老实说,就是住在新西兰的日子,我也很少听中文广播。因为资源有限,中文广播的节目实在不怎么样,大部分是各大团体的赞助节目。听众也以家庭妇女,华人商店为主。但是我觉得这是超乎管理和经营的问题。华语人口本来就不多,还要面对华语电视,中文报刊的竞争,实在不是容易的生意。
社会科学家们说大众传媒有一个门槛问题,这门槛可分为两方面:投资门槛,节目门槛。只有资源上能跨过投资门槛的人才能控制节目门槛;而这样,可能会造成舆论的偏颇。媒体受到了财阀的控制,对某些人的需求就可能不予理会,对不同的意见就不发表。新西兰是一个由平等理论为行政基调的国家,这种情况当然是不能接受的。但是政府不可能在财力上对所有群体提供充足的支持,所以就有了通路电台(Access Radio)的出现。通路电台有自己的演播室,提供24小时的短波节目。任何人都可以去跟他们联系,要求制作自己的节目。内容方面也没有很明确的限制,反正是一个带公益性质的电台就是了。在没有全天的华语电台之前,通路电台就有几档由不同华人团体办的中文节目。
现在新西兰又出现了互联网电台,看来新西兰的电台广播,将会越来越往少众传播的路走。规范会越来越少,也越来越难。不过这在新西兰,不算什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