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滚动新闻 > 行业专题--传媒业 > 正文
 

新闻线人热现象之冷思考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5月25日 18:37 人民网

  序论:新闻线人的缘起的新闻背景和社会背景

  1、新闻线人--新闻产业化和报纸市场化的必然现象

  20世纪90年代末,《羊城晚报》第一个正式开通24小时新闻热线以来,中国报纸的发展经历了晚报潮、商报潮、早报潮的冲击,它们制胜的一个重要法宝就是因为开设了新闻热
线。⑴而“新闻热线”是一种直接的新闻线索来源,是抓住独家新闻、原创新闻的重要渠道,在省会城市或是较大城市一般都有3-4家都市类报纸,它们的市场定位相同,目标读者群相同,同源新闻报道现象严重,不断推出独家新闻、精品新闻成为每一份都市类报纸在激烈的市场中胜利的关键。

  近年来,新闻产业化和报纸市场化的运作已成为各媒体发展的方向,这就促使各媒体要大力增强新闻的时效性、贴近性,想方设法开辟新闻来源。当然,无形之中对新闻业的影响也越来越大:事业单位的企业化管理、自负盈亏、报刊整顿、广电改革……所以说,在媒体竞争日趋激烈的情形之下,如何在面目统一的媒体中显示出自己的个性;如何在泛滥的消息来源中找到自己的独家新闻;如何抓住读者的眼球,并最终赢得市场,如何解决这些问题而找到了决胜的法宝,并在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不难发现越来越多的媒体相继打出了“重奖征集新闻线索”的口号,首当其冲的是北京的媒体,自从《新京报》打出了“首期万元线索大奖”的旗号后,很快就有人“拔得头筹”,一篇引起较大反响的核心报道的线索提供者获得奖金10000元,这是迄今国内最高的新闻报料奖。⑵于是,在社会上也随之出现了一批以此为生的人,他们可能会在第一时间出现在事故的第一现场,他们可能会直接目击事件的全过程,他们可能是第一个打进新闻热线电话的人,他们也可能是距离新闻最近的人--新闻“线人”。

  可以说,新闻“线人”正逐渐成为新闻业越来越重视的一个群体,同时也正逐渐成为一个成熟的职业,不仅扩大了新闻线索的来源,减轻了记者搜集新闻线索的负担,同时还加强了新闻地方化和纵深化的发展。因此,真正赢得读者的主要新闻还是要靠本地新闻,那么,与老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社会新闻就成为各媒体间的竞争的焦点。现在不少报纸开辟了热线新闻版,有的拿出两三个甚至更多的版面做热线,就是对地方新闻报道的加强。

  2、新闻线人--媒体竞争的催生物

  新闻“线人”从本质上说从事的是一种交易行为,其成因是媒体进入市场后竞争加剧,各媒体要求新闻产品差异化,丰富扩展新闻源,在此背景下,新闻作为信息的商品价值显现出来。据说,中央电视台大楼里有一块每周收视率排行榜,如果哪个栏目连续几周都是最末一名的话,这个栏目就会被撤消。国家级的媒体尚且如此,可见如今媒介市场竞争之激烈。一个栏目要获得更多的经济效益而生存下去,以高收视率(阅读率)来吸纳更多的广告客户,在制作上就越来越突出民众喜闻乐见的报道内容及报道方式,大量的社会新闻也就成了各媒体之间的竞争焦点。于是,众多媒体开始向普通民众有偿征求新闻线索。⑶通过新闻“线人”有偿征集新闻线索,不但可以扩大新闻来源,而且还能够扩大社会新闻的报道面,据不完全统计,《北京晚报》热线新闻部每天24小时接听热线上百条,95%以上来自群众日常生活和社会实际。《新京报》平均每天接听热线200个以上,创刊半月,就开出奖金23450元,除万元大奖外,最高一天开出1500元。一周内,京城各主要都市报的热线版新闻有80%来自线人报料。⑷更值得注意的是,作为党和政府耳目喉舌的中央媒体,新华社也在2003年6月1日开始向全社会有偿征集新闻线索。此前在2003年3月,新华社通过在伊拉克当地线人提供的线索,得以在全世界第一个发出伊拉克战爆发的消息,成就了新闻史上中国媒体第一次“世界性质的领先”⑸。目前,新闻线人在地方和中央的媒体中普遍出现,表面上看这只是一种业务现象,但实质上是对党的新闻传统的一种回归,所以说,新闻线人的出现极大地拓展了都市报的新闻信息资源,不但有利于都市报在第一时间掌握和运用有价值的新闻,而且能使报道的内容更丰富,更及时,更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无疑,也是对我国当下诸多新闻理念和认识的革新。

  一、 新闻线人的概念和作用

  1、何谓新闻线人--学界说法不一

  在谈新闻“线人”的同时,我们应该先了解一下“报料”的含义。所谓“报料”,就是指非专职新闻人员有意识地追寻或偶然发现新闻线索并主动提供给媒体,媒体给予一定报酬的行为,而提供线索的人被称为“报料人”或“线人”。⑹新闻线人关系广、信息灵、有新闻敏感性,更重要的是腿勤,奔走在一些最容易获得新闻线索的单位和场所。新中国的通讯员制度可以算得上是它的前身。在我国,“报料”最早兴盛于香港,称为“爆料”,前几年首先为广东效仿,并很快为北京、上海、南京、长沙、成都、深圳等地的媒体推波助澜。央视的《焦点访谈》是较早受惠于“报料”的栏目,在其播出早期,担忧新闻源不足,公布了栏目电话和记者的传呼号,结果挖掘出大量有重大价值的新闻。

  那么何谓的新闻“线人”呢?根据《现代汉语词典》P1724解释--(方)为警察、侦探充当暗探,提供侦查对象活动情报的人。顾名思义,新闻“线人”--为媒体充当暗探,向媒体反映问题、提供新闻线索的人。但是,新闻线人是身处百姓中间的记者的耳目延伸,他们所提供的新闻线索,有着不可比拟的民间性、社会性,贴近现实,贴近群众,正如邓拓认为的“最真实的群众内容才是最生动的”。因此说,新闻“线人”从身份来看,是普通的人民群众,他们散布于社会的各个阶层和各种领域。如果说社会现实、生活实践是我们获知信息、发布新闻的第一现场和主要来源的话,那么,新闻“线人”可以说是“离新闻最近的人”。然而,随着各个媒体竞争的激烈日益严重,有偿征集新闻线索的出现,新闻“线人”为之提供线索而获取报酬,本质上是一种商业交换行为。那么,新闻“线人”也可以定义为“是指那些不隶属于任何新闻机构却以专门提供新闻线索或新闻作品获取报酬的人。”⑺,它的出现是媒体有偿征集新闻线索的结果。

  从传播学的角度来看,信息传播的过程由传播者、传播内容、传播通道和接受者四个要素构成。新闻“线人”无疑应该归于宽泛的“传播者”这一范畴。由此来看,新闻线人又更接近于新闻记者的角色,新闻“线人”都可以说是“传播者”的一部分,他们所做的工作与记者的所作所为并没有太多本质上的不同。因此说,新闻“线人”实际上是以一个准新闻工作者的身份在与别的社会角色进行社会互动并表现自己。

  2、新闻线人分类

  根据搜集的相关资料,以我个人意见,新闻“线人”大致可分为职业新闻线人、副业新闻线人、客串新闻线人、举报新闻线人四类。这四类新闻“线人”各有目的和特色。

  职业线人则以此为业,配备数码相机等专业工具,经常与各个媒体都打交道,会根据不同媒体的类型和风格提供不同新闻线索。因此,这部分新闻“线人”提供的新闻线索比较成熟,但是不一定是独家。在提供的新闻线索中,除一般社会新闻外,有的新闻线人还研究国家、地方出台的新政策,提供深度报道线索,对于敏感话题,还会做一些先期调查工作。少数职业线人甚至还布起了自己的“线人”网。根据我在郑州《大河报》热线新闻部实习期间的大概测算,在郑州这个地方,职业线人每月只要有6至10条有用的信息提供给媒体并被采用,至少可获得“报料”费300-500元,如果其中的两条信息获得一等奖,那么收入便可达1000元。

  副业类新闻线人标准是每周提供一两条线索,动机是为解决社会问题出力。通过向你们媒体反映线索使问题得到解决,其实好些事解决了对我个人来说没什么好处,退休了我基本就是呆在家里休息,但是人老心不老,还想帮着解决一些社会问题!”

  客串新闻线人反映的问题也大多是工作、学习、生活中碰到的新鲜事,不平事,其中有好人好事,不平之事,也包括偶然撞见的事故和意外。其标准是偶尔提供,纯属客串,动机是报料新鲜事、宣泄不平事。

  举报类线人的标准是棘手事情,求助媒体,动机是对某方面不满出于正义感而揭发黑幕。此外,还包括一些业内人士给媒体爆出的惊人“重料”。如湖南女孩王玉被同学骗入广东传销团伙,誓死抗争,被放回家后主动充当新闻“线人”,与记者、警察一同南下广东,揭穿传销黑窝。

  3、新闻线人的作用

  ⑴新闻线人--丰富了新闻资源,满足受众对信息的需求

  “新闻线人”客观上也是新闻媒体的一部分,而随着新闻媒介的改革,其本质特征也发生了变化--面向市场,走向市场,追求市场,抓住市民关注的新闻,并适时地引导百生活,反映老百姓的悲欢离合、喜怒哀乐、衣食住行。但是,单凭记者、编辑个人采编新闻是很难做到的,最好的办法莫过于线人通过热线直接向媒体反映。这样一方面扩大了报纸的信息资源渠道,另一方面满足了受众的参与意识和好奇心,服务了读者,拉近了与市民的距离,有利于培养忠诚的读者群。

  ⑵新闻线人--延伸了记者的“耳目”

  各媒体记者不能保证把每天、每时发生的天下新闻都一网打尽。而来自不同区域、不同社会阶层、不同社会背景下的“新闻线人”,往往生活在社会生活第一线,常常占据社会现场优势,有较强的新闻线索捕捉条件和能力,可使记者更加耳聪目明。 有些“新闻线人”实际上已经起到了记者采集新闻的功能及其作用。

  ⑶新闻线人--增强了新闻的时效性、贴近性

  新闻线人从身份来看,是普通的人民群众,他们散布于社会的各个阶层和各种领域。所报的线索多源于实际、来源于生活,他们所提供的新闻线索,有着不可比拟的民间性、社会性,贴近现实,贴近群众。

  ⑷新闻线人--下情上传的“使者”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和各项改革措施的深化,各种社会矛盾、社会问题日趋呈现出多样化、有时甚至是激化的发展态势。相应的社会热点、难点、焦点问题突显并增多起来。广大群众对一些政策和形势的不解、甚至误解却又无法排解,一些实际问题得不到应`有的、及时的、妥善的解决,等等,往往形成强烈的群众意见,这些都要寻找突破和发泄的渠道。在下情尚不能有效地、顺畅地上达的时候和条件下,媒体的公开性和曝光的功能,就成了一些群众和新闻“线人”青睐的处所和原因。

  ⑸新闻线人--加强了新闻地方化和纵深化的发展

  真正赢得读者的主打新闻还是要靠本地新闻,因此,与老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社会新闻成为各媒体间的竞争焦点。现在不少报纸开辟了热线新闻版,有的拿出两三个甚至更多的版面做热线,就是对地方新闻报道的加强。

  二、新闻“线人”热现象的原因

  新闻“线人”作为一种全新的职业,能在中国产生并生根发芽,也与改革开放所带来的社会政治环境、经济环境和人们观念的变化密切相关。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张辉锋老师介绍,新闻“线人”从本质上说从事的是一种交易行为,其成因是媒体进入市场后竞争加剧,各媒体要求新闻产品差异化,丰富扩展新闻源。新闻“线人”的出现是中国媒体通联制度的进一步延伸。⑻ 因此,从一定程度上讲, 新闻“线人”的出现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具体地说就是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发展的共同需要。

  第一,从经济上来看,自从上个世纪80、90年代开始,我国新闻业发生了相应的质的变化:广播、电视迅速崛起,报纸的地位明显下降,如今计算机互联网的广泛使用更加加剧了媒体之间的竞争。那么,广播、电视、网络、报纸等媒体的竞争归根结底是新闻源的竞争,由于数字通讯等技术的发展,挖掘并报道独家新闻的难度越来越大,所以要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精”或者作到亲临“第一现场”,仅仅靠新闻记者在很多情况下是行不通的。而新闻源,更具体地说是各个媒体对新闻线索的拥有在一定程度上就意味着财富的拥有,于是,社会上的一部分人逐渐开始担当起向新闻媒体提供新闻线索的重任,这就催生出了新闻“线人”。在最初,新闻“线人”提供新闻线索可能只是出于对社会的责任心,或者是对社会上的一些不平之事的宣泄,对经济的考虑较少;但当各媒体意识到拥有大量的新闻线索就相当于拥有丰厚的“财富”时,他们便逐渐引进并完善新闻“线人”制度--有偿提供新闻线索便成为媒体竞争的手段之一。由于新闻“线人”提供新闻线索可以得到一定的经济报酬,为此,为此,催生出了职业的新闻“线人”--他们以此为生。所以,新闻“线人”的出现,在一定的程度上是受经济因素的影响。

  第二,从政治上来看,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政治的民主程度越来越高,当然也为新闻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新闻改革的步伐逐渐加快,力度也逐渐加大,晚报、都市报、有线电视等各类新型媒体如雨后春笋般出现,相互间的竞争日趋激烈。特别是近年,新闻产业化和报纸市场化的运作已成为各媒体发展的方向,在过去不敢报的、不能报的新闻现在已经可以在媒体上经常看到了。媒体的报道自由得到保障后,新闻资源的多样性、丰富性必然要求新闻线索的丰富性、及时性,于是新闻“线人”的出现、发展、成熟便很自然了。

  第三,从文化上来看,现在,广大受众的教育的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提高,于是他们对媒体的期望也越来越大,他们总是希望能从媒体上得到更多的不被别人知道的信息。无疑,这就逼迫各个媒体不得不挖掘一切独家新闻资源,获取一切能够获取的新闻线索,来满足广大受众的需求。因此,利用新闻“线人”补充进而来扩充新闻资源就是媒体采取的应对措施之一。 综上所述,新闻“线人”的出现、发展与整个社会大“气候”有关--离不开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的影响。

  三、新闻“线人”市场的现状及其管理

  目前,随着媒体竞争的逐渐加剧,新闻“线人”也日益受到重视,渐渐的改变了过去我们在新闻传播流程中视新闻源为无偿的认识。此前,我国多数新闻机构尤其是权威媒体的采写编播,有着严格的政治体制的规范,新闻信息的采集获取基本上局限在“政府--记者--通讯员”的框架内,社会信息的流量极为有限;同时由于媒介市场是一种典型的卖方市场,它们也是“皇帝的女儿不愁嫁”。在此情况下,社会、民间的新闻线索往往不具备独立的信息价值,向报社、电视台提供新闻资源被视为无偿。

  这种情况随着媒介市场化改革的深入已逐渐得到了改变。媒介进入市场,作为信息的消费者,受众的地位得到提升。尤其是晚报、都市报的市场更是带有了买方市场的色彩;再者,受众对新闻有着多样化、差异化和地方化的要求,这就促使媒体千方百计地扩大信息来源,提供独家新闻。而在另一方面,传媒的同质化竞争使记者要在第一时间内发现大量的社会新闻、突发新闻和独家新闻,殊非易事。总之,从传媒经济学的观点看,新闻普遍雷同,独家新闻就成为供不应求的稀缺资源;一线记者分身乏术,作为“替身”的新闻“线人”就应运而生,并且日益走俏。因此,新闻线人“从本质上说从事的是一种交易行为”,线人和媒体,都已经把新闻资源当作商品接受。对媒体而言,信源有偿并不是亏本的买卖,虽然表面上成本增加了,但实质上媒体的劳动力成本在降低。

  一方面新闻“线人”的出现,极大地丰富了新闻资源。首先,拓展了新闻来源,大大提高了记者工作效率,降低了新闻栏目的经营成本。其次,本地社会新闻的增多吸引了广大受众的兴趣,牢牢锁定了受众群。第三,高价进购、征集新闻线索提高了媒体知名度。如《新京报》创刊伊始树起的万元线索奖招牌震动了京城大街小巷。第四,媒体、受众借此增强互动,提高媒体的公众影响力。北京娱乐信报、北京电视台、北京人民广播电台3大媒体组成热线联动,提出“任拨一条线,帮您解疑难”的口号,共同为群众服务。郑州《大河报》的热线新闻部,根据读者报料帮忙寻找出走的小孩,为社区居民服务等,推出了一系列的连续报道,成了吸引百姓的“磁石”。许多“线人”选择一家媒体报料,就是对这家媒体的信任。第五,新闻“线人”本身也成为媒体报道的内容,拓宽了报道领域和形式。

  另一方面,由于新闻“线人”的来源、身份复杂,获取报酬的目的性较强。因此,对新闻线人的管理应该更多的是侧重于对新闻源的管理。而新闻“线人”作为新兴的事物,在我国正处于初级阶段,因此,应该用科学完善的新闻管理制度,加强和规范新闻线人的管理,充分利用新闻“线人”所提供的资源去延伸媒体的触觉,更好地为人民服务。

  1. 加强对新闻线人的人身权益的保障

  随着媒体的力量日益彰显和更加关注社会生活中的问题,近几年来,通过新闻“线人”的“报料”被媒体曝光从而促使问题得以及时解决的不计其数,新闻“线人”的作用也更加凸显。但是,紧接着,新闻线人也面临着“生存考验”:一旦“暴露”即被投诉方视为“眼中钉、肉中刺”。

  其实,就像给警方破案提供线索、向纪检监察部门举报贪官的知情者一样,新闻“线人”的性质和作用与前者无异--路见不平,坦诚相“告”。同样,他们一旦遇到打击报复,也需要有关部门尤其是司法部门的及时、有力的保护,绝不能让他们受到任何伤害。因为,他们一旦“受伤”,动摇的可能是普通群众向各种渠道积极反映问题的信心。

  因此,把新闻“线人”作为办好媒体的有生力量,尊重他们的劳动,关心他们的生活状态,在法律允许范围内保护其权益和隐私。可以说,新闻“线人”的出现,不但扩大了新闻线索的来源,减轻了记者搜集新闻线索的负担,而且还加强了新闻地方化和纵深化的发展。但同时,如何规范这一新兴职业,如何保障这一职业朝着健康有益的方向发展才是至关重要的问题。

  据广州媒体报道,广东省境内连续出现了职业线人被“被揭发者”报复事件,其中广东普宁市两名烟草打假“线人”,在2003年8月10日暗访制假烟窝点时被制假者活活打死。⑼广州街头出现的偷拍违章行人车辆以邀赏的人群也经常受到被拍者的干扰。所以新闻线人的人身权益保障是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

  法律界人士认为,我们应当将新闻“线人”作为一种特殊职业对待,国家不仅为他们在法律上和政策上加以明确规定,给予一个恰当的名份,而且聘用单位还应当认真考虑“线人”为社会生产的价值,为他们的生命安全提供相关的经济保障,可以通过投保的形式进行买单,并使这项保护惠及其亲属子女。⑽

  据了解,有些新闻机构明明已经知道线人提供的线索是在非常困难的情况下才获得的,但绝大部分的新闻机构除了提高奖励金额之外,没有其他任何的保障措施。甚至,在有些报社或者电视台在披露负面新闻时,为了报道得更加准确,往往把新闻“线人”的资料和照片公布出来,以显示其新闻的真实性,可是很多时候并没有考虑线人的肖像权和是否会被“被揭发者”报复的问题。“他们不是我们的在编人员,我们也无能为力。”当谈及这些新闻“线人”是否有保障时,一名报社主管遗憾地说。⑾

  从这个角度来说,媒体应该尽可能地保护新闻“线人”。

  因此,面对如此种种问题,需要的是相关法律规范的及时出台,对新闻线人的职业要求、思想道德素质、人身安全及保障等都应有所涉及。媒体管理部门应该积极的引导新闻“线人”健康发展,提高其整体素质和对新闻价值的判断能力,总的来说,作为媒体通联制度的一种延伸,它为公民提供了监督和参与社会事务管理的途径。许多新闻线人除了受经济利益驱使外,同样也怀有一定的社会责任感。为此,社会应对他们的生存状态给予更多关注。

  2.加大对对新闻线人所提供线索的新闻价值的核查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这是新闻理论界、业务界以及社会对于新闻真实性的普遍认识。

  新闻“线人”的出现虽然丰富了新闻资源,但也存在着新闻线索的废弃率高的问题。由于新闻“线人”大多没有受过专业的系统的新闻教育或培训,所以他们选择新闻的标准在有些情况下是不合乎新闻规范的,通常会出现大量没有价值的新闻线索。因此,就会为新闻单位筛选有价值的新闻线索增加了相当大的难度,大大增加了劳动量。也就是说,在有些情况下,利用开发新闻“线人”,不但没有节约劳动力,反而使劳动程序更加复杂。

  应该说,新闻“线人”提供的线索大多数是真实可信的。但也有一些新闻“线人”为了比别人更快报料而获得奖金,还没来得及摸清事实真实情况就向媒体“送料”,甚至有意或者无意地夸大新闻事实;同时,有的新闻“线人”想让媒体为自己解决问题,或带有商业的或其他目的,给竞争对手制造麻烦,使报料内容真假难辩;其中,在巨奖的诱惑下,有的线人为谋取利益,不择手段挖内幕,以至窃取他人隐私或商业机密,甚至制造假新闻。比如,2003年5月21日,青年参考刊登《女大学生卖淫现象调查》一文,文中引用匿名线人的话声称“湖北高校女生8-10%存在卖淫现象,25%从事陪侍活动”,在全国轰动一时,短时间内被多家媒体转载。2天后,该报编辑部郑重向读者致歉,承认报道内容严重失实。在这起事件中,线人与一些急功近利的媒体、记者合谋,玩起了制造“新闻故事”的游戏。线人的人身保障就成了难题。这一问题在举报类线人身上尤为明显。如西南一家医院2名员工将内部不正之风和违法违纪行为向当地一家媒体透露。事情曝光后,有关部门组成联合调查组对该医院进行调查,记者将线人姓名透露给了调查组,2名员工随即被医院解聘。有些报社或电视台在披露负面新闻时,往往会把线人的资料和照片展示出来,以显其报道的真实性,并没有考虑线人是否会被揭发报复等问题。有的线人在揭露黑幕时,为了使新闻单位相信自己,往往冒着危险去作一些先期的调查核实工作,挨打、被扣的情况时有发生。由于他们并非媒体在编人员,在遭遇质疑时无法证明身份,所以说,媒体除了提高奖金外并无其他保障措施。

  据了解,在西方国家,一些著名的记者都会有自己相对固定的新闻“线人”,这与记者个人之间的职业竞争有关。记者作为真正的自由职业者,其是否能抓住独家新闻与自身身价的高低直接相关,所以不惜以高价相互争夺新闻线人的线索,甚至有时为了避免线索的流失,没有调查清楚就迫不及待地发布了新闻,致使虚假的新闻报道屡屡发生。

  而在我国的报业模式下,新闻“线人”的价值更多地是为媒体所看重,一家媒体,特别是都市类媒体是否能在第一时间争取到独家报道,成为评价该媒体好坏的标准之一。

  为了比别人更快地“报料”,很多“线人”在还不了解情况的状况下就打电话,其中,有意或无意夸大、添油加醋的状况时有发生,所以也就要求媒体不能单独听信新闻“线人”的一家之言,还是要切实地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

  3. 提高新闻线人的道德和素养

  当前,新闻线人采集线索大多靠自我摸索,对新闻价值的判断不够到位,线索废弃率很高。媒体可针对新闻线人开设新闻常识培训班,增强其新闻敏感性、社会责任感和职业道德,对素质出色能报料会写作的线人可吸收为通讯员,甚至聘为记者。尤其是职业新闻线人做为一种新兴职业,实际上已成为新闻业的编外人员,对他们的管理应纳入新闻从业人员的管理,加强其职业道德规范。

  有人说“新闻线人”是媒体竞争的产物,一个城市的媒体竞争越激烈,新闻“线人”就越多。据了解,在西方国家新闻“线人”要比新闻记者的数量还要多,很多职业的新闻“线人”自己都配备了专业设备和通讯设施。媒体业内人士预测,在未来几年随着媒体的市场化的发展,我国新闻管理制度的不断完善,受众对新闻的要求更高,新闻“线人”的队伍将不断壮大。

  总之,面对存在的种种问题,新闻“线人”能否成为一种自由职业,我国应该及时出台相关的新闻管理制度和法规,建立统一完善的信息源制度,对新闻“线人”的职业要求、思想道德素质、人身安全及保障等都应有所涉及,从而,提高对新闻资源整体综合利用效率;扩大媒体的公众影响力,增强其竞争力。

  四、新闻线人对传统观念的冲击和体制的影响

  新闻“线人”报料,主要以社会新闻为主。一些新闻“线人”,常集中在市内各大医院、派出所、交通要道口以及繁华场所等人多事杂的地方“蹲点等料”,往往“英雄所见略同”。甚至他们为了经济利益,经常同时向多家媒体供稿,媒体之间互相不知晓,导致本地新闻同质化问题更加突出。

  陈力丹教授认为:“长期以来,党报和党领导下的我国传媒的新闻源,一直是新华社一家;党领导的中新社稿,内部也有规定,内地的传媒不得采用”,在改革开放的中国,公众对新闻信息要求越来越丰富、越来越全面、越来越迅速。面临这样的现实环境,作为党的喉舌耳目的党报自身也需要考虑以适当的方式改变新闻源单一的问题。为此,他建议我国的党报除了采用新华社的电讯稿之外,还应该采用国外通讯社的新闻,回到1941年《解放日报》的做法。⑿

  尽管如此,不论是作为职业,还是副业、客串、举报新闻线人,从这支的队伍日渐扩大趋势中,我们还是可以发现其对传媒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首先,新闻“线人”的出现,突破了新闻信源无偿的传统观念。

  著名的信息论创始人申农-韦弗曾经提出了关于传播过程的线性模式,它包括信源、发射器、信道、接收器、信宿五个环节。过去,在市场经济体制尚未充分培育的情况下,我国长期处于“党报一统天下”的格局,传媒是“皇帝的女儿不愁嫁”,报道质量和传媒竞争力没有直接关联。因此,新闻线索的独立价值得不到广泛认可,向传媒提供“信源”被理所当然地看作无偿劳动。

  而当传媒进入市场后竞争加剧,传媒的商品属性大大强化,传媒面临新闻产品差异化的要求,必须丰富扩展新闻信息源。报纸、电视要获得更多的经济效益就要靠吸引受众的眼球,从而以高阅读率(收视率)来吸纳更多的广告客户。为了增加市场份额,付出一些代价获得信息是“划算”的。因为,信源有偿并不是个亏本的买卖,而是高投入与高产出基本成正比。通过有偿获得新闻线索不但提高了媒介产品的质量,满足了“信宿”--受众的需求,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也强化了受众和传媒的互动性,起到了“一箭双雕”的作用。

  其次,新闻“线人”的出现,突破了新闻制作流程由传媒包办的传统观念。

  我国的电视和广播媒体,新闻制作的社会化趋势已经显现,制播分离的模式正在一些传媒的实践中初步取得成果,但在报纸媒体,仍然坚守着新闻制作的流程由传媒独自完成的模式。

  新闻“线人”的出现,标志着这一模式已经开始改变,使这一过程更明晰化了,这也是新闻产业化和报纸市场化的必然现象。它对于新闻传媒来说,有利于扩大新闻线索的来源、克服新闻报道面窄的缺憾;对于新闻记者而言,相对减轻了他们搜集新闻线索的负担,记者可以留出更多的时间来挖掘新闻背后的意义,进行更多的深度报道,推出高质量的报道作品。

  而且,新闻“线人”的出现,是传媒通联制度的进一步延伸。有了新闻“线人”,传媒“热线”版或社会新闻版记者手中掌握的资源不再是公检法、民政局、街道社区的几个有限的机构,而是来自社会各阶层。新闻“线人”和通讯员的最大区别,就是他们生存状态的不同,他们不像通讯员那样往往坐在办公室里采写新闻,而是活跃在街头巷尾捕捉第一手的信息,不管是为了获取报酬还是出于其他动机,新闻线人都具有更高的热情。尤其是随着技术装备的提高,比如说上网、发邮件、传真、手机拍照等,新闻线人捕捉线索变得越来越容易,提供的线索内容也越来越越生动和丰富。

  特别是面对一些突发性的事件,新闻“线人”的优势就更加显现。比如说地铁出现了轻生者,在场的线人把整个事件拍下来或者是录下来给传媒,一篇生动的突发事件报道就形成了,与投稿有什么不同呢?因此,线人的出现弥补了记者不在场的缺憾,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新闻流程,这是传统意义上的通讯员做不到的。

  最后,新闻“线人”的出现,也是对传媒社会功能的进一步强化。过去我们强调传媒的宣传和教育功能。现在随着传媒市场取向的日趋明显,又提出要强化服务等社会功能。通过新闻线人的方式,关注和依赖传媒的人会越来越多,传媒的影响力也会越来越大,从而使新闻的社会功能不断加强。同时,由于传媒不是一个权力机关,他们反映的一些问题,通过线人提供的线索和记者调查在媒体中公开出来,实际上对整个社会的一部分群体起到了宣泄和稳定情绪的作用。

  五、新闻线人的未来走向

  目前,新闻“线人”已经是以发掘与传播新闻信息来赢利的一种职业乃至一种媒介了,它甚至还有向组织化、专门化方向发展的趋势(最近就有媒体报道说杭州有人要成立“报料公司”,见2004年6月24日《青年时报》)。所以,媒体管理部门应考虑制定相应的“新闻法规”,建立新闻“线人”队伍,以及在未来出台的《新闻法》中明确制定关于新闻“线人”的相关法规,对其加以正确规范与引导,促其健康发展。

  新闻“线人”作为一种重要的线索来源在理论上已有不少讨论,无疑,随着媒体之间的竞争,线人在实际操作中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媒体竞争以内容为王,高质量的新闻内容才能树立自己的权威和公信力,具体到都市类报纸来说,内容是吸引读者的根本所在。如前文所说的,新闻“线人”拉动了与群众的距离,给报纸带来了独家新闻,也是市民所关注的新闻,它是高质量内容的一个重要保证。因此,逐渐加强新闻报道的群众性和民间性,保证党的优良的新闻传统,作好新闻宣传工作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一环。那么,在激烈的媒体竞争中,不能不重视对新闻“线人”提供的资源的利用。

  当然,我们在关注新闻“线人”,为它给传统新闻观念、体制带来的变革叫好的同时,也要警惕其走向过犹不及的一面。加强对新闻线人提供信息的辨别、不能一味迎合的读者而降低媒介的品位,这也是新闻“线人”热现象让我们引起的另一种思考。所以,在处理好新闻“线人”热现象的同时,也要根据其所带来的问题上多作一些“冷”思考,惟有这样,新闻“线人”的作用才能发挥得更完全,才能更能充分发挥新闻舆论的导向作用。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热 点 专 题
戛纳电影节
《星战前战3》
2005中国珠峰科考
青海禽流感疫情
中超联赛第10轮
二战重大战役回顾
大城市停车的烦恼
湖南卫视05超级女声
性感天后林志玲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