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资委反思中航油 国资流失比郎咸平说的要严重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1月04日 04:43 北京晨报 | |||||||||
央企凸显内部产权代表缺位 国资委内部人的反思 作为国有企业出资人代表的国资委,上周末对“中航油事件”有一个深刻的反思。 昨天,一位消息人士向本报透露,国资委上周末在清华大学悄悄举行了一个内部学术会议,国资委监事会主席季晓南当场表示,中航油海外失利的主因在于企业产权代表缺位。
透露消息的这位人士正是当日为数不多的与会者之一。 2004年11月底,中航油新加坡公司爆出炒油巨亏5.54亿美元的丑闻,一个被誉为走出去棋盘上“过河尖兵”的明星国企瞬间濒临破产的边缘,这一事件触到了国资委的痛处。 在中央正大力支持国企实施“走出去”战略的当口,尤其是在国内正鼓励以金融衍生工具创新发展资本市场的关键时刻,巨额的亏损事实使“中航油事件”成为了一桩金融丑闻,对于积弊已久的国企公司治理问题的冲击也不啻是一颗重磅炸弹。 2004年12月10日,国资委曾在京举行新闻发布会,首次对此表态,但只是简单地指出这种指数期货业务属违规越权炒作行为,并未分析这种违规运作的源头。 中航油败于监管失效 直至今天,中航油及其总裁陈久霖仍在接受新加坡有关部门的联合调查,而国内对这家最主要的航油供应商的善后工作也仍在进行。 “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那么,谁该对这个结果负责?目前,已经有棒子打到了中航油上级集团公司头上。但季晓南认为,造成这个结果的原因很复杂,关键在于监管的有效性和产权代表的缺失。 从2003年开始,由于陈久霖擅自扩大业务范围,中航油新加坡公司开始从事石油衍生品期权交易,这种金融投机行为造成了5.54亿美元的巨额亏损,但直到陈久霖被新加坡警方拘捕时的一年多时间里,亏损局面一直没被发觉。 国资委另一位重要人士也认为,“中航油内部不是没制度,但是执行不力;它内部的监事会可以起作用,但作用并不完全。” 据透露,中航油东窗事发前,已经有内部人士提出预警,指出“中航油存在很大的经营风险,陈久霖对公司治理不理不睬”,但这个警告终究没有变成制止陈的行动。 “根本问题在于企业内部所有者代表的缺位”,季晓南认为,企业经营者是有私利的,如果缺少一个代表企业资产所有者的独立个体,或者由经营者同时充任了国资的“所有者”代表,就很容易导致内部人控制的现象,造成监事会执行不力。 国资流失比郎咸平说的要严重 事实上,内部人控制问题也不光出现在中国,引起全球震惊的美国“安然”公司早已是前车之鉴。 清华大学的一位学者认为,国资委的出现已经部分解决了国企改革所有者缺位的问题,但从个体来看,企业内部产权代表缺位的现象依然存在,这正是国资委下一步改革的重点之一。 在他看来,为防止企业内部人控制,企业首先要实行股份制;资本市场、证券机构对企业的监督要保证有效;而国有独资企业也可引进外部董事制。 在刚刚过去的2004年中,国资委在“流失”这个问题上屡屡遭遇难题。在“中航油事件”之前,国企MBO(经营者持股)造成国资流失的问题已引起广泛讨论,香港中文大学教授郎咸平正是引发这场讨论的焦点人物。 在当天的会议上,季晓南也第一次明确表示出国资委对“郎顾之争”的看法,“我们认为,郎咸平反映出的问题是客观存在的,事实上有些方面甚至比他说的要严重,但是他的结论还是过于偏激了”。 实习记者 张黎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