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盟拒绝,打政治牌还是经济牌?(组图)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07月02日 19:16 中国经营报 | |||||||||||||||||
作者:徐昙,赵平,全秋梅
从来没有单纯的技术标准 记者:6月底,欧盟出台了对中国市场经济地位“最初评估报告”,拒绝承认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您认为其评估标准和结果是否客观? 赵晋平:欧盟的评估报告认为中国在4个方面未达到“完全市场经济”标准,这4个方面的内容本身十分复杂,绝不是15页的报告所能涵盖得了的,因此报告本身难免以偏盖全。 评估一个国家的经济体制最基本的标准应当是,看它是否具备了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法律和制度体系。中国已经按照国际规范形成了一整套市场经济体制框架,并建立和完善了与其相适应的法律和制度体系。当然法律和政策的执行效果与设定的目标之间也存在一定的差距,但是这并不是主流,即使是在美国、欧盟以及其他一些发达国家,目标与现实之间也并不是完全统一的。因此,忽视主流趋势、着眼于一些表象,是欧盟评估报告缺乏说服力的原因之一。 欧盟认为中国金融和企业融资不符合市场经济规律,这是国际性的问题。中国在从计划经济国家到市场经济国家的转轨过程中,选择了较为谨慎的改革手段,主要是为了防范金融风险和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事实证明,中国所采取的金融改革政策对于维护本国和地区、甚至国际金融稳定都做出了贡献。 冯仲平:6月底出来的这个报告是比较正式的,虽然是初步评估,但实际上也给最终结论定下了基本调子。 欧盟是否给中国完全市场经济地位,从经济上看是5个标准,但这5个标准只是托词。欧盟在2002年给予俄罗斯市场经济地位就是政治决定,但在这个问题上中国不要攀比俄罗斯,欧洲大陆在能源上还是依赖俄罗斯的,而且俄罗斯产品对欧盟市场的冲击也不大。 卢进勇:关于这个报告是否客观,要从两个方面看:一方面,欧盟和美国目前并不真想给中国市场经济地位,所以就找中国存在的问题,从这一点来看,是不客观的;但另一方面,中国的经济现在还不能说是完全的市场经济,报告中指责的一些情况确实是存在的。 回旋余地有多大? 记者:在中国争取完全市场经济地位的道路上,欧盟是一张重要的“选票”,请分析一下决定这张选票投向的背后因素。欧盟拒绝承认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后,中国还有多大的回旋余地? 赵晋平:近几年,中国和欧盟建立了战略性合作伙伴关系。从欧盟的角度来看,这有利于提高欧盟在世界舞台上的地位和影响力,与美国的单边主义相抗衡,并在国际政治中发挥更大作用。但需要注意的是,欧盟所提出的是“走向成熟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其中的涵义之一是,中国已经不是一个贫穷的发展中国家,不能在继续享受过去面向发展中国家的诸多照顾和优惠。欧盟将像对待美国、日本等“成熟”国家那样与中国建立成熟伙伴关系,全面取消面向中国的“普惠制”,经常不断地对华反倾销和贸易限制措施等就是说明这种变化的很好例证。当然,我们也应该看到,从欧盟本身来看,也非铁板一块,至少在某些方面还是承认了中国所具备的条件,在具体实施贸易限制性措施时也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和改善。 冯仲平:欧盟给出这样的报告,既有主观原因,也有客观原因。客观来讲,欧盟的评审机构也就是欧盟委员会即将换届,现在欧盟委员会的这些人基本上是“维持会长”,他们现在等着10月份交接工作,很难指望他们能够做出突破性的决定。当然,更主要的可能还是他们害怕中国获得完全市场经济地位后对欧洲市场的冲击,这是真正的原因。欧洲的一些行业、部门是靠反倾销来保护的,如果给予中国完全市场经济地位,那么要继续利用反倾销保护欧盟本土的一些产业难度就增大了。根据欧盟的说法,现在欧盟对华贸易逆差是500亿欧元左右,这对欧盟的压力也比较大。 卢进勇:我预计未来的3年~5年内,欧盟和美国有可能会承认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双方将会继续讨价还价。在这个问题上,中国还是有回旋余地的:首先,中国在努力发展市场经济,各项改革都在向市场经济方向迈进,这是根本的支撑点和最大的回旋余地;其次,中国经济在快速发展,进口规模不断扩大,对欧盟和美国有很强的吸引力;还有,中国履行加入世贸组织承诺是认真的,两次年度审议都合格;最后,中国也有了反倾销法规,也可以对外国进口商品搞反倾销调查。事实上,纯粹的市场经济是没有的,对市场经济的判定没有绝对的标准,即使是欧盟和美国也不是纯粹的市场经济,政府对经济活动也有干预。所谓市场经济的标准,是粗线条的,公认的标准和具体的把握之间有一定空间。 冯军:虽然“非市场经济地位”的帽子,是在中国加入世贸组织谈判中出现的,但世贸组织关于非市场经济地位只有一个概要描述,并没有细则标准。所以不管是欧盟还是美国,与中国就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的谈判都属双边谈判,要根据他们的相关法律法规,因此留给中国的回旋余地是微乎其微的,除非欧盟对相关法定标准作出修改。但按西方国家的惯例,要改变法律法规,都要举行大的听证会,邀请各利害方面参与,这中间的过程充满了不确定性。 越“政治化”、越“复杂化” 记者:一段时间以来,中国高调的争取市场经济地位,它的经济意味更浓还是政治意味更浓?对“市场经济地位”的认定过于迫切,会否在一定程度上处于被动地位? 赵晋平:国内一些舆论对“市场经济地位”的看法可能存在偏差。事实上,“市场经济地位”问题主要涉及到反倾销诉讼中的倾销幅度的判定,如果没有“市场经济地位”,可能使中国企业在出口贸易方面面临更多风险,容易受到反倾销的冲击,影响企业的出口利益。因此,不要把“市场经济地位”问题过度政治化,认为是欧美对我国经济制度的全面否定,这样一来往往会使问题更加复杂化。我们应该继续加强与世界各国、尤其是主要贸易伙伴之间的对话与磋商,通过双边合作逐步争取得到“完全市场经济地位”的认定,为我国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冯仲平:中国高调争取市场经济地位,这里面有实际利益,也有象征意义,毕竟我们的改革开放已经进行了这么多年,承认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也是政治利益的需要。 卢进勇:争取到“市场经济地位”可以给外贸出口赢得一个良好的环境,也有利于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但即使暂时不被欧盟和美国承认,对中国的发展影响不大,对中国的外贸影响也不是很大。中国申请加入世贸组织时的一点经验特别值得注意:迫切想得到一个东西,容易导致被动的境地。现在欧盟和美国把本属于经济体制问题的“市场经济地位”问题扩大化和政治化了,把其作为一个“筐”,把劳工问题、汇率问题等都与“市场经济地位”联系在一起。我认为中国政府对待“市场经济地位”问题,应该持平和、务实的态度。 冯军:中国要争取市场经济地位,主要是因为近年来反倾销频频。但我们对反倾销形成的损害进行深入调查分析后发现,反倾销的影响其实并不大。商务部有关人士介绍,每年反倾销涉案的金额仅占出口总额的0.6%。一旦中国获得市场经济地位,使0.6%的出口贸易免遭反倾销之难,却会使另外的99.4%的出口贸易陷入反补贴之灾。这是由于我国的特殊体制,补贴在我国企业中大量存在。前商务部条法司司长张玉卿曾经表示,“争取市场经济地位,小心‘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反补贴就是要警惕的‘黄雀’。”从这个角度来看,中国争取市场经济地位,政治意味更浓一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