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链接:财经类杂志封面秀
从今年夏季以来位于长三角地区的福建、浙江、湖南等省的拉闸限电工作就一直没有断过,到近期东北、华东、华南、西南等地区突然遭遇缺油之痛,再到华中、华北、山东等地区大部分电厂出现了用煤紧张的局面,一场能源的“供应”战似乎已经打响。
撰文/人民日报中国经济周刊记者黄乐桢
“在经济持续增长的中国,需要巨大的能源供应,缺电、缺煤将意味着什么,谁来供应中国经济的发展,这将是我们面临的又一大严峻挑战。”11月29日,商务部世界贸易组织司张向晨副司长在2003年中国IT财富年会上向《中国经济周刊》透露。
种种迹象表明,当中国已成为煤炭、钢铁、铜等世界第一消费大国,继美国之后的世界第二石油和电力消费大国后,随着经济快速发展,我国主要能源和初级产品的供求格局发生了较大变化,资源对经济发展的制约作用开始显现,且差距呈越来越大之势。从长三角的“电荒”到涉及东北、华东、华南、西南等地区的“煤荒”与“缺油”,难道这是中国能源危机的信号吗?中国的能源真的将不能满足自己的需求吗?中国的能源战略又将做出什么样的抉择呢?
一个“荒”字了得
今冬对于常往返长沙与南宁的李女士而言,显得尤其寒冷,因为每当夜幕降临的时候,等来的都是烛光相伴。不仅从近期的11月,湖南省已有14个地区开始“计划用电”,在10月初,中国“西电东送”重要基地之一的广西也发生了罕见的“电荒”。
据了解,广西遭遇多年来少见的干旱少雨天气,水电的发电能力只有装机容量的30%。在今冬明春,广西电网每日电力缺额将达一百万千瓦,日电量缺口为二千万度。面对多年不见的电力与电量双缺的新状况,广西从十月初开始就按计划指标供电,部分地区则只能拉闸限电。
然而,当李女士回到长沙时,更加体会到“夜的黑”。从11月30日起,长沙城区的大部分居民和单位被分成四批,严格按照“停一供三”的原则实行拉闸限电。而据李女士说,除每晚6时至11时家里会有电,其他时间是供电3天停电1天,像大街、企业等很多地方都是没电的,现在长沙的夜景大不如以前了。据悉,长沙已对重要工业用户,电力部门制定工业用电方案,实行每周计划定时停、限电,尽量保证其每周有5至6天的正常供电。同时,将关闭所有亮化设施(霓虹灯、轮廓灯、射灯、广场商业性广告等景观用电),路灯照明减半使用。
但这样的措施并没有缓解长沙用电的压力。据悉,湖南全省将有可能采取“停一供二”的限电方案。这种压力估计只有在春汛到来,水力发电得以保证后才有望缓解。
而持续出现的“电荒”并非湖南与广西两家:国家电力调度中心的资料表明,全国12个电网,除西北、东北、山东电网的电力供应略有盈余外,华东、华北、华中、川渝、广东等地电网都出现不同程度的供应紧张。据张向晨透露,从今年夏天开始,共有广东、上海、浙江、江苏、重庆等19个省市出现限电现象,而且这一范围还有着明年将要扩大的迹象。
此时,与电力供应有着密切关系的煤炭也一样面临“荒”的状态。11月28日,煤炭大省山西第一批调煤合同正式签订,而支援山西“煤荒”的是来自邻省陕西与甘肃两省的煤炭。而此次山西调煤是开国以来山西外省调煤的第一次。
与此同时,广西、湖南、四川等省也一样遭遇“燃煤”之急。而由于电力紧缺,发电燃煤也告紧缺。据悉,华中、华北、山东等地区大部分电厂均出现了用煤紧张的局面。华北京津唐地区10个电厂、华东地区12个电厂、山东6个电厂的电煤库存先后降至安全警戒线以下,仅能满足电厂2至3天的正常发电用煤量。电煤短缺并呈蔓延趋势,同时港口储存发电用煤也在下降。
12月11日,家住杭州的赵女士给《中国经济周刊》打来电话说:“我们的成品油好紧张,在义乌等地,有许多加油站排起了长长的队伍,等着买油。而这些加油站只卖给有着加油站‘油本(批发)’的人,一般的散户‘无油本(零售)’者都不卖。”而来自重庆的消息也称,重庆的400多家社会加油站中,已经有200多家停止营业了,而剩下的,也将停止零售与限量供应了。
缺油之痛此时已经蔓延了。河北、河南、山西、陕西、北京、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广东等地,汽柴油紧缺警报频起。而早在9月中旬,汽柴油紧缺已在刚刚闹电荒的华东地区初显端倪。随后,这股冲击波迅速蔓延至东北、华北、华南和西南等地区。进入10月,市场供需矛盾加剧,华东、华南地区频频告急。
一时间,中国似乎陷入了“一片荒”中,然而更让人担忧的是在这“一片荒”的背后,似乎存在着更可怕的“链”。
短期内没有能源危机
“这是一个能源供应链的问题。”12月11日,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胡大源教授在接受《中国经济周刊》采访时表示。
胡分析认为,目前中国能源问题,有市场的因素,但因供应机制的不完善,因而使得这次先“电荒”后“煤荒”与“缺油”来得要比预期的早。事实上,从能源的量而言,中国在短时间内是不会出现能源危机的。
12月12日,华北电力大学博导曾明教授分析认为,目前在中国能源问题上,供求体制的确存在不足。
曾指出,近年来电力基建投资占全国基建投资比例逐步下滑,电力基建投资连续几年滞后于全国基建投资,直接导致电力建设缓慢,电力供应总量不足。而且,受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和国家经济结构调整以及1998年全社会用电量增长缓慢、电力供应相对富裕的影响,在规划时,对电力发展速度预测明显偏低,电力项目计划新开工规模过小,使得近年来投产容量严重不足。同时,国民经济却持续快速增长,带动用电需求全面高涨,加重了电力供需紧张。特别是高耗能行业高速增长,导致工业结构重型化。另外,持续高温、干旱和自来水不足,也增加了随机性缺电,而在电网间由于不能有效的互联也是引起“电荒”原因之一。
“我国的电力结构极不合理,也是引发能源供应危机讨论的主要原因。”曾明一脸严肃的说到。在电力行业,火电比重特别大,占到70%,主要集中在东北、华北、华中、西北等地区;而在南方却是以水电为主的电力结构,由于季节因素,水电也因而增加了随机性缺电,导致了南方地区对火电的增加,对煤的需求猛增,等等这些都对“煤荒”的形成起了助推的作用。
而对于“煤荒”,12月11日,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校区)博导陶树人教授也从能源供应等角度进行了分析。
据陶介绍,除1997-2000年期间出现递减以外,我国煤炭产量一直保持较快的增长。但这种增长并不能掩盖中国煤炭产业在可持续发展道路上遇到的多重问题。上世纪80年代,由于小煤窑的大力推广,中国的煤炭产量开始有突破性的增长,但因煤矿安全因素,中国一直在持续关停煤矿的开采,产量有所减少。但作为煤炭行业的重要下游用户,电力、冶金行业的迅速发展,加上国际煤价的上涨,对煤炭需求开始加大,而且近期表现尤为突出,同时,煤电之争,铁路运力矛盾以及进入11月份后北方冬季取暖锅炉陆续投入运行,煤炭需求量增加,这都是引发“煤荒”的原因。但更需要指出的是,国家在煤炭资源管理与供应体制上的不合理性是导致“煤荒”的根本原因。
难道“缺油”也与能源的供应体制有关吗?12月10日,石油大学(北京)副校长陈大恩教授向《中国经济周刊》分析指出,出现这种情况,既有季节性因素,也有结构性因素,但更重要的原因也许在于中国的石油需求持续旺盛,而供给却出现巨大的缺口,如大部分省市缺电耗用大量柴油。由于国际油价一直在高位徘徊,加上国内成品油定价机制存在缺陷,目前的油品价格难以反映成品油市场的真实状况,使得供需难以吻合。
同时,石油大学(北京)冯连勇副教授认为,作为非再生性能源,石油一直是我国短缺性战略物资。为了扩大供给,我们除了不断在中国境内开采石油外,还通过各种方式从国际市场寻找稳定的供货渠道。近年来,我们先后与吉尔吉斯斯坦、哈萨克斯坦、俄罗斯等邻国开展了石油能源合作项目,并且积极与中东产油国发生贸易关系。但现在看来,已有的石油供应渠道仍然难以满足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需要。
可以看出,目前中国的确存在能源供应链问题,而这个“链”反应却来的那么让人出乎意料:电力、煤炭、石油环环相扣,构成中国能源的一体性,牵一发而动全身。中国将继续快速发展勿庸置疑,那么这是一时之忧,还是将构成对中国未来发展的瓶颈呢?
未来之患?
可能是种巧合,今年全球的能源供应都出现了这样或者那样的拷问:先是意大利大面积停电,而后美国曼哈顿大停电……整个2003年都弥漫着“停电”浪潮。然而,在中国特殊的这种“链”式反应中,中国能“挺”住吗?
12月15日,《国家能源战略的基本构想》的执笔人、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部副部长冯飞在接受《中国经济周刊》专访时指出,“中国未来20年能源领域将面临一系列挑战。”
据介绍,我国人均能源可采储量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2000年人均石油开采储量只有2.6吨,人均天然气可采储量1074立方米,人均煤炭可采储量90吨,分别为世界平均值的11.1%、4.3%和55.4%。
1980年以来,我国的能源总消耗量每年增长约5%,是世界平均增长率的近3倍。中国的能源储量与未来几十年的发展需求之间已经存在一个巨大的缺口,而且这个缺口将越来越大。有专家测算出我国国内能源的缺口量:在21世纪初期将超过1亿吨标准煤,2030年约为2.5亿吨标准煤,到2050年约为4.6亿吨标准煤。
而在石油需求上,我国今后新增的石油需求量几乎要全部依靠进口,到2020年前后,我国的石油进口量有可能超过3亿吨,一跃成为世界第一大油品进口国。因为我国石油产量不可能大幅增长,2020年预计为1.8-2.0亿吨,然后将逐渐下降。
我国煤炭资源虽然比较丰富,但探明程度很低。2000年可供建设新矿的尚未利用的经济精查储量仅203亿吨,远远满足不了近期煤矿建设的需要,必须加紧勘探。另外尚未利用的经济精查储量中86%分布在干旱缺水、远离消费中心的中、西部地区,开发、运输和利用的难度势必加大。
从世界范围看,据世界能源委员会/国际应用系统分析研究所的评估,全球开采成本较低的化石燃料储量将在本世纪中期到末期耗尽。
冯飞分析指出,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对能源的依赖比发达国家大得多。2001年,中国终端能源用户用在能源消费的支出为1.25万元,占GDP总量的比例为13%,而美国仅为7%。从能源利用效率来看,我国单位产品的能耗水平较高,目前8个高耗能行业的单位产品能耗平均比世界先进水平高47%,而这8个行业的能源消费占工业部门能源消费总量的73%。按此推算,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中国的工业部门每年多用能源约2.3亿吨标准煤。可以预见要实现此目标,其艰巨性要远大于过去的20年。
同时,可持续发展面临较大压力,尤其是如何满足小康社会对环境的要求面临着巨大挑战,中国并没有摆脱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
这些,都为我国寻找能源的战略性出路提出了新的要求。
战略出路何在?
中国的能源出路在哪呢?到底谁来供应中国呢?是自立,是通过国际合作,还是寻找新能源?而这一切的难度系数又有多大?
冯飞说,“在未来20年,我比较赞同中国应实行‘节能优先、结构多元、环境友好’的可持续能源发展战略。”
他解释说,首先是因为我国节能潜力巨大。其一,我国产品能耗高。中国主要用能产品的单位产品能耗比发达国家高25~90%,加权平均高40%左右。例如,我国火电厂供电煤耗为每千瓦时404克标准煤,国际先进水平为317克标准煤,高出27.4%;我国国内企业主要耗能产品的单耗,落后的与先进的相差1~4倍。其二,产值能耗高。中国的产值能耗是世界上最高的国家之一。我国每公斤标准煤能源产生的国内生产总值仅为0.36美元,而日本为5.58美元,世界平均值为1.86美元。经测算,通过产业结构调整、产品结构调整、降低高能耗行业的比重、增加高附加值产品的比重以及居民生活用能优质化等措施,近期国民经济产值能耗节能潜力达3亿吨标准煤左右。而我国“十·五”期间总的节能潜力约为4亿吨标准煤。
能源节约对我国实现跨世纪的经济和能源发展目标,将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经过科学的预算分析。我国每万元国内生产总值能耗,将由1995年2.33吨标准煤,降低到2010年的1.25吨标准煤,2030年的0.54吨标准煤和2050年的0.25吨标准煤。据称,节约能源已经被我国专家视为在我国与煤炭、石油、天然气和电力同等重要的“第五能源”。
其次,可以通过调整能源生产结构。自1990年以来,我国一次能源消费构成中的煤炭比重下降趋势比较明显。冯飞在《国家能源战略的基本构想》中指出,能源结构的优质化进程对能源需求总量影响很大,但根据能源供应分析,结构优化方案,2020年可少用1.28亿吨标准煤。
而在学术界与能源界我们还听到另一种声音:通过国际合作也可以化解中国的能源问题。
从未来的走势看,由于对石油、天然气等优质能源消费快速增加,将出现由需求侧推动的结构性变动。因此,能源结构要调整和优化可以逐步降低煤炭消费比例,加速发展天然气,依靠国内外资源满足国内市场对石油的基本需求。
对此,陈大恩认为,我国应该加快实行能源储备制度。据介绍,我国目前没有战略储备油田或天然气田。而中国自己的资源前景并不乐观,除煤炭资源尚能满足21世纪的需求外,如果不考虑进口,石油、天然气和铀矿资源只能维持到2010年的能源消费增长。在1996年中国石油进口达到2262万吨,超过出口,从而使中国成为石油净进口国。预计在本世纪中期,中国的能源进口将超过能源总需求量的50%以上。如果不尽快扭转目前大量开采和使用国内资源的做法,不仅会使中国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动力不足,而且不利于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会影响到子孙后代,损害中国的长远利益。在一个能源主要依靠进口的国家,资源的储备就更加重要。国家应有计划地将某些勘探好或开发好的油田或天然气田封存或减量开采,作为战略储备资源和储备库。还要根据国际石油价格的变化,抓住时机以低价购进更多的石油,充实我国的战略石油储备库。同时,应鼓励企业实行能源商业储备。
而此时,关于另一种能源战略也开始显露。根据物质不灭定律和能量守恒定律,从长远来看,在全球范围内必然会出现某些资源绝对稀缺的问题。因此,有专家认为,解决能源危机的关键是能源新材料的突破以及开发新能源,积极利用再生能源。
陶树人认为,开发水力资源和生物质能也是首要之举,其次是发展地热能以及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
此前,金属学及材料科学专家、两院院士师昌绪也撰文指出,太阳能和风能的利用存在较大的新材料问题,氢能和核能是新能源,但都存在安全使用问题。正在研究的纳米碳管储氢能力高,受到广泛关注。蓄电池的用途也愈来愈广,锂离子电池很有发展前景,主要用于航天,若用于交通与电站则需对其可靠性和长期稳定性做深入细致的工作与分析,才能最终加以应用。
同时,陶树人认为,“煤变油”技术在国际上虽然已经成熟,但在中国的应用则尚未正式起步,这也是一个可探讨的能源趋势。假如在国家石油战略发展中,“煤变油”的可能性和最终的实现,将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然而冯飞对“煤变油”技术并不看好。因为按照目前规划,到2008年一期工程全部建成,产量可达500万吨,二期工程后,总产量可达到1000万吨。这样的生产能力与同期石油总消耗量相比并不足道,因此若仅从经济角度考虑,此类做法并不值得重视。
人类寻找地球以外能源是否有可能?许多专家对此选择了沉默。而此前,有科学家称月球以其独特的环境特征、巨大的能源储库,自然成为人类寻找地外能源的首选目标,可以把电厂建到上面去。
冯飞对在外太空寻求能源也表示了置疑,但他同时说,“我是特别希望我们能重视可再生能源规模化发展,这才是解决中国能源问题的理想之路。”而目前,我国可再生能源的研究与发展却长期处在徘徊状态。最终要期待“可再生能源时代”的真正到来还尚需时日。
或许,谁来供应中国这个问题已不重要,重要的是如何做出正确的判断,进行正确的选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