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搜索 短信 分类 聊天 企业

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滚动新闻 > 知名财经类杂志“封面秀” > 正文

《科技智囊》:企业大跳槽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2年05月17日 16:09 新浪财经

  大小公司纷纷撤离中关村让北京离“硅谷”越来越远,因追逐低成本涌入昆山的台商的会不会因为同样的理由而再此迁移,陷入困惑的不仅仅是开发区还有寻找投资乐土的企业

  1、一方面大企业觉得商务环境太差,另一方面中小企业抱怨写字楼租金贵得难以承受,中关村成了没人愿呆没人愿进的“围城”

  北京离“硅谷”越来越远

  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系 陆军 陈波翀

  微软中国公司、新浪总部等知名公司撤离中关村的消息被炒得沸沸扬扬,有的媒体甚至用了“出逃”这个字眼。

  这些公司离开中关村的理由,很大程度上是这里的商务环境太差。在中关村,几乎找不到一家像样的大饭店、大展览中心。而中关村,没有国贸大厦、嘉里中心这样的标志性建筑,也没有龙头的物业管理,基础设施很不完善。

  同微软等公司的撤离相比,更让中关村尴尬的是众多中小企业的蜂拥而退。

  别忘了,拥有7000余家IT企业的中关村,95%是中小企业。

  这些带着创业梦想的各类高科技人才也从世界、全国各地汇集到中关村,他们并不在乎艰苦的条件,使他们难以承受租金过高的写字楼。由于房价过高、交通拥堵等原因,一些企业为享受中关村的优惠政策在此注册但不在这经营。

  难怪有人担心中关村目前有一种空壳化趋势。

  造成这种难堪局面的原因,是中关村始终在成为中小企业的创业基地和“筑巢引凤”招揽大公司落户上摇摆不定。

  每年,有数千项科研成果从中关村辐射全国;国家级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在这里最为密集,大型科研仪器设备约占全国的三分之一。中关村在地理区位条件、智力密集条件、信息资源条件、产业支撑条件、资金融通条件、生活设施条件、规划与政策条件方面,都已具备了“硅谷”的基本特征。

  然而,在展望中关村美好前景的同时,我们不得不认真面对其发展现实。中关村既不是中国的“硅谷”,在经济功能和产业结构上,更不能和美国“硅谷”同日而语。把中关村建设成为“中国硅谷”,“路漫漫其修远兮”。

  先从整体上考察一下,根据规划,中关村科技园区力争用10年左右的时间,建成世界一流的科技园区,实现“一流大学,一流硅谷”的梦想。然而,真实的硅谷如何呢?

  统计显示,1998年底,硅谷有企业8000余家,年营业额近2000亿美元;中关村有企业4000多家,年技工贸总收入400多亿元人民币。美国仅硅谷一地GDP已超过2000亿美元(约合人民币16600亿元),是我国全部国家级科技工业园区GDP的10倍以上。

  如果将量的差别仅仅看作是我们初步发展阶段的结果,当然是可以的。但必须有一个前提要保证,那就是中关村应该或者说能够走上健康发展的路径。现实究竟如何呢?回答非常简单:不容乐观。

  一个“无芯”的硅谷

  有不少外国专家批评说:中关村不像一个高科技园区,而更像一个集市。的确,中关村IT业仅停留在装配业水平上,挣的是“辛苦钱”。在国际分工中,我们仅停留在低附加值的低端。难怪有人戏说:你们说中关村是“硅谷”,但是一个“无芯”的硅谷,产品不可能有竞争力。从下面的比较中可以看出,高附加值的产品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是多么重要。可以肯定,在没有自己集成电路产业的情况下,仅仅依靠简单加工和装配工序,我们的高新技术的发展命脉掌握在他人手中。对此,我国信息产业与国际信息产业巨头英特尔的利润比较能够非常充分地说明问题。

  因此,中关村应该尽快淘汰缺乏微电子工业支撑的劳动密集型的组装业的现实产业结构,以便尽快形成高附加值的知识经济,让中国的硅谷成为“有芯”的硅谷。中关村必须要具备工艺技术研发、产品设计、设备材料研制、人才培养的功能。最终,建立自己的集成电路(Integrated Circuit)生产线,打造具有“中国芯”的硅谷。

  “空壳”的硅谷

  知识经济与传统经济最大的区别就是:知识作为经济的载体,有很强的正外部性。这就要求产业间的集聚,以充分利用知识的“溢出效应”。科技园区的建立,很大程度上是适应知识经济的发展需要,把R&D、生产、销售集中在一起,相互提供支持。中关村高新技术园区的孵化器作用,就体现在此。但从中关村的现状来看,情况并非如此。规划要求:2005年以前,北京建设5—8条8英寸0.25微米以上水平的集成电路生产线,2005年至2010年再建设10条更高水平的生产线。而上海在未来5年之内,将建成10条以上8至12英寸芯片生产线。如此看来,北京的微电子发展很可能会落后于上海,形成生产在外的局面。而且由于中关村商业环境的缺陷,大量的高新技术园区研发工作已经向CBD(Central Business District)东移。这种科技园区产业的转移,会在很大程度上使中关村丧失存在的意义,成为一个高新技术园区的“空壳”。

  缺乏整体发展格局规划的硅谷

  据介绍,规划中的中关村科技园区的用地功能分三部分,即中心区、发展区、辐射区。中心区大体范围是南起西外大街,北至规划公路一环,西起京密引水渠,东至八达岭高速公路。中心区包括一个核心区和两条主要轴线。核心区包括中科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中关村西区。中关村创业环境急需改善。首先是缺乏一个统一的科学合理的地区性发展总体规划,由于条块分割,中央单位多,许多项目重复建设,功能分区不明,需要从总体上统筹和协调。中关村科技园区作为一个整体,应该打破规划区内的条块分割,区内通力合作,形成整体竞争优势。但由于区内各实体既得利益的冲突,使得中关村科技园区各自为战,缺乏合作。作为核心区的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都有自己的科技园区,彼此在开发项目上都有重合。并且校际之间的学科合作,科技成果的转化,都有待加强。清华大学的很多应用型研究项目,都需要北京大学的基础研究支持。而两校之间的资源互补优势,还没有充分发挥出来。因此,打破这种分割,形成中关村科技园区整体竞争力,很有必要。

  逐渐失掉管理创新活力的硅谷

  有专家指出:中关村应该走贸工技之路,而不是技工贸。“贸”的实质就是市场,制作和技术都要符合市场的需求。在创业之初,联想就是凭借贸工技模式,走出了一条成功之路。但是中关村的高新技术企业,很难再走贸工技之路。原因很简单,租金高了,无利可图。这也反映出中关村在管理上缺乏创新。在技术创新方面,近几年企业研究与开发(R&D)投入逐年下降,1995年达16亿元,1996、1997两年分别下降为15.6亿元和15.4亿元,1998年下降到13.2亿元,表明企业一是技术创新投入积极性不够,二是企业缺乏技术创新投入资金,不能及时开发出一批国际国内市场适销的高科技产品。此外,中关村在招商引资方面,也需要创新。据初步估算,要保证建设项目正常进度,10年内大约需投资600—1000亿元。因此,按照市场化运作机制筹集建设资金是关键。

  “80年代看深圳,90年代看浦东,21世纪看中关村”。在中关村科技园区内,高科技企业总数已达6690家,其中有四通、联想、方正等国内知名高技术公司,还有以惠普、IBM、微软为代表的1184家外资企业。1999年,园区高新技术企业实现技工贸总收入864.1亿元人民币,工业总产值(不变价)676.1亿元人民币,出口创汇8.2亿美元,同比增长均超过40%;此外,软件产业销售与服务的收入占全国总量的45%以上。同时,中关村还是中国最大的电脑产品及各类外设产品的集散地。

  中关村创新网络的形成,以及适应市场机制的体制建立,定将培育出中国硅谷“基因”。等到中国硅谷诞生的那一天,中关村就不再需要质疑了。中关村将引领中国经济走向21世纪知识经济时代。

  背景资料:中国“硅谷”的家底

  1999年6月,为了建设世界一流科技园区,对全国高新技术发展发挥示范带头作用,在北京市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的基础上,国务院正式批准了北京市政府和科学技术部《关于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加快建设中关村科技园区的请示》。

  2000年12月8日,北京市人大常委会通过了《中关村科技园区条例》,标志着“中国硅谷”(Silicon Valley)法律基础的确立。经预测:到2010年,中关村科技园区内高新技术企业销售总收入将由目前的864亿元人民币增长到6000亿元人民币,实现税收将由目前的30亿元人民币,增长到190亿元人民币。

  中关村的发展是有实力依托的。目前,中关村科技园区是中国科技智力资源最密集的地区,区内有以清华、北大为代表的各级各类高等院校68所,有各级各类科研院所213家。其中,代表我国最高科研水平的中国科学院所属40多个研究机构主要集中在中关村。园区内,有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两院院士322名,占全国院士总数的36%。还有大批科技人员和约30万名在校大学生。

  2、完全可以设想落户在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的企业会顺京津唐扩散,那么开发区的定位是不是要在这个基础上重新界定,如何打造城市功能还是该早做打算

  当开发区成为城市

  本刊记者 冯宗智 傅强

  去年盛夏一个闷热的周末,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主任李凤玲带着各部门的领导来到了京郊的一家招待所,他们显然不是来这里度假的,而是闷着头开了两天的“秘密会议”。

  李凤玲面有难色地指着挂在会议室墙上的开发区规划图,让他发愁的是地图上一期规划的15平方公里差不多早已规划殆尽,开发区想发展,但往哪里去发展?李凤玲的难题时下终于有了个圆满的解决方案,近日,开发区与北京市大兴区合作建设规划面积40平方公里协作配套区的合作协议正式签订。

  事实上,李凤玲有着更大的心事:对于北京市而言,开发区如何定位?是一块招商引资的特区,还是城市的卫星城,抑或一个独立运作的城市?在不同的情况开发区的战略选择又有何不同?争做“硅谷”

  与国内其他城市一样,自改革开放以来,北京市建设的所谓“高新技术开发区”可谓不少,然而能在全国叫得响的却没有几个,当年以“电子一条街”而闻名于世的中关村算是一个,但随着时代的进步,科技创新成为经济发展的真正动力,“电子一条街”的概念早已变得陈旧不堪,因此谁能真正成为科技创新的策源地——中国的硅谷,谁便能够在新一轮的竞争中抢得先手。于是北京的硅谷之争由此展开,其中最有实力入围的当数北京西北方的中关村地区和东南方的亦庄。

  每年的5月份,都是中关村最热闹的季节,尤其自1997年起,一年一度的“中关村电脑节”似乎成为北京海淀区向世人宣布“中关村地区就是中国硅谷”的最好舞台,有意思的是每每在这一关键时刻,都有一个亦庄站了出来“捣乱”,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向中关村叫起了板。

  34个项目、27.6亿美元,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去年再次成为“国际周”最大赢家,这似乎早在李凤玲的意料之中。

  清华大学教授出身的李凤玲至今仍保持着沉稳的学者气质,许多人也仍旧称他“教授”。这并不影响他统率高新技术开发区的眼光与开拓意识。李凤玲也有令人称道的资本: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投资额、生产总值一直保持着150%—250%的高速增长,世界500强企业有30家在开发区落户。

  2000年国际周开发区有19个项目,签约17.5亿美元。李凤玲认为,开发区之所以能够连续几届在国际周上都成为最大赢家,是因为搭建起了投资环境最好的高新技术产业平台,处处体现着以人为本的理念。使得在开发区内,降低终级产品配套厂商之间的交易成本。

  据了解,土地问题可能是两个“硅谷”最不同的地方。中关村的土地资源已十分紧张,这已经或多或少影响到中关村现阶段的发展,那些最无资金而又最具创新能力的中小企业短期内确实无法入驻中关村。为了解决这个矛盾,海淀实验区在其北边的“上地开发区”成立了留学人员创业园,以低租金向手头有项目的回国留学生提供场地。但“土地”的交通困难一直未得到很好解决。

  诺基亚又把100亿的巨资投向了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这无疑对几经努力业已成形的、以中关村为核心的“硅谷名分”又提出了一次更为严峻的挑战。由此可见,诺基亚投资的一个“星网(国际)工业园”必将在3年内成为整个中关村科技园区的“劲敌”。

  21世纪的世界工厂能做多久

  加入世贸之后,开发区会失去一些优势,但开发区的价值仍然有非常明显的体现。首先,开发区是一个跨国公司集中,高科技企业密集的区域,这就形成了一个很好的产业氛围,其次是开发区形成了为企业服务的一个崭新的模式。加入世贸以后,开发区的这两种优势会更明显地显示出来。

  李凤玲认为,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一定会成为世界工厂,而且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将体现的是高层次、高品位、现代的世界工厂的概念。首先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现在已经云集了近千家现代企业,特别是生产制造业,外商投资企业已经有近300家,来自30多个国家和地区,以发达国家为主体,五大主导产业已经初具雏形。这些基础条件都对高质量的外商投资企业形成了强大的吸引力。加上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已经形成的良好的人文环境、社区环境,都构成了加入世贸之后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吸引力。

  在李凤玲看来,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的世界工厂不同于人们对工厂区烟囱林立的传统认识,现代化世界工厂的构成是有着高素质的生产研发产品的人,所以现代的工厂区必须体现以人为本。开发区也非常重视人的生存环境,有配套的高档的教育、文化、医疗、健身环境和社会交往环境。开发区不仅是工厂的聚集地,也是有着崭新的、高尚的人文环境,适应人们居住的社区。但我们的社区要控制人口,形成工厂密度高,人口密度低的区域。按照亦庄卫星城不超过50万人口的控制程度,开发区在扩区之后人口也不会超过十几万。

  作为最具有世界工厂雏形的地方,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不仅仅是个生产基地。开发区首先是个新经济区,其次还将建成国际一流的“现代化大都市的展示区”、“以人为本的高尚社区”。

  建设国际标准的绿化环境就是开发区实现这个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发区四周将被200米、300米和1000米宽的绿化带所围绕,这里的绿化面积始终都按国际标准保持在46%以上。体现跨国公司文化的国际企业公园也在这里建设。区内还建设了博达国际交流中心、高尔夫球场等娱乐设施,配套协作区内将建成中外合资、合作的包括小学、中学、大学在内的完善的教育设施。同仁医院、多伦多医院也在这里入驻。曾经嫌弃南城的北京人纷纷在开发区买房置业,优美的社区环境和配套的逐渐完善使得房价不断上涨。

  开发区重新定位

  一位姓陆的先生在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买的房,那里交通不便,只有开发区专线和946路、927路、车少人多,每天坐车很拥挤。陆先生建议能不能多增加从方庄通往南城的车。

  其实陆先生的抱怨引申出一个问题,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区域功能定位建设新城区还是新经济区?

  李凤玲认为,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定位首先是个新经济区,同时又是以人为本的高尚社区,这是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区域功能定位的两个基本点。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首先应成为新经济区的定位。作为新经济区,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要充分利用区域政策空间,为这个区域的经济发展提供足够的发展空间和良好的企业发展条件,包括充足完善的基础设施、市政设施、智能化水平和通讯设施条件等等。

  同时,企业作为新经济的“细胞”,劳动者决定了“细胞”的活力,因此这个区域的人文环境很重要,是否有良好的人文环境,劳动者是否感到身心舒畅,也最终决定了这个区域的活力与发展。因此,解决好这个区域为管理者、劳动者服务的生活设施,提供教育、文化、医疗等必要的社会功能配置,既是区域管理者的义务,又是区域功能必不可少的条件。

  李凤玲分析说,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区域功能定位为新经济区,她就不应以疏散母城人口为主要目的,而是以发展经济为主要目的,她的社会功能配置(如住宅等)不是以吸引母城人口为主要目的,而是以保障区域经济发展为主要目的,因此,集约利用土地,重点发展经济,这是制定政策、把握规划和控制土地的原则。

  去年10月,由国家建设部主持审定了国内多学科100多位学者提出的“大北京规划”,明确提出了把北京建设成为“世界城市”的目标。大北京地区主要是由北京、天津、唐山、保定、廊坊等城市所辖的京津塘和京津保两个三角地区,面积近7万平方公里。

  为了减轻北京城区的压力,北京很早就计划建设卫星城,如大兴黄村、房山良乡等,但这么多年下来,这些卫星城的建设基本上处在停滞不前的状态,究其原因,一是北京本身还不具备强大的辐射能力,中心城区与卫星城之间在经济文化等领域还没有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二是交通、能源、市政等基础设施跟不上;三是这些卫星城发展动力不足,城市化水平较低。

  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在创建卫星城方面具有独到的优势,它是未来亦庄卫星城的核心,今后协作配套区的经济运作将由开发区统一规划建设,而社会发展方面则根据亦庄卫星城的总体规划,加快农村城市化进程,配套建设教育设施、公寓等。

  北京2010年的目标规划发展总体规划明确,北京经济发展、城市发展的主方向是向东和向南,公路、铁路密集,朝向港口,发展的主轴沿京津塘高速公路,这个是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一个规律。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处在经济发展的主方向,经济发展主轴的中段,新的经济发展已见雏形,北京端的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还有天津端的天津开发区,还有廊坊的开发区,这个特殊的地理地位使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会得到长足发展。

  -背景资料-

  1992年8月25日,一期规划面积15平方公里的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正式奠基。

  1994年8月,经国务院批准成为北京市唯一的一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

  1999年1月,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中的7平方公里被定名为中关村科技园区亦庄科技园,

  使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成为既享有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政策,同时又享有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区政策的唯一一个特殊的区域。

  2001年,开发区的主要经济指标均呈三位数增长,全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73亿元,完成工业总产值(现价)424亿元,完成销售(营业)收入426亿元,实现利润总额28亿元,在全国开发区的综合投资环境指数排名中,开发区从2000年的第十将跨进第五至八位之间。 

  3、制造业永远向低成本的区域汇集,这是台商从台湾、广东、福建等地进军昆山的理由,但会不会因为同样的理由,早晚有一天台商又从昆山流走

  昆山能否留住台商?

  本刊记者 冯宗智 王京

  昆山沪士电子董事长吴礼淦1992年来昆山投资时,有人对他说:“你疯了,高科技的产业怎能到大陆投资。”

  但在不到10年的时间里,沪士电子在昆山投资获得的利润累计达到1亿美元。吴礼淦不无感慨地说:“沪士电子站起来了,证明事在人为,只要我们肯努力,肯学习,中国人一样能发展高科技产业。”

  事实上,像沪士电子一样投资昆山大有收益的台湾知名企业还有捷安特(中国)有限公司、统一企业等,这个名单可以拉得很长,最新的消息表明台湾排名前100的大企业中已有15家在昆山投资。

  还有一组数字多少有些叫人震惊,目前昆山合同利用台资总量约占全国的十分之一,江苏的四分之一,苏州的二分之一。

  昆山这个小小的县级市,因为聚集大量的台商而名声雀起。

  那么,昆山吸引台资有何“独门秘诀”,凭着这些招法是否能够留住台商?

  台商北上

  尽管没有较为详实的数字支撑,但可以明显感觉到台商进军昆山近几年采取了“加速运动”。

  同福建、广东不同,昆山没什么台胞,也没什么富有的台商可以攀的上亲戚。有分析说,福建、广东台商“移情别恋”成就了包括昆山在内的长江三角洲,这种分析的潜台词是台资企业为了将来进军内地市场,转向长江三角洲设厂。

  人们由此得出的结论:台资企业近两年正在对产业进行转型和升级,预计在二三年内完成这个过程,届时台资企业将放缓在大陆的投资。

  于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在长江三角洲打响。参战方是长江三角洲的十个城市:苏州、昆山、南京、镇江、无锡、吴江、常州、杭州、宁波和上海的松江。目标只有一个:争取台资在本地落户。

  在这场争夺战中,昆山得了个“满堂彩”,至去年底,昆山已累计批准成立台资企业1155家,合同利用台资63.81亿美元,实际利用台资32.25亿美元。

  台资企业中在昆山投资规模超3000万美元的项目有26个,其中超1亿美元的有4个。

  今年1月,威达电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王照平,先后考察过无锡、江阴、常州和上海漕河泾开发区。

  威达电总部设在上海,但需要一些与之配套的工厂,比如生产诸如机箱之类污染比较大的产品。

  在王照平看来,昆山无疑是合适的落脚点,这里离上海总部的距离只有一小时的汽车路程,来回来去很方便。

  没有上海的发展就不可能有昆山的发展,这似乎是显而易见的结论。

  事实上,昆山能够吸引台资,首先得益于上海浦东的开发。浦东开发,辐射到了长江三角洲。昆山市抓住机遇,发挥毗邻大上海的优势,主动把昆山列为上海经济区,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

  然而,靠近上海的,并不只昆山一地,这种解释并不足以完全说明昆山何以对台商产生如此大的吸引力。

  昆山开发区管委会主任宣炳龙认为,昆山为何能吸引台商,主要在相对劳动力成本、相对土地成本和相对工业成本上具有比较优势。

  1989年落户昆山的第一家台资企业是顺昌毛纺厂,目前这家企业已扩展成8家企业,搞好一家企业是对投资环境的最好说明。

  加入世贸后,开发区享受的优惠政策会由此终结的说法应该有失准确,宣炳龙认为,在一定的范围还会存在的,这是国际通行的惯例,其实面临取消的是一些省市擅自制订的优惠政策。在宣炳龙眼里,优惠政策是一个因素,但不是主要因素,最重要的是产业配套环境,土地是有价的,昆山的土地价格比其他的地方高些。

  宣炳龙介绍说,昆山开发区政府的工作是营造市场、编织市场,营造企业最低的交易成本。昆山开发区设置了三个服务机构,一是咨询服务公司,负责企业的投资可行性报告到营业执照的办理,由招商局对口管理;二是建设服务公司,负责土地的买卖、厂房的设计修建,由规划局管理;三是产业服务公司。

  宣炳龙觉得,外商是需要这样的服务的,很多开发区搞无偿服务,外商根本不相信。昆山的服务部门答应一星期能办完所有的手续,那么一个星期就能办完,外商其实非常愿意付这笔费用。

  20世纪80年代,台商主要集中在政策比较优惠的地域,主要集中在珠江三角洲。

  随着台商在产业技术上的升级,需要大量的高新技术人才支撑,珠江三角洲在此方面很难满足。

  台商早期进入内地,投资和投机的目的兼而有之,而现在更多的是投资,昆山的法制环境非常好,办事比较规范,许多在珠江三角洲发了财的台商也希望在这个环境里“漂白”。

  谈到开发区招商,宣炳龙认为招商有三种模式,一是实力招商,比如中关村和浦东,二是政策招商,比如各种特区,三是诱惑招商,这就要研究别人需求什么,昆山采取的就是这种模式。

  宣炳龙说:“去台湾招商不是招企业,而是招投资环境,靠几个人组个团一对一地谈判能招几家企业?把好的企业、好的模式学过来比招企业更重要”。

  产业招商

  沪士电子副总经理李明贵介绍说,昆山离上海很近,上海是个大城市,对工业有很多限制,沪士电子的排污问题上海很难解决,当时在上海考察,多少有些不得其门而入,而昆山的政府领导非常支持。

  李明贵告诉记者,优惠的政策不如优质的服务,这是挂在昆山政府领导嘴边上的话,昆山开发区非常重视产业配套,除了芯片以外,线路板、电阻电容、塑料件等生产厂应有尽有,有了这些配套厂整机厂才会进来。

  对台商的服务,随其不同的发展阶段会有所不同。

  1989-1992年,来昆山的大多为劳动密集型企业,企业所看重的是廉价的劳动力市场和高效的政府机构。

  1993年以后进驻昆山的多为高新技术企业,这些企业对经济体制的要求更为讲究,它们需要便捷的通关服务,高新技术人才的支持,更重要的是产业链的生成。

  宣炳龙总结说,电脑和手机的生产,需要大批配套厂和整机厂的协同作战,是交易成本变得最低,这就是产业招商。

  昆山要有多少产业?宣炳龙把目标锁定在电子信息、精密机械和轻纺食品上。“3个1000万”是昆山作为产业基地的目标——1000万台笔记本电脑,1000万台数码相机,1000万台手机。

  近几年,台湾IT企业纷纷在昆山集聚,已建成400多家企业,形成了从记录电子基础材料、覆铜基板、印制线路板、电子元器件、电子显示器到整机的比较完整的产业链。

  据介绍,昆山IT产业已经初具规模,以富士康、沪士、鼎鑫等公司为龙头的电子元器件生产基地;以南亚、科尼等公司为龙头的电子新材料生产基地;以仁宝、广志等公司为龙头的电脑生产基地;以中讯、华扬等公司为龙头的通信产品生产基地;以中创、托普等公司为龙头的软件开发基地。这些基地形成了“森林效应”。

  出口加工区是昆山出的点子。

  昆山出口加工区是全国第一家正式运作的出口加工区,具有“大进大出,快进快出”高效率通关的独特优势。该区封关运作后实行的“一次申报、一次审单、一次查验”的通关模式,满足了笔记本电脑产销“大进大出、快进快出”的要求。据海关统计资料显示,2001年全国15个出口加工区共完成进出口总值89999万美元,其中,出口35786万美元。江苏昆山出口加工区2001年进出口总值为44934万美元,其中出口18083万美元,分别占全国出口加工区的49.9%和50.5%。昆山出口加工区管委会综合管理部副主任梁海鹰介绍说,出口加工区设立以后,台湾的很多整机厂相继落户昆山,因为电子产品的加工出口对速度非常快,没有便捷的通关支撑是无法做到的。

  事实上,宏基、广志、伦飞志合、神达、英业达、蓝天6家笔记本电脑生产企业选择先后落户在出口加工区。

  飞力国际货运有限公司承担着昆山开发区三分之一的物流吞吐,该公司总经理姚勤介绍说,飞力净资产达到了8000万元,国有资产占有三分之一的股份,分别有专门的公司经营报关、仓储、运输和保税仓库,飞力的目标是建立全球性的物流运筹中心。

  开发区内的企业很多在为戴尔供货,而戴尔在推行“982”原则,也就是说98%的定单要在两天内完成,这就逼着生产企业不能做“零库存”。

  飞力国际货运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庄志坚也有一些怨言,他说,出口加工区的设立同国际规则是紧紧相连的,按着中国的有关规定,做加工贸易一定要有合同,但现在都是电子定单,生产企业永远是备货,不可能有什么合同。由于昆山属于江苏省,和上海海关的沟通还不太顺畅,目前很多工作都是靠朋友关系开展的。

  以区兴市

  昆山市的出租司机也能像政府领导一样大谈“亲商、安商、富商”的理念,这位月薪6000多元的“的哥”告诉记者,开发区正在上南亚电子这个大项目,需要招工1万多人。

  “台商这两三年来得特别多,差不多每两三天就有新公司的开业庆典。”这位“的哥”说话的神气不无得意。

  没有哪一个城市像昆山那样被开发区彻底改变了模样,也没有哪个城市像昆山一样深受台商的影响。

  记者12年前来到昆山时,那时它还是个四平方公里的县城,街上林立的是各种面馆。

  但如今,老县城已变为一座现代城市,县城东部规划面积28平方公里的开发区正在快速生长。

  在昆山市政府的筹划中,开发区就是昆山,昆山就是开发区。在这个思路的框架下,新一轮昆山的大开发、大建设局面可想而知。

  2001年昆山市共审批各项建设用地21470亩,创下该市历年用地规模之最。自1989年在江苏省率先成功有偿出让第一块国有土地以来,昆山市目前已累计出让国有土地使用权2364宗,面积4984.4公顷,合同出让金62.3亿元,土地收益占地方财政收入的35%以上。

  昆山市出口加工区每亩土地平均投资额已达55.2万美元,其中占地132亩的广志电子每亩土地平均投资额高达75万美元,投产后平均每亩土地产出率将高达727万美元,而整个出口加工区平均每亩进出口额将达到233万美元。

  很多企业落户昆山是出于排污的考虑,沪士电子每天的排污量3500吨,在这个环境下,昆山还先后创建成为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

  昆山现已成为一个生产基地,聚集着众多的产业工人,这些工人有的来自城市,有的来自农村,还有的来自昆山以外的地方,早已习惯了国企粗放式经营和农村悠闲状态的工人们必须适应紧张而严格的生产劳作。

  “在台商的企业里,是没办法混日子的。”一位在皮包厂工作的职工说。对劳动密集型的台资企业来说,生产是第一位的,记者采访昆山六丰机械工业有限公司时,该公司执行经理卓一鸣亲自开着敞篷车把记者送到厂门口,连秘书也不用,其忙碌状态和节约成本的意识可见一斑。

  卓一鸣很不客气地说:“我们一般不接受记者的采访,这类的采访对企业没什么帮助,又耽误了很多时间。”

  卓一鸣的说法是有他的道理的,六丰机械工业有限公司为台日合资企业,主要产品为汽车、摩托车铝合金车轮、转向机壳体及铝压铸产品。产品除内销上海大众、一汽大众、奥迪、上海通用公司、金杯客车、江铃汽车等公司外,主要销往美、日、德等14个国家和地区。

  对这样的只是为整车厂提供零配件的企业而言,客户都是固定的,确实用不着什么市场推广,更不用什么宣传。  

  当记者问六丰有没有向中西部迁移的考虑时,卓一鸣说,六丰机械是以出口为导向的,不太可能考虑向中西部迁移,因为那里交通很不方便。

  但从长远看,昆山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容量也是有限的,条件成熟后台商肯定要到中西部地区投资,到时给昆山留下的是什么?

  背景资料:昆山经济技术开发区

  1985年创办。

  1992年8月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开发区。

  昆山出口加工区于2000年4月27日首批被国务院批准,10月8日首家封关运作。目前已有美、德、英、法、日、台湾等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的650多家企业来区内投资,区内项目总投资51亿美元,协议外资48亿美元,其中千万美元以上的企业150多家。


   股票短信一问一答,助您运筹帷幄决胜千里!



发表评论】【财经论坛】【短信推荐】【关闭窗口

 相关链接
数字商业时代:芯片--科技魔戒上的钻石
《竞争力》:中国广告业--世界群众大食堂
《商务周刊》:摩托罗拉自我革命
东方企业家:柳传志是不是联想的核心竞争力
《时代财富》:聚焦中国股市最有欺骗性的公平回报
数字财富:西安城变——新经济重塑西安地理
财经界封面文章:茅于轼、汤敏--民间扶贫运动
当代经理人:张后启--从惯例中突围
知名财经类杂志“封面秀”专题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联通手机购买个人家园,百分百中奖!


分 类 信 息
:在职研究生班招生
   送你出国学英语!
   1.6元租涉外办公间
   亚运新新家园!
   8万以下品牌车专卖
:名门名车意中之选
:国际长途0.33元/分
:2000吨葡萄原汁
:与您相约-津鱼头
:加皇家大学MBA招生
分类信息刊登热线>>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361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用户注册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中文阅读 | Richwin | 联系方式 | 帮助信息

Copyright © 1996 - 2002 SINA.com, Stone Rich Sigh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四通利方 新浪网
北京市电信公司营业局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