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陈志武:减税更能刺激民间消费(5)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1月10日 03:23  21世纪经济报道

  《21世纪》:你认为“罗斯福新政”时的美国尚缺乏基础设施,因此政府需要在这些领域进行投入。而我们也看到,美国现在已经是一个成熟的发达国家了,但新任总统奥巴马却说要加大在基础设施领域的投资。一个发达国家都要加大在基础设施上的投资,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的中国,建设基础设施又有什么问题呢?

  陈志武:过去50年的经济增长让美国的私人消费和服务业有了长足的进步,但基础设施建设则始终处于第二、甚至第三的位置。所以虽然美国是一个发达国家,但1950年代末以后,其在基础设施领域的投入相对比较少。这造成了一个结果,就是美国的很多高速公路多年没有扩建,机场普遍比较陈旧。因此,奥巴马现在计划在这些方面做一些新的投入,重新平衡制造品、服务品和基础设施三者之间的关系,并进一步调整美国的经济结构,我认为这样是可以的。

  但中国的情况还是之前说的——与此完全不同。我们过去在基础设施和工业产能上的投入太多了,形成了严重的产能过剩。现在全球需求严重下滑,我们这时候继续在产能和基础设施方面加大投入,只能进一步恶化产能过剩的状况。对美国来说,其需要补充的是基础设施,让这方面的发展跟上私人消费和服务业的发展。但对中国来说,我们需要弥补的是私人消费和服务业发展的滞后,两国的目标和任务截然相反。

  经济发展应立足民生

  《21世纪》:虽然我们一直希望经济增长可以更多的依赖内需和私人消费,但过去几年的发展事实是中国越来越依赖外需和投资。因此也有人认为,假如我们短期内无法扭转经济结构,那么也可以考虑用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的方式来对冲经济下行压力,等国际市场恢复之后再继续通过出口的方式维持增长。这样虽然有种种弊端,但至少实现了宏观经济的快速发展。你对这个观点怎么看?

  陈志武:我问一个根本的问题,经济发展的最终目标是什么?我认为是改善人们的生活。假如你认同这点,那中国就不应该不顾一切的追求高投资和高出口,而应该更多的立足于改善老百姓的民生。而且过度依赖投资和出口会导致沉重的资源和环境压力,中国最终会为此付出很大的代价,生活于此的中国人也会受到严重的损害。试想一下,我们发展经济难道就是为了得到这个结果,让我们总是在生产运输而不能增加消费吗?对生产性建设的迷恋什么时候才能告一段落?

  《21世纪》:但过去三十年,中国经济获得了快速发展,虽然今天存在一系列的严重问题,但不可否认的是,普通人的生活水平还是获得了很大的提升,你对此又如何解释呢?

  陈志武:过去我们的确是靠出口和投资获得了较快的经济增长,人们的生活水平获得了增长,只是生活水平的提高幅度跟GDP的增长不相配。但中国不能永远沿着这个路子走下去,原因就是刚才说的,这个模式走到最后会对整个社会造成巨大的压力,无论是资源还是环境都无法持续的支撑这一模式的运转。既然如此,为什么中国不可以放缓重化工业的发展进程,而在民生方面投入更多呢?要知道,无论是给中小企业免税,还是给低收入人群补贴,或者将资金投在医疗和教育等服务业领域,这最终都会带动居民消费的增长和经济的发展,而且这些方面的投入对环境和资源的压力更小。

  《21世纪》:你之前提出给月收入低于1万的人减税一年的建议。我也听别的学者说最好把这4万亿平分到每个人身上,全部以购物卡的形式发给个人,鼓励他们去进行消费,以刺激经济发展。而且国际上有一些国家已经采取了类似的做法,例如日本就给所有居民发钱。你对此怎么看?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Powered By Google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flash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