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织品贸易战的平民解读:穿在中国(6)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6月14日 16:07 新世纪周刊 | ||||||||
服装就是文化 中国的文化比日韩更加博大精深,但中国改革开放以后,引入的文化太多,而忽视了文化输出。不过,随着中国的进一步与世界接轨,中国的文化应该能被更多的外国人接受。而中国的服装企业应该想想如何抓住这个契机。
对于在中国设计界普遍流行的抄袭现象,王蔚亮没有表现出任何激动的情绪:“把国外设计师的东西按照亚洲人的身体条件改变板形,这对设计师来讲会损失一部分创造力,但这本身也是一个和国际大品牌学习的过程。大片看多了,自然也会懂得一点大片的窍门了。” 他还说:“这也说明国外设计师不了解中国,他们的设计有劣势。每个国家的服饰文化都有不同,不能用一种设计打天下。像美国人喜欢休闲自在,对服装面料的要求不是很高。而欧洲人尤其是英国、法国的服装文化就是要穿着笔挺、面料考究。设计师不把握这些特质,是不能成功的。” 打造国际化品牌 除了在设计上下功夫,中国纺织业提升附加值还要靠打造国际化的品牌。这些年中国服装的品牌已经有了长足的进步,许多企业非常重视在品牌上的投入,但许多企业也似乎走向了品牌的误区。 有专家指出:品牌的背后是文化,品牌就好像一篇文章的标题,你阅读了标题,就知道其中的内容。而中国许多企业的品牌,内涵往往比较散乱,让人很难看懂。设计思路似乎也是东学一下、西学一下,整合起来根本做不成一篇文章,就更难谈起一个标题了。 另外,中国发展国际化的服装品牌,起步也比较晚。在西方的一些大服装品牌,已经有了几十年甚至超百年的历史,形成了自己的客户群。而其在品牌上的投入,可以说是天文数字。但对中国企业比较好的一点是,西方的消费者比较相信口碑,只要服装真的不错,还是会被消费者认同。 对于中国纺织业界而言,现在就攻取国外高端市场显然还不太现实,但从国内的高档服装领域入手应该不是一件难事。毕竟中国设计师离中国市场近,对市场的变化反应更快。 对于中国服装企业来说,现在的时机比较有利,中国的服饰文化正在转变。10十年前,都市里的女白领个个都讲究穿品牌,而今天,只要衣服漂亮,她们都会买单。 提升纺织品的附加值,踏实一点的做法就是从关注在大商场里购物的女孩子开始。当这些女孩子开始炫耀国内品牌的服装时,中国服装就有足够的能量抢摊国际高端市场了。 扮靓中国的城市 说起中国的纺织业,就不能不提宁波。人们耳熟能详的服装品牌“杉杉”和“雅戈尔”,都诞生在这里。服装在这里的人们看来,已成为生活的一部分。 宁波历史悠久,是有着7000年文明史的河姆渡文化发祥地,自古以来就是中国对外贸易的重要港口。其早在唐朝就与扬州、广州并称为中国三大对外贸易港口,宋时又与广州、泉州同列为对外贸易的三大港口重镇,鸦片战争后更被辟为“五口通商”口岸之一。 在深厚的历史氛围影响下,宁波人有着以商为本的传统。民谚说:无宁不成市。只要有市面,都有宁波人。作为中国近代服装的发祥地,服装业也已经成为当地重要的支柱产业。 “红帮裁缝”闯天下 在宁波采访期间,记者不断听到这样自豪的话语:“宁波人做服装生意是有历史传统的,我们这里是‘红帮裁缝’的故乡嘛。” 为了弄清楚“红帮裁缝”究竟是什么含义,记者慕名前往一所隐藏于闹市的清代宅院——宁波市服装博物馆。漫步馆内,雕梁画栋诉说着江南民情,已经凝固和正在延续的服装史资料见证了宁波这座城市与服装业的渊源。 一间狭窄的房间,一块门板搁在两条高脚长凳上,门板上铺一块灰布,放几样颜色不同的线团,一个熨斗,一把尺子,一把剪刀,几枚针,这就是当年宁波本帮裁缝外出谋生的全部家当和工具。 19世纪中叶,诸多大使馆、领事馆、租界、商埠、办事处、洋行等海外的机构或团体亦应时而生。衣食住行,缺一不可,这些洋人总不能为修补或增添一套西服而专程往返本国。 于是,一些头脑灵活的本帮裁缝把来修补的各类西服小心地拆开,做成各类纸样后,再仔细缝好,几经往复,便将西服工艺的门道奥妙暗暗熟谙于心。接着租店创牌,开始自己做西服,并逐渐形成气候。 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宁波人单在上海就开设了400多家西服店铺、作场,占全上海西服店的60%左右,从业人员1800多人。1896年开业的和昌号,1915年的汇丰、1917年的培罗蒙、呢绒西服老字号老合兴等等。 这些都是宁波“红帮裁缝”经营的名店、老字号店和精品店。当时,中国人就把欧美等外国人称为“红毛人”,而为这些“红毛人”制作西装的那一帮裁缝则被叫做“红帮裁缝”,用来与做长衫马褂的本帮裁缝相对比。 在一个世纪的岁月中,“红帮裁缝”的队伍北到海参葳、哈尔滨、北京、天津,南到台湾、香港和部分东南亚国家,以地缘和血缘为纽带,吸收外来文化,传播先进技术,培养“红帮”子弟,发展对外贸易,给后代留下了一批弥足珍贵的实物。中国第一套中山装、第一套西装、第一家西服店、第一部西服理论著作,都出自宁波的“红帮裁缝”。 “星期天工程师” 解放后,“红帮裁缝”纷纷在上海等地的国营工厂落户,技术、营销、管理方面都有着不可比拟的优势。精明的宁波人通过乡情的纽带,得到了“红帮裁缝”及其弟子们的大力扶持。这种扶持不仅有技术上的,更有定单方面的。 国营大厂手指缝里漏一点业务,也就够宁波小企业生存的了。在对市场经济还不大了解的情况下,宁波人以作坊经济为主导,几乎每个村镇都做服装,慢慢地形成了服装产业集聚地的雏形。独特的手工艺加工水平,使宁波人生产制作的服装在全国迅速闻名。 宁波市服装协会秘书长陈文飞博士告诉记者,“星期天工程师”在宁波服装业起步阶段的作用非常大。那时候,国营企业都是一个星期休息一天。每个周六的晚上,上海厂里的老师傅们就坐上了班轮,周日一大早到宁波,对各自家乡的小工厂加以指点。当晚坐上回上海的班轮,周一一大早再赶回到厂里上班。 虽然这在当时国营厂的管理中是属于违规行为,但老师傅们彼此都心照不宣。可以为家乡做点事情,自己也能增加些额外的收入,何乐而不为呢?“培罗成”、“罗蒙”等品牌,都是在这些“星期天工程师”的扶持下逐渐发展起来的。 20世纪90年代,以杉杉、雅戈尔为代表的服装企业,在全国最早倡导“创名牌”做广告的经营方式。其以品牌为核心来拉升企业的成长,并以此掀起了宁波服装产业史上的第二次浪潮,这让中国服装产业界的人士对宁波服装刮目相看,从而一举奠定了宁波服装在中国的地位。 现在,宁波人的梦想之一,就是要让宁波成为中国的“米兰”,并将此目标写入了《宁波服装业“十五”战略规划》。为此,宁波将规划建设一座中国服装产业园,集中服装生产中心、设计中心、展示贸易中心、培训中心、面辅料供应中心等功能。 这个服装产业园区以鄞县大道、雅戈尔大道为主轴线,鄞州中心区为中心,形成“L”形服装走廊。据调查统计,这条总长约15公里的“L”形服装走廊里,目前已聚集近百家大中型服装企业,服装总产量占宁波市的60%以上。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