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商银行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产经观察 > 《全球财经观察》2005 > 正文
 

第三篇:中国制造的命门(2)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1月17日 16:38 《全球财经观察》

  生活在MIC中

  “新加坡的节日市场成了义乌商品的延伸地,几乎没有东西不是来自中国浙江的这个小城。” 新加坡零售业分析师林忠海说。

  在中国商品浪潮冲击下,以前从来不用中国货的马来人和印度人也开始尝试接受中国货,甚至一些中等收入阶层也已经购买中国货,MIC(Made in China)也成了当地人熟悉的说法。

  “你看我们身上穿的,家里用的,包括吃的,哪一样不是MIC?”吉隆坡一家广告公司老板杰曼说,“我买一件美国名牌的运动鞋,是MIC;买一件日本电器,也是MIC;买一听罐头,还是MIC;中国使世界的产品都降价了。虽然还没有自己的知名品牌,但是,我们都知道自己用的是MIC。”

  这不仅是一种消费方式的转变,甚至影响了东盟各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尤其是东盟以前擅长的OEM工业。从1990年代后期开始,马来西亚的若干家日本企业就已经开始将家用电器制造业转往成本更低廉的中国,导致曾经在1980年代最为兴旺的马来西亚电子制造业面临衰落的危险。

  马来西亚制造业公会总秘书郭威廉回忆说,当时这在马来西亚引起了广泛的争议,部分专家觉得中国在抢夺FDI,而且本国的小企业破产成风。除马来西亚外,菲律宾和新加坡等国的小企业也纷纷破产。一时间,“中国威胁论”甚嚣东盟。

  1990年代的中国土地价格便宜,国家对外来投资有一系列的优惠政策,最吸引人的还是人力成本的低廉——即使以2004年已经比较成熟的中国人力资本来看,其价格也只有马来西亚的一半,可想而知当时中国低价劳动力强大的竞争力。“我们根本无法和中国竞争。” 菲律宾贸易工业部部长阿奎那说。

  产业结构调整于是开始:新加坡已将产业重点转移到生物科技、IT技术等高技术行业,马来西亚决定和中国制造业展开错位竞争,将旅游、教育、贸易等企业重点推广,在原料加工行业上加大投入,使本国的败落的制造业重振旗鼓。

  “我们想寻找更多机会,将劳力密集型产品让给中国,而我们自己寻找高科技高增值的制造业。”马来西亚贸工部部长拉菲达说。

  到2004年,除了少数日本企业和摩托罗拉之外,多数家电制造业和新兴的手机制造业基本不在东南亚设置工厂。摩托罗拉公司为了争夺马来西亚市场,公开承诺工厂不会搬往中国,但许多零配件来自中国制造商。

  尽管许多中国制造的产品尚未以自己的本来面目出现,但在当地的超级市场家乐福、GIANT中,大量的家电产品以极低价格出售,大大低于本地同类商品价格,翻开下面包装,一定会发现小字写着MIC。

  “我们生活在中国家用电器的世界里。”家乐福吉隆坡分店经理这样说。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全球财经观察》系列专题报道:

  中国与东盟的加法

  第一篇:中国-东盟 唇齿间的机会

  第二篇:菲律宾求资若渴

  第四篇:重庆摩帮失势东盟记

  第五篇:谁在投资中国

  第六篇:三大自由贸易区 三足不鼎立

  相关专题:

  印度洋海啸波及中国经济

  《全球财经观察》封面秀2005

  《全球财经观察》封面秀2004


  点击此处查询全部海啸新闻




评论】【谈股论金】【推荐】【 】【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彩 信 专 题
新酷铃选
最新最HOT铃声推荐
棋魂
千年棋魂藤原佐为
请输入歌曲/歌手名:
更多专题   更多彩信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