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国-东盟 唇齿间的机会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1月17日 16:26 《全球财经观察》 | |||||||||
东盟找到了与中国合作的机会,同时又孕育与中国竞争的新产业,而中国又将如何把握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形成后新的机会呢? 文| 王恺 发自新加坡 马来西亚 菲律宾 “21世纪的第一个十年很可能会成为永久改变东盟与中国整个区域经济、社会、文化
和她看法一致的包括亚洲各国领导者、欧美主要国家领导者、世界市场的参与者和以该区域经济为研究对象的学者。这种看法缘于一个世界最大的自由贸易区,有着17亿人口、国民生产总值超过2万亿美元的市场的重新整合。 中国和东盟的自由贸易区不是一个国家或若干国家的意愿,更多的是逐步形成的市场的推进。一旦成为现实,该市场将对中国和东盟国家有更巨大的推动作用。“东盟国家的国内生产总值将平均增加1%,中国也将增加0.3%。”菲律宾贸工部部长阿奎那对 《全球财经观察》说。 “爱恨交织”的中国情结 拥挤在成堆热带水果中的吉隆坡街头的中国商品批发小店往往引来当地企业家的带着鄙夷的恨意:“你们只会制造这样的廉价货品。”一个女服装商人不厌其烦地讲述她买的中国拖鞋是怎样在半小时内坏掉的故事。她自己的服装厂也已经倒闭,现在是制造业协会的一名工作人员。 不可否认,东盟各国对中国最初是带有“恨意”的:在中国制造的压力下,东盟发现自己没有一个国家具有这样的优势。2002年《亚洲周刊》年终特刊的封面是“东南亚的冬天来临了”。中国制造威胁论在直接受到冲击的东南亚国家比欧美国家更流行。 “有点基础的制造业都转移到你们中国去了。”菲律宾贸工部部长阿奎那在接受《全球财经观察》采访时说。有点基础的制造业,不仅是指外来投资的制造业,比如日本东芝等大集团将在马来西亚的制造工厂搬迁到了中国,就连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的本国企业也无法维持当年兴盛的电子行业,而将大批加工厂转移到了中国。 “东盟国家除农业和资源产业之外的一切,特别是与中国优势重合的以外资驱动和出口导向的产业发展模式已经画上了句号。”冯久玲说。 在此背景下,马来西亚的一般企业只能转变方向。马来西亚银行集团商业融资组总裁黄丽娟接受采访时说:“我们和政府一起进行了10余项援助贷款计划用于拯救中小企业。”除此以外,马来西亚政府已经拨款2000多万美元用于小企业的品牌制造。“既然劳动密集的企业优势已经不再,那么品牌制造和高科技产品也许是小企业唯一的生存之路。”该国贸工部部长拉菲达说。在马来西亚,能够申报出自己品牌攻略的小企业,就可以申请20万美元左右的品牌制造费用,用于营销和定位。 此外,马来西亚、新加坡、菲律宾等国开始重新调整市场定位,将制造业丧失优势地位的局面暂时放开,开始与中国展开错位竞争,如新加坡的生物科技,马来西亚、菲律宾的高端电子,而且这些国家的教育、设计等产业也开始发展起来,并且明确地将中国视做他们的市场目标。在马来西亚和菲律宾,不时地听到教育界的人士在鼓吹该国的英语教育。而新加坡已经成功地建立起针对中国北方城市从中学到大学的英语教育市场。而菲律宾则利用自己的地理位置优势准备形成亚洲快运中心,FEDEX的亚洲中转站就设在此处。中国成为世界工厂,而和这个工厂形成产业链条的东盟原料企业也开始长足进展。 棕榈油是这股洪流中的一个个案。在从新加坡到马来西亚的高速公路两旁,漫山遍野的棕榈树就是马来西亚主要的出口物——棕榈油的来源。1986年,中国开始进口马来西亚的棕榈油,当年的进口量是8万吨,非常微不足道。19年后,中国进口马来西亚的棕榈油达220万吨,超过马来西亚棕榈油出口额的20%,已经是其最大的出口市场。 马来西亚原产业部部长林敬益很满足这些年在中国的市场拓展。“我们派代表团到中国推广棕榈油的市场用途,告诉中国食品加工企业,这不仅可以用于化学工业,更可用于食品加工厂。当然,中国的飞速发展是我们这样做的基础。” 由于马来西亚棕榈油的价格优势,中国本土的其他食用油开始丧失竞争力,于是中国对马来西亚的棕榈油实行配额制度,但是,大马出产的多种棕榈油市场并没有缩小,比如固体棕榈油就没有受到限制。此后,年出口量一直在120万吨乣140万吨之间徘徊。这个行业因为有了中国这个稳定和巨大的出口市场,而在马来西亚蓬勃发展起来。在马来西亚,很多大企业都在棕榈油出口方面和中国有关联,尤其是华商企业。“我们几个会长的企业和中国都有棕榈油方面的交易。”马来西亚中华工商联会的一位职员介绍。 “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时,我们向他们要求更大的市场。2005年后,中国的棕榈油进口市场将达到280万吨,而且,2005年之后,就没有配额限制了。”林敬益对未来的市场更为看好。 事实上,不仅是棕榈油,马来西亚本来已经退步的橡胶行业也获得了新生命。而东盟国家股市上的钢铁板块也因为中国的巨大需求而长久坚挺。马来西亚的金狮工业等钢铁巨头对2005年中国的巨大需求更有信心。东盟主要钢铁出口国家预计到2008年中国市场都会一直需要铁矿和钢产品。 不仅仅是马来西亚,东盟十国的许多原材料行业都已形成了直接对接中国市场的渠道:泰国和印尼的橡胶;菲律宾和印尼的木料;马、菲、印尼的石油都在以绝对的市场优势进攻中国,中国庞大的制造市场需要大量的原材料。“而且,这些原材料对你们国内的相关产业没有形成冲击,中国自己生产的橡胶和食油市场根本满足不了需要,你们的需求量实在太大了。”东盟的研究者冯久玲说。 东盟的原材料和制成品以各种方式出口中国,在市场的整合上,它们没有吃亏。早在2003年,在谈及中国与东盟竞争的问题时,时任外经贸部副部长的龙永图就说过:中国虽然是一个重要的出口国,但对于许多国家也是一个重要的市场。2003年,中国对东盟国家的贸易赤字是60亿美元,随着自由贸易区的协议生效,这一赤字还会扩大,中国从东盟进口很多零配件和原材料来支持自己的出口。中国的出口不会对东盟产生威胁,反而会成为东盟巨大的市场,尤其是农产品、原材料、电子和机械品市场。龙永图的话正成为现实,经过波动而重新整合的巨大市场有利于双方企业的市场开拓。
  [1]  [2]  [3]  [4]  [下一页] 《全球财经观察》系列专题报道: 相关专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