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篇:中国制造的命门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1月17日 16:38 《全球财经观察》 | |||||||||
尽管东盟消费者已生活在中国商品的世界里,但却并不认同中国品牌。要与欧美日品牌竞争,中国商品如何脱胎换骨? 文| 王恺 发自 新加坡 马来西亚 菲律宾 在距马来西亚首都吉隆坡两个小时车程的汝来,有一家名为“汝来三号市场”的超市
黄观生从1990年代后期,本身就在当地的汝来工业园从事制造业,可是在中国制造业的冲击下,当地的工业园区开始萧条起来,黄观生并没有掘到金。1999年,在一片萧条之中,工业园开始出售厂房。 “可当时经济不景气啊,根本卖不出去。” 2001年,黄观生索性将五百间厂房承租下来,改造成一家规模空前的超级市场,专门出租给中国商品批发者。这一次充满冒险的举动令黄观生的事业获得了意外的转机:仅仅用了一年时间,黄观生就收回了成本。 “现在中国货批发生意越来越好做,价格上实在有优势,至少比本地产品便宜三分之一的价格。你说怎么不兴旺?”看到生意好了,黄观生也眉开眼笑。 类似于汝来三号这样的新型中国制造品批发市场在版图不大的马来西亚已经有15家。这些巨大市场的顾客除了普通消费者之外,更多的是马来西亚各城市的小批发者,从这里拿到货物后,再到夜市等地出售。漫步东南亚各大城市的夜间市场,几乎全部是中国货物的天下。
  [1]  [2]  [3]  [4]  [下一页] 《全球财经观察》系列专题报道: 相关专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