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国-东盟 唇齿间的机会(2)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1月17日 16:26 《全球财经观察》 | |||||||||
东盟市场上的“牌手们” 中国内地的制造业之强大在最近几年一直是东南亚的主要话题,然而,和日本、韩国等国家在东盟国家的竞争也只是刚刚开始。
马来西亚外贸部给《全球财经观察》关于日、韩等国在东盟的竞争话题的回答颇为官方化:“这些国家和地区是马来西亚的主要投资国和贸易伙伴,马来西亚和日本一直在FTA协约的框架下执行贸易往来,东盟自由贸易区所执行的若干协议不会影响到与日本和韩国的FTA协议。马与上述国家和地区的贸易关系一直在增长。” 事实确实如此。以东盟的经济强国马来西亚为例,2003年马来西亚与日本的贸易额为255亿美元;与中国内地的贸易额为141亿美元;与韩国的贸易额为76亿美元;与中国台湾地区的贸易额为79亿美元。“在短时间内,这可能不会发生根本的改变。但在五年后,情况肯定会变化。”马来西亚外贸部这样说。 按照马来西亚外贸促进会的说法,即使是在中国目前的良好势头下,和日本的竞争还有待时日。“日本的电器、汽车等行业是有多年优势的行业,现在马来西亚汽车市场上30%的份额还是属于日本的,尽管我们对本国的汽车产业还是有所保护的,但是中间阶层肯定不会选择中国车。低收入阶层现在还是买本国车。” 经济比较发达的马来西亚的职员阶层都拥有自己的汽车,比较常见的是欧美和日本的品牌。每天早上,在轻轨车窗外可以看见排着长队的汽车。本国车的车型比较小巧,一般是小商人和低层职员开的。而中层职员至少要开韩国车。汽车等级彰显人的等级。 中国的奇瑞汽车制造商准备和马来西亚企业合作设立工厂的新闻曾经热闹一时,但是,因为和美国汽车商关于知识产权的纠纷使得这件事陷于停顿。马来西亚贸促会的副总裁诺丁表示:“中国的汽车业也在知识产权问题上引起了官司。缺乏研发能力肯定是中国汽车业的瓶颈。” 在菲律宾的汽车市场上更是,日本车和欧美车几乎包揽,但和马来西亚不同,菲律宾本国的汽车制造业还很落后,甚至相关的加油站等行业都是为马来西亚和欧美大国所主宰。“我们也知道中国的汽车制造业很发达,但是,就算是取消关税了,高中端产品还是那几个传统国家的天下吧?我们更期待你们制造的汽车出现,中国制造在过去几年里已经成功地使食品、服装、电器的价格整体下降,是否也能让汽车价格下降?”菲律宾贸工部部长阿奎那这样预测。 而一些东盟富裕国家,例如马来西亚,也一直在盘算着在哪些领域能和中国竞争。马来西亚分析研究机构EDGE认为:在银行业的管理、基本设施的完善、公司监管方面,马均强于中国。2003年世行的竞争力排名报告上也认为,马来西亚在以下方面的竞争力排在中国前面:商业环境、科技、成长力等。在东盟国家中,新加坡的长项与此非常相似。 “即使是中国集成电路领域非常发达,但中国的产品主要是下游装配,缺乏研发能力和专利技术,一直是靠其他国家提供尖端技术而进行生产。这和我们东盟几个主要生产国新、马、菲还有一定距离。”菲律宾半导体和电子工业联合会总裁圣地亚哥很肯定地说。 现在中国的竞争对手不仅是这些国家,仅就东盟国家而言:政治走向稳定、经济日益开放的越南、柬埔寨、缅甸都是新的竞争对手,现在越南吸引的投资就逐年增加,仅马来西亚就以年递增35%的速度在投资越南,中国的优势正在普遍化。“你知道,中国目前的制造业转型还没有成功,现在大多数制造行业还是以加工、大规模生产、大规模投资取胜的,但是附加值高、科技含量高的制造业还没有完全成型。你们要尽快转型。”亚洲大趋势研究所所长冯久玲这样分析。 印度既被作为一个庞大的市场,也更多地作为中国一个潜在的竞争国而被提出,而且,按照印度目前的经济发展模式,在制造业领域与中国的竞争是无可避免的。“你们中国的制造业成本确实比新、马、菲便宜,但是你知道印度的人力成本是多少?在旁遮普,人力成本是你们的一半。”马来西亚制造业工会总秘书郭威廉介绍说。在这样的优势下,加上地理位置的接近,近年来马来西亚在印度的投资和开拓显然增加。 东盟商界普遍流行的论调是:中国现在门槛高了,尤其是长三角和珠三角两个区域,现在要进去很难,成本会增加很多,所以,投资者宁愿把资金转移到印度、越南和泰国。 马来西亚中小企业公会的蔡添辉总秘书说:“印度现在被国际市场比喻为觉醒中的龙,它的发展非常快,我们一直在召开相关的研讨会,去研究如何在印度发展。今年6月,关于印度与马来西亚如何发展合作的第三次研讨会就要召开,两国的首相都会出席。” 印度发展有多快?在基础设施上的发展速度就可以看出来了。新加坡媒体兴奋地宣布该国的建筑公司取得了印度最大的公共工程项目的承包权,总价值4700万美元。李光耀资政在新年对东亚经济的预测时说,印度今年的经济增长会达到7%,我们有什么理由不搞好双边关系呢?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全球财经观察》系列专题报道: 相关专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