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从《百家讲坛》看大众传媒的文化价值操守(2)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3月22日 13:48 华夏时报

  一个文化节目对于媒体工作者更确切地说是一个文化传播者的要求不仅是体现在收视率上的,其文化操守更为重要。什么是应该传承、传递的文化概念就很关键,它会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对文化价值的认识上,另一个是对文化传导方式的选择上。

  从前者的角度出发,《百家讲坛》最近的一些内容重心和我们这个国家、民族所信守的文化信仰是有着明显的差距的。比如长达15集的《正说李莲英》,对于封建历史窥淫式的猎奇宣讲具备普及大众的文化意义么?就是从娱乐功能上来看也毫无价值。

  作为文化普及的节目,制作者为什么不能把视野放宽一点?为什么不能把其他领域里的学术知识带进来?比如爱因斯坦相对论对现代物理学的意义、莫奈独特色彩风格是怎么形成的、黑泽明的电影世界探求的是什么、巴赫的巴洛克式的音乐和现代音乐之间的关系……这些不都是极具价值的文化题目么?这些难道不应该进入具有文化普及功能的《百家讲坛》么?

  从文化的传导方式上我们更应该看到,过于追求娱乐性的传播方式必然会因其商业的异化使文化价值产生必然的变异。只想娱乐那就让单田芳用评书的方式来说文化的书好了,找那些大学教授来干什么?这种畸形的拼贴自然会造成不伦不类的现实。

  面对《百家讲坛》收视率下滑,以及文化类节目价值衰落的事实,我们只能推导出一个结论,那就是在文化价值的操守与娱乐化以及商业利益面前,价值制度再一次被商业利益所扭曲,传播者的文化信念被大众媒体的娱乐化形态逐步瓦解。

  做文化是需要一种信念的,特别是文化价值的信念是不可或缺的。在这里我想到了美国的投资大师彼得·林奇的话,他对于投资股票有这样的理解:

  做股票需要有信念。我说的是一种怎样的信念?那就是相信美国会继续存在下去,相信人们继续会在早上起床时穿上衣服,生产衣服的公司会继续为股东盈利。相信老企业终将衰退,更令人激动的新企业将取而代之。甚至相信美国人是一个勤奋工作且富于创造的民族。

  一个信奉金钱至上、经济利益高于一切的人有如此的信念,那么在我们的普遍概念里超越金钱的文化领域不是更需要这样的信念么?

  我们可以沿用彼得·林奇的话置换一下概念:传播文化的媒体工作者需要一种信念:这是一种怎样的信念呢?那就是相信我们的文化传承会延续下去,相信人们不仅需要肤浅低俗的娱乐满足,相信大众传媒节目可以利用坚守的文化价值来获得利益,并相信自己是推动社会进步的积极力量,更要相信我们这个民族对这样的价值的需求是永恒不灭的!

  我们的媒体工作者是不是应该思考一下,你们是在用什么样的信念来支撑自己的文化节目呢?

  西方知识界早就指出电视最大的好处是消磨时间,最大的坏处是愚民,可能说法夸张了点,但电视文化的无孔不入与平庸是公认的。我想强调的是,并不是所有的电视节目都要靠收视率,也不是所有的栏目都该像幸运52、像超女、快男那样靠观众的捧场来生存,我们的主流媒体应该担当起提高民众思想素质、传扬文化精神的责任,并有勇气坚持下去。

  尽量地摒弃商业的异化在西方主流电视媒体上是有尝试的,上世纪70年代英国广播公司就制作了15集电视系列节目,请了西方最著名的哲学家上电视与普通观众见面,讨论哲学问题。哲学被搬上电视节目,挺难想象的吧?这对学者和电视都是考验,但这个节目居然受到很大欢迎。

  研究意识形态批判理论的哲学家阿尔·都赛就是靠着这样的节目成为了知名学者。人家可没有用戏说、调侃的范儿,也不想利用电视推销自己的著作产品,而且在通俗易懂的同时做到了学术所要求的严肃和严谨。

  说到这儿,可能又有人会说,电视节目嘛,观众喜欢不就得了,评论者还跳出来说什么说,显摆你们“高雅”么?的确在这个物质至上的年代、单纯以成败论事的时代、在娱乐化愈发严重的今天,探讨价值倒成了可有可无的东西。

  也许这正是大众传媒和评论界的悲哀,往往出发点是好的,但是到后来,事情总是要变了味道。可能正应了米兰·昆德拉的那句名言: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

[上一页] [1] [2]

    新浪财经独家稿件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表及音视频)特供新浪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 新浪财经吧 】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