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随笔砸谈 > 正文
 

学雷锋活动:一场正在被国人淡忘的仪式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3月21日 09:54 工人日报天讯在线

  交流缘由

  进入3月,一些地方又开始大张旗鼓地开展学雷锋活动,有的成立学雷锋小分队,有的评选学雷锋标兵,一时间街头巷尾涌现出不少“活雷锋”。

  雷锋是热爱集体、关心群众,把“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看成是人生最大的幸福和快
乐,并身体力行,认真实践的完美化身。在广泛持久开展学习雷锋活动中,全国涌现出了大批雷锋式的楷模。而雷锋精神也在一场场大规模的学习中培育、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的成长。据团中央志愿者工作部统计,目前全国至少有260多万个学雷锋小组,学雷锋志愿者超过3000万人。

  但也有现象表明,“学雷锋”渐渐变成了一年举行一次的仪式,而且效果越来越不尽如人意。这是为什么?——编者

  冯磊

  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雷锋精神更应该成为一种标尺,成为社会文明程度的一个标杆。如果说老外学雷锋再次提醒我们,雷锋精神还具有不可替代的现实意义的话,那么国人对学习雷锋的忽视似应部分地理解为人们对形式主义和功利主义的拒绝。

  近日,来自巴西、德国等国的30多名外国友人,在长春自发组织义务车队学雷锋。老外学雷锋,在国内引起了巨大的反响(《红网》2月28日)。

  又到3月。按照国人一贯的做法,3月是学雷锋活动月,现在连外国友人都来学雷锋,不能不令人感到欣慰。也表明“雷锋精神”在任何时代、对于任何人都适用。但是,对于国人来说,当下的“学雷锋”似乎仅仅是一个口号,已经离我们有些遥远了。回顾影响了几代人的“学雷锋”活动,我们不禁要问:是雷锋精神过时了,还是我们的思想出了问题?

  由此,笔者联想到两会上,有代表对网络游戏的负面作用表示出忧虑,不少孩子放弃学业、沉迷于网络游戏之中不可自拔。家长、学校对此一筹莫展。基于此,不少有识之士强烈呼吁:应该大力加强未成年人的德育教育,充分开辟德育教育的新领域和新方式,把网络游戏“夺”走的孩子再“夺”回来。孩子们沉迷于游戏,游戏开发商固然难辞其咎,但是如果把孩子们的“迷失”都归罪于网络游戏,则未免有失公平。事实上,面对“投奔”网络的孩子,我们首先应该反思的是我们的德育教育的失败。

  譬如学雷锋活动。“雷锋三月里来,四月里走”的现象,与社会上学雷锋的泛政治化和形式主义有关系。按照心理学的研究规律来理解,越是被强调得神圣不可侵犯的东西,越容易成为被逾越的对象。看看我们的学雷锋活动吧:《青岛晚报》3月5日报道,青岛市南区西部一家老年公寓里,一上午前后来了四拨学雷锋做好事的人,“雷锋”们拿着扫帚摆姿势,并用照相机或摄像机拍照留“资料”,甚至还要求对方盖章作为证明。另据《齐鲁晚报》的消息说,济南市社会福利院接二连三地接到“学雷锋”的联系电话,因为反感他们把老人当成道具,福利院干脆将其拒之门外。这些把雷锋精神格式化或者说功利化的做法,其实正是雷锋精神的大敌。换句话说,正是由于我们的过分“重视”,才导致“雷锋精神”无家可归。这无异于一种莫大的讽刺。雷锋精神应该成为一种普世价值观,应该是一种纯粹精神楷模。任何将其功利化和手段化的做法都应该被理解为对雷锋精神的亵渎。

  如果说老外学雷锋再次提醒我们,雷锋精神还具有不可替代的现实意义的话,那么国人对学习雷锋的忽视似应部分地理解为人们对形式主义和功利主义的拒绝。究竟谁更需要救赎?笔者以为,不仅仅是那些沉迷网吧不能自拔的孩子们。需要精神救赎和社会帮助的还有我们自己,我们这些忙忙碌碌的讲究实际和“实惠”的成年人。而面对那些迷失的孩子,通过学习雷锋从而达到治病救人目的的学校德育工作,应该搞些实在的东西了。

  徐平

  虽然说做好事不求回报,但某些“后遗症”实在让曾经有一腔助人热情的人寒心。雷锋精神在中华大地上早已深深扎根,但学雷锋的氛围却越发不尽如人意。这个问题恐怕比学习雷蜂更加紧迫,更应引起全社会的深思。

  近日,笔者看到一篇小学生的日记,天真稚气的语言里道出了当代孩子对学习雷锋的困惑:“3月4日星期五:老师今天布置给我们的作业是学雷锋做好事,我准备放学就开始行动。但爸爸却让我赶快回家做作业”(新华网青海频道西宁3月10日电)。

  看了这篇充满童真的日记,笔者心里像是打翻了五味瓶。当前,社会上像这位父亲一样的人还真不少。当自己遇到困难时希望别人学雷锋,而让他们学雷锋却实在太难。

  人都说:“雷锋叔叔三月来,四月走。”3月似乎等同于学雷锋,而在其它月份,“雷锋”的提名率却几乎为零,自发学习雷锋,助人为乐的个人行为更是少之又少。之所以愿意学雷锋的人越来越少,与“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思想泛滥不无关系。有人甚至将三十六计的上计戏改为“少管闲事”。

  对于某些人不愿意学雷锋,我们可以试着去理解。有一些人在学雷锋当中吃了“大亏”,这方面的新闻也时常能看到。比如有行人被车撞倒,肇事车辆逃逸,某位好心司机学雷锋,将伤者送到医院,却被伤者家属不分青红皂白当成肇事者,成了替罪羊;某地有个人因捉窃贼被歹徒刺成重伤,住院后,每天昂贵的住院费用成了问题。如此的学雷锋“后遗症”尽管为数不多,但一经传播,对人们造成的心理影响则是不言而喻的。

  虽然说做好事不求回报,但某些“后遗症”实在让曾经有一腔助人热情的人寒心。雷锋精神在中华大地上早已深深扎根,但学雷锋的氛围却越发不尽如人意。这个问题恐怕比学习雷蜂更加紧迫,更应引起全社会的深思。

  石飞

  雷锋精神正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亲和剂”。雷锋精神不应是简单的“做好事”的代名词,而是一种宽容、亲和、友爱的精神。“3.5”活动不是“学雷锋”的“涵盖”和“定格”,社会需要的是雷锋精神永在,“活雷锋”遍天下。

  过了“3.5”,再谈“学雷锋”,难免让人生出“过时黄花”的想法来。但正是因为过了“3.5”,生出了一些新的感受,不吐不快。

  “3.5”上午,笔者外出采访学雷锋活动。开展活动的场面确实不少,一些广场和许多社区都有“向雷锋同志学习”的大红横幅高悬,一个个义务服务的摊位,有修自行车摩托车的,有修各类家用电器的,有理发按摩的,有配钥匙的……但对此,市民的反映却普遍不热情。问其看法,或冷冷一笑,无答;或嗤之以鼻,“不就是作一天秀吗”。其实哪里是“秀”一天,不过才一个上午而已!邻居李姨上午在“学雷锋活动点”免费配了一把钥匙,回家发现不能用。下午她找到给配钥匙的师傅,请求帮助再给修修。那个师傅竟然说:“学雷锋12点钟就结束了,现在修得收钱。”这个真实的故事实在让人哭笑不得,“雷锋精神”到底是什么?

  不可否认,当下社会中有相当一部分人对雷锋精神和学雷锋活动缺乏热情,甚至十分冷漠。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没有正确地理解和发扬雷锋精神,以至于让学雷锋活动变成了一种固定内容、模式和时日的“形式”、“过场”、“作秀”。

  人类文明史的发展历程证明,任何一种先进的有益的理论、思想和精神都是与时俱进的。雷锋精神也一样,不能停滞和禁锢,需要继续发展,否则将无法持久。

  其实,雷锋精神早就随着时代的进步发生了变化。“向雷锋同志学习”的口号始于“以阶级斗争为纲”的上世纪60年代。凡是亲历过那个时代的人都清楚,当时学雷锋首先要学的是雷锋“憎爱分明的阶级立场”,然后才是助人为乐。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国家进步了,“以阶级斗争为纲”被“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取而代之,雷锋精神亦随之发生变化,“助人为乐”成为雷锋精神的主要含义。但是,在市场经济氛围愈浓的今天,“学雷锋做好事”似乎不再“时髦”,“经济压倒一切”让人们开始远离雷锋叔叔。这不能不说是社会道德的悲哀。

  今年两会上,构建和谐社会的呼声十分响亮,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也反复强调“着力建设和谐社会”。在某种意义上说,雷锋精神正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亲和剂”。雷锋之所以能够始终如一地“助人为乐”,终生坚持“做好事”,是因为他有博大的爱心。我们应该把学习雷锋精神与构建和谐社会结合起来,融汇贯通。雷锋精神不应是简单的“做好事”的代名词,而是一种宽容、亲和、友爱的精神。“3.5”活动不是“学雷锋”的“涵盖”和“定格”,社会需要的,是雷锋精神永在,“活雷锋”遍天下。


点击此处查询全部雷锋新闻




评论】【谈股论金】【推荐】【 】【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05年老百姓干啥最赚钱
彩 信 专 题
双响炮
诠释爱情经典漫画
水蓝幸福
海螺爱情精彩图片
请输入歌曲/歌手名:
更多专题 缤纷俱乐部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