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望闻问切中国农村金融改革前景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3月24日 02:00 中国证券网-上海证券报

  

                                      汤敏
                                     杜晓山
                                      高伟
                                    焦瑾璞

  在不久前结束的全国两会上,温家宝总理代表国务院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加快农村金融改革,强化中国农业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和中国邮政储蓄银行为‘三农’服务的功能,继续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积极推进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发展”。

  2004年至2008年,中央一号文件连续五次将“三农”问题列为工作指导重点,“一号文件”几乎成为农村改革的代名词。然而,作为发展“三农”重要支撑的农村金融改革进展仍较缓慢。随着农业银行、农发行、农信社、邮储等一系列机构改革的推进,农村金融的问题症结逐渐浮出水面。如何应对政策指导与实际情况的矛盾?如何在成本收益不平衡的情况下满足农村金融的需求?如何寻找适合农村金融的可复制的运营模式?

  本次金融圆桌邀请长期关注这一领域的专家进行深入探讨。

  话题主持:

  本报记者 邹 靓

  话题嘉宾:

  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副局长 焦瑾璞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研究员 高 伟

  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副所长 杜晓山

  亚洲开发银行驻中国代表处首席经济学家 汤 敏

  望

  政策导向和事实的矛盾

  中央政府长期呼吁并出台系列政策支持“三农”建设与发展,然而广大农村地区缺乏长期资金支持的困境鲜有起色。部分大型金融机构退出农村市场,农村资金流出情况严重。是怎样的深层次原因导致了政策导向与事实情况的矛盾?

  汤敏:造成这种矛盾的最根本问题,是由于开展农村金融成本高、回报低、风险大,且政策层面的影响比较大。政府与机构各有各的考虑,政府希望发展“三农”、发展农村金融,鼓励机构进入农村;银行方面被限制提高利率,无法达到成本收益的平衡。

  以传统方式做农村金融,加上地方政府干预等外力因素,无法达到发展农村金融的目标。而真正愿意做农村金融的力量受政策限制却暂时尚无法进入市场。

  杜晓山:从金融机构角度来说,需要考虑成本核算,即是否有利可图。大型金融机构不愿意如政策希望的那样开展农村业务,并不是说农村业务肯定赔钱或是大银行做农村业务肯定赔钱,这在国外都可以举出发证。是否开展农村业务以及如何做到盈利,要看银行定位。印尼人民银行农村信贷部(BRI-UD)的例子一直被广泛运用来证明这一点。

  BRI-UD类似中国的农业银行,上世纪80年代改制之后成立了三大部门,农村信贷部、企业信贷部(城市信贷部)、海外信贷部。其中农村信贷部资产最少,但是盈利能力却比其他两个部门要强。1997年金融危机期间,企业信贷部和海外信贷部几乎崩溃,而农村信贷部的还贷率只降了1-2个百分点,依然赚钱。BRI-UD就是靠农村信贷部保住了银行,农村业务和中小企业信贷业务成了BRI-UD的当家品牌。

  中国的农村金融机构改革同样要考虑定位问题,农行这类大机构可以做大型项目、优质大额的中小企业贷款,农信社偏重中小企业中的规模小的进行,邮储银行可以做小额信贷。

  高伟:形形色色的金融机构要想在农村长期坚持下去,必须实现自身经营和财务上的可持续发展,要在既定风险水平下争取收益最大化。脱离这个前提,是不切实际的。

  造成这种状况的深层次原因很多,最主要的原因是由农村金融的服务对象农业生产的特点决定的。我国农业生产的资本有机构成本高、收益低,自然风险大的特点;加入WTO后,弱小分散的小农户面临国际市场的冲击,增大了市场风险。为“三农”服务的农村金融成本高、风险大而收益低,系统性风险严重。由于风险和收益不匹配,造成农村信贷资金大量外流。

  要降低农村金融的系统性风险,靠单个金融机构是不行的,这需要政府发挥必要的作用。从宏观层面上来说,需要大力发展农业保险降低农业生产的自然风险;发展农产品期货市场,分散农业生产的生产风险;创新和探索新担保机制等。

 [1] [2] [下一页]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 新浪财经吧 】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