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商业贿赂离不开政府放权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6月06日 16:54 北京晚报 | |
800万如何撬动3个亿工程,这是一个业界流传的经典案例。在河北某地,一开发商仅有800万元资金,尚不足项目所需1.1亿的拆迁款,但开发商利用与政府的关系,通过提高容积率、全部回迁并预收房款等策略,从而冲破资金瓶颈,“成功”运作了总投资3.4亿元的大型居住兼商业项目。 在这当中,有关人员也许没有收受实物现金,也许是为了当地经济发展和财政收入, 近几年一些政府部门逐渐转型,从管理型到服务型,但是这个“服务”的落点常常在企业头上。招商引资、特事特办、政策倾斜,政府部门成为城市的超级销售业务员,为了GDP,不惜损害公众利益,对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造成很大破坏,因此,由政府发包工程发生的商业贿赂发生率高、危害深远,究其原因,与政府权利过大有直接关系。 尽管商业贿赂已经渗透到各个经济层面,但是相对而言,市场竞争充分的领域是商业贿赂的薄弱地带。而这些领域,往往没有政府过多的参与,只要发挥市场自身的调节能力,就能形成优胜劣汰、按质论价的合理局面,政府做的是制定规则、督导惩戒。相反,如果政府不满足于“裁判员”的地位,主动参与到竞争中去,结果是逞一时之快而失去正义和公平。 由于政府手中握有公权,一方面任何企业都无法与之抗衡,另一方面政府管得过多、过宽,不仅消耗政府资源,造成管理低效,更可怕的是带来权力寻租的恶果。前不久,烟台市55家医疗机构在当地有关部门的组织下招标采购,一片胃铋治的中标价竟然是市场价的14倍。此外,在一些地方的土地拍卖中,为防止意外,土地管理部门将公告登在仅有数千发行量的报纸上,竞标者基本内定。许多事例表明,如果政府扩张职权,打击商业贿赂也只是零打碎敲,抓住一件是一件,却无法遏制权力寻租的根源。 也许在一定历史阶段,政府部门需要“抛头露面”,解决开放之初的许多问题,不过,当市场已经建立,社会职能基本完善,政府应当放开手中过多的职权,而将服务的目标转向公众,转向社会各项制度的建立,转向公共资源的合理调配。 旧金山市政府管理城市绿化的 公务员只有12个人,负责全市所有的公园和绿地,之所以能够如此高效,与充分放权不无关系。政府只需要和各承包人签好合同,招投标、绿化建设都无须自己操持,资金按合同由会计公司支取。政府相关人员不经手任何费用,也不用惦记小金库,不用给谁面子,活不行就换。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