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毕业生 你会去领低保吗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6月06日 14:00 南方都市报 | |||||||||
论吧 主持人语:6月1日,中组部、教育部等14部门联合发文:今年9月1日后仍未就业的应届高校毕业生,可到户籍所在地劳动保障部门办理失业登记,民政部门还要给因短期内无法就业生活有困难的毕业生提供最低生活保障。舆论哗然,众说纷纭,有赞有弹,弹者大呼“这是教育的悲哀”。
主持人:本报记者 单小亮 参与人:广州市民政局社会福利救济处处长 陈云嫦 社会学博士、深圳大学社会保障与公共政策研究所副所长 周林刚 广东工业大学大四学生 伍灿明 记者:听到毕业未就业大学生可申领“低保”的消息,你的第一感觉是什么? 伍灿明:哭笑不得。不知该领还是不该领,父母辛辛苦苦培养你一个大学生,不说“天之骄子”,起码也算“精英阶层”,到头来却沦落到被政府救济的“悲惨”地步,确实有些说不过去。但事实已如此,每年都有大批毕业生找不到工作,出台“低保”这一兜底规定,不能不说是个好消息! 周林刚:我的第一感觉是,学者们的建议终于得到政府的采纳。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政府对贫困人口按最低生活保障标准进行差额救助的一种社会救济制度,享受“低保”者一般属于失业群体或者低收入人群。其实学术界一直存在争议,很早就有学者呼吁将失业的大学毕业生纳入“低保”。 我也曾提过,为什么不给大学毕业生“低保”权利?政府出此文件,首次公开承认部分大学生毕业即失业的客观事实。原来只有下岗失业工人、孤寡老人和城市贫民才配“享有”的“低保”待遇,如今大学毕业生也来分一杯羹。 记者:我看了网上一些评论,多半网友认为大学毕业生领“低保”很“悲哀”。有网友直言:“寒窗10年后还要靠低保过活,丢人啊!”你们怎么看? 陈云嫦:其实在我们眼里,大学毕业生并没有太多特殊之处,不能因为他受教育程度高、培养成本高,就不给予他们在困难时候享受“低保”的权利。民政部门从来没有排斥过大学毕业生,只是大学毕业生自己碍于面子不去申领“低保”。 有专家做过调查,有近50%的符合条件的困难家庭没有申领“低保”,特别是有子女上大学的家庭,他们为了子女的自尊、面子,宁可“死撑”着也不去领“低保”。真正领“低保”的家庭只占我们预测数量的一半左右,很多困难人群一直游离在“低保”之外。 周林刚: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的到来,接受大学教育的人越来越多了,大学生已经不是“象牙塔”里的“天之骄子”了。扩招必然会导致就业岗位的供不应求,必然会导致一部分大学生毕业找不到工作,这就是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律。未就业的大学毕业生本身就属于失业群体,他们拥有享受“低保”的权利。大学毕业后的短期内无法就业,享受“低保”,这绝对不是悲哀,而是实现大学毕业生社会保障权的体现。 记者:你认为会有大学生来申领这330元/月的低保金吗?如何让确有困难、且符合“低保”条件的大学生来领取这笔临时救济金? 周林刚:据我了解,的确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毕业后没有及时找到工作,生活没有着落,政府也未给他们提供必要的生活救助。按照现有规定,广州市的最低生活保障线为330元/月。对于未就业的大学毕业生而言,他们是否会去申领“低保”,关键在于观念上的突破,要从思想上认识到大学生已不是“社会精英”,而是现实社会的普通一员,申领“低保”不是什么丢脸的事。我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会有越来越多的大学毕业生申领这笔钱。 伍灿明:我也就此事问过身边一些同学,他们多半表示不会去领,即使是个别毕业没工作的,他们也很少愿意在“穷困”、“潦倒”上显露自己。不过在我个人看来,假如我真没找到工作、且生活窘迫,为何又死要面子不去“白领”这笔钱呢?我觉得,解决实际困难才是最重要的事情,既然已经没工作了,为何又放不下自己的这点“薄面”呢? 陈云嫦:大学生可领“低保”,但绝不是鼓励大学毕业生都去领“低保”,一方面我们有考察条件,另一方面还是鼓励大学毕业生继续找工作。广州及珠三角地区的就业机会还是挺多的,既然有那么多外地人拥进这里打工,难道一个大学生就找不到一份工作?显然不太可能,问题就出在观念上,为何有些工作别人做得,你大学生就做不得?有几个工作工资会比330元/月还低的?这项规定只是为确有困难、或暂时有困难的大学毕业生提供一个兜底保障。 -链接·新浪网友观点 ·因身体有病享受低保还好说,因就业不了享受低保,真是悲哀! ·真是服了,天之骄子们一毕业就可以享受低保。更服的是天之骄子们一毕业竟然需要享受低保。 ·伤心啊!父母花这么大的代价培养一个到最后拿“低保”的大学生,何必呢?如果大学毕业生都需要享受低保,我们的教育还有希望吗?我们花钱培养的大学生连谋生能力都没有,我们的教育就值得怀疑了。 ·毕业就失业,再缴纳了高昂的学费,欠下一身债务,换来的还是贫穷。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