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海油竞购失败 中国成经济保护主义的理想靶子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8月28日 08:15 人民网-人民日报 | |||||||||
姚立 欧美大国向来以“自由贸易”的创导者自居,动辄指责别国“不遵守自由贸易游戏规则”。似乎当今世界只有它们才是自由贸易的典范。不过,最近比利时《回声报》有一篇文章,指出了它们所鼓吹的自由贸易的虚伪性。文章说,欧美的自由贸易规则其实都是针对别人的,对它们有利时就拿来用,不利时就用“经济爱国主义”挡回去。
这篇文章的题目《中国成为经济保护主义的理想靶子》,真是一语中的!文章以较大篇幅叙述了中海油竞购优尼科失败的过程,指出美国才是推行贸易保护主义的“大师”,无论在保护本国钢铁业、制造业或实行农业补贴方面,美国不仅根本不理会别国的指责,而且还“理直气壮”地实行贸易保护政策。不过,文章同时指出,贸易保护主义绝非美国专利,欧盟国家在这方面也“毫不逊色”。文章以最近法国政要一齐出动,捍卫达能集团为例说明,欧洲国家在维护本国利益时,同样不遗余力。 达能集团是法国农产品加工业的一面“旗帜”,达能酸奶在欧盟各国家喻户晓。这样一个令法国骄傲的标志性企业,一度成为美国百事可乐“觊觎”的收购对象。消息刚一传出,法国政界就为之震怒,总统希拉克带头,政坛重量级人物一齐出动,表示决不让法国企业落入美国之手,结果是百事可乐知难而退。当然,此时的法国早就把自由贸易规则抛到九霄云外。 《回声报》文章认为,无数事实告诉人们,形形色色的保护主义在欧美还“大有市场,经济上的民族主义不仅没有死亡,而且还是个被不断强化的价值观念”。 正是在这种经济民族主义和“经济爱国主义”的驱使下,欧美国家在处理与第三国经贸关系时,常常采取双重标准:需要时,大谈自由贸易;不需要时,便找出冠冕堂皇的理由为自己的保护主义行为辩护。近年来,中国作为当今最大、发展最快的发展中国家,不断成为欧美保护主义的攻击目标,甚至成为牺牲品。中欧纺织品贸易争端就是一例。本来,中国物美价实的纺织品进入欧盟国家,广大消费者受益匪浅。对此,欧盟的进口商与零售商也是欢迎的。然而,仅仅因为当地部分纺织品企业抗议,欧盟就置消费者、进口商与零售商的利益于不顾,选择了对本地企业的“保护”,限制中国纺织品进口。而现在,就已经出现了对消费者不利的后果,如法国媒体所说的那样,欧洲市场的长裤与套衫明显少了。 保护主义倾向显然不符合贸易不断开放的潮流。在经济全球化发展势头强劲的今天,帮助发展中国家摆脱贫困仍然是国际社会面临的急迫课题,发达国家对此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因此,在贸易方面,早就富裕起来的发达国家理应大方一些。对发展中国家实行“双重标准”,动辄采取“制裁”或“反倾销”措施,显然不合潮流。摒弃保护主义,开放本国市场,既是帮助发展中国家发展经济、摆脱贫困的重要途径,也能够令本国人民获益。但愿欧美大国别再打着“经济爱国”的旗帜,推行霸道的贸易保护主义了。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