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经济时评 > 中海油竞购优尼科 > 正文
 

西方媒体报道中海油事件变脸说明了什么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8月09日 12:04 新华网

  新华网专稿:因美国有关当局的无理干预,本着对股东负责的态度,中海油公司于本月2日宣布放弃收购美国优尼科石油公司的计划。此举与该公司今年6月宣布打算收购优尼科公司时一样,引起了西方,尤其是美国媒体的密切关注。所不同的是,此次,竟出现了一些美国的全国性主要报章“为中海油说话”的现象,《亚洲华尔街日报》甚至指责反对中海油此次收购的人是“中国妄想狂”。美国主要媒体在报道中海油事件上态度的大逆转,耐人寻味。

  从宣扬“中国威胁论”到指责“中国妄想狂”

  自6月份开始竞标收购优尼科公司起,中海油曾以超过雪佛龙15亿美元的报价格参与竞标。当时,包括美国在内的西方舆论均认为这是中国争夺海外石油之举。

  美国的《财富》及《福布斯》和英国的《经济学家》等在世界上有影响的杂志,都借题发挥,大谈中国崛起对全球能源、经济以至世界格局的影响。

  媒体的大肆炒作,再加上部分美国会议员声称中海油试图收购优尼科之举威胁美国的能源安全,更为收购添上“中国威胁论”的色彩。

  观察家们注意到,当中海油撤回收购优尼科公司计划时,部分美国主要媒体发出了中海油收购不成才有损美国利益的声音。《纽约时报》在一篇社论中指出,收购失败将使中国由美国的竞争者变为敌人。由于中国需要石油,纵然未能收购优尼科,亦会向他处寻求,甚至向一些威胁美国的国家,如伊朗、苏丹及缅甸叩门。

  《亚洲华尔街日报》也指出,中国以其所持的美元购入美国资产并无不妥,而即使优尼科被中海油收购,亦不会影响油价,现在收购失败,损失的是优尼科股东。

  《华盛顿邮报》则发表一篇题为《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的社评,指美国国会基于保护主义阻挠中海油收购美国公司,欠缺理据。该报还认为,即使中海油由中国政府取得贷款亦非问题,反正它以高价收购,使优尼科的股东得益,其工人又能因此保住饭碗,何错之有?

  对美国媒体在报道中海油开始竞标收购优尼和放弃收购计划时前后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分析家们有这样的评述:这些媒体态度的变化表明,它们对这起本该是双赢的企业行为,最终因被美方政治化而夭折感到惋惜。

  一场没有绝对赢家的竞争

  有分析家指出,中海油作出放弃竞购优尼科的决定表现得很有勇气。当形势变得难以支持时,一家优秀企业应该知道在什么时候和什么地方减少损失,在中海油竞购优尼科的案例中更是如此,因为美国充满敌意的政治气氛使公司不可能在这桩交易中走得更远。

  这些分析家认为,在整个竞购过程中,中海油证明它是一家世界级的国际大公司。它谨慎策划了这桩竞购交易,并在美国根据美国人的游戏规则有技巧地参与竞争。它能聘用世界顶级金融顾问、律师事务所、会计事务所和美国高官来为它游说。

  他们还认为,在此次竞购过程中,中海油也获得了不可估量的无形收益,国际媒体对竞购大战长篇累牍的报道令中海油的国际形象迅速提升。

  尤为重要的是,这起竞购事件有助于暴露更广泛意义上的重大政治问题,尤其是美国如何处理对华能源政策以及如何应对中国经济力量日益增强等问题。同时,也为中国企业的“走出去”战略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虽然中海油放弃了对优尼科的竞购计划,但仍出现了一些意想不到之喜。中海油退出竞购的消息在海内外资本市场上反应积极,其股票不跌反升。当天在香港股市上从4.175港币涨到5.55港币,涨幅为32.9%;其市值也从1700多亿港元增加到2200多亿港元。在纽约股市上也上涨了4.15美元,上升5.99%。它无疑会给人们留下反思的空间。(阿彭)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爱问(iAsk.com)中海油 相关网页约459,216篇。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爱问 iAsk.com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