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职场薪情 > 正文
 

高校就业率水分探底 评价指标不宜一棍子打死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1月28日 14:53 新华网

  半月谈记者 张敏 亢德喜

  随着就业形势日趋严峻,大多数高校毕业生身处“水深火热”之中,就业率成了敏感的话题。根据教育部发布的统计数据,截至2005年9月1日,全国高校毕业生总人数在比2004年增加58万的基础上,就业率仍达到了72.6%,与2004年的73%基本持平,基本实现了此前有关部门的既定目标。然而,不少人对此表示质疑,认为相关数据掺有水分,而一些地方的高
校在就业率上作假的新闻似乎也印证了这种猜想。那么,真实的情况究竟怎样,半月谈记者就此展开了调查。

  就业率到底有多少水分

  教育部公布就业率是在高校扩招的大背景下进行的。教育部资料显示,正是从公布就业率的1999年起,高校扩招正式启动,其2003年的首批毕业生高达212万人,比2002年毕业生增加约1/3,随后每年毕业生人数都以二至三成的幅度“跳跃性增长”,远高于扩招以前每年新增毕业生数不过10%的幅度。正是基于增速过快带来的潜在影响,社会各界对迅速增加的大学生就业群体给予了高度关注。

  教育部有关负责人特别指出,就业率是反映高等学校组织管理、教育教学等各方面办学工作的一项重要指标,要求这一指标与高校的招生计划安排和领导班子考核挂钩。对连续3年本专科初次就业率低于全省平均就业率的高校,控制其专业总数,每增设一个新专业的同时,撤销一个旧专业,引导学校进行专业结构调整。

  这些政策给高校上了“金箍”。然而,据劳动保障部数据显示,2005年城镇需要安排就业的人数多达2400万人,在现有状况下,能够安排的只有1000多万,缺口在1400万左右。同时,2005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338万人,比2004年增加58万人,增幅达二成以上。一方面是来自上级行政机关的压力,另一方面是来自下游就业市场的压力,高校由此处在了两难的境地。教育科学“十五”规划有关研究表明,目前的就业市场并不能有效配置并接纳这么多毕业生,在无法解决这个难题的时候,有关部门就用就业率指标这种行政手段来解决市场问题,在各种利益驱使下,必然会出现“虚假就业率”。

  事实上,就业率真实性问题已经引起了不少省份教育主管部门的注意。江西等地率先推行高校毕业生核查,针对就业率的打假行动成效显著。半月谈记者从江西省政府办公厅获得的数据显示,2004年,江西省教育厅就业办发现虚假就业3005人次,占毕业生总数的3.72%;2005年发现虚假就业4752人次,占毕业生总数的4.08%。这是目前在全国范围内唯一被披露的高校就业率打假数据。

  “当然,对于核查出的这些虚假就业情况,已经及时从就业率统计中作了剔除。”江西省教育厅就业办主任张爱萍介绍,“经过层层挤掉水分,江西公布的就业率真实可信,基本是江西毕业生就业情况的真实反映。”

  半月谈记者对照有关资料发现,在全国所有参与统计的省、市、自治区所公布的就业率排名当中,江西就业情况与其GDP排位类似,位居全国中游。

  结构变化揭示就业率真相

  在江西省已经“挤掉”的虚假就业水分中,约有1/3来自一些并不存在或者根本没有用人需求的“假单位”。类似情况在全国其他地方也不同程度地存在。华南师范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所长张敏强就表示,在近期进行的“广东省就业率情况抽查”中,就发现不少这种含有水分的就业率。一些学生与已经破产消失的企业或者根本就不存在的单位“签约”,他们向记者透露,学校向他们施加压力,有的学校表示如果学生在限期内拿不出就业协议,将被扣发毕业证书。

  除了一些学校作弊之外,一些用人单位执行劳动法规不力,也是影响就业率的重要因素。不少学生实际找到了工作,但由于用人单位拒绝按劳动法签订劳动合同,校方无奈只能让学生找亲戚朋友随便找个熟识的单位“糊弄”一份假协议。江西某旅游学校一次被清查出有数百名学生假签协议,但学校也非常委屈:“这些学生全部在酒店上班,但酒店连最基本的劳动协议也没签,行业规定要有3个月到半年的试用期,超过了就业率的统计时限,总不能算这些学生失业吧?”

  从教育部公布的数据来看,就业率未出现明显的下降,而内部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江西省就业办信息市场部部长王为民指出,一般来说,就业率统计分为常规就业率和灵活就业率两种。常规就业率多以毕业生与具体用人单位签订了有效的国家级或省级《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协议书》为准,毕业生接收单位多为公务员、大型企事业单位。而灵活就业率的内容则五花八门,凡签署县区级以上劳动合同或办理了择业代理的学生均可列入。记者据此比照江西省2003和2004年就业率统计数据,发现一些就业率高达90%左右的高校,其灵活就业率的比重很大,有的甚至达到2/3以上。事实上,人们的传统观念都是以“常规就业”为“正式”工作,临时就业率的攀升恰恰反映了严峻就业环境下,不少学生退而求其次的心理。反过来,这种现象又进一步加剧了大学生就业难和就业率低在公众心中的直观印象。

  评价就业率指标不宜一棍子打死

  尽管就业率带来了诸多争议,人们还是习惯于将其作为评价高校的重要指标,社会对就业率的强势关注一定程度上促进高校更加重视毕业生的就业工作,并按照社会需求调整专业结构。江西省农业大学校长石庆华已经连续好几年为毕业生就业的事四处奔走和“推销”,2005年该校毕业生就业率达到89%。石校长对半月谈记者说:“只重招生不重就业,不重视专业设置和调整,对不起那些望子成龙、高额投入的家长。”

  对此,教育部高校学生司副司长刘大为表示,就业率很重要,但不是惟一的衡量指标,而且正处在不断完善之中。事实上,教育部只公布整体的就业率,反映不了就业的实际情况,对专业设置、市场分析难以提供一个清晰的依据。江西省就业办信息市场部部长王为民认为,下一步有必要公布就业的具体组成结构,这样既便于分析就业市场,也有利于澄清对就业率的误会和质疑。

  值得注意的是,多数“灵活就业”的大学生在工作一段时间内“跳槽”,这与工作单位的机制和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有关专家因此建议,国家统计就业率时可以借鉴国外的“跟踪制度”,把毕业生就业后三至五年的职业发展情况纳入评介体系。

  (来源:半月谈)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相关网页共约891,000篇。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