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岁那年,他插队江西农村,干了6年农活。后来,他又来到河南,做起了煤矿工人。返回上海后,他进入了工商银行,当点钞员。当更多人都从属或者满足于命运的安排之时,他在半工半读,并先后获得了上海财经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的学位。他就是工行董事长——姜建清。白白胖胖,坐拥千金。这是人们脑海中惯有的银行家形象。但姜建清的皮肤显得黝黑,30多年的工行生涯,姜建清几乎经历了所有业务管理岗位,[评论]

  今天的姜建清,如果不是讲话中还偶尔跑出点那种只属于上海人的口音,你绝对不能看出他出生于南方。6年江西插队与3年河南煤矿生涯早已把他磨砺得黝黑而壮实。与很多人一样,那段特殊的经历让姜建清身上具有某种不断向上的韧劲和毅力。

姜建清的银行生涯

  姜建清,男,汉族,生于1953年2月。毕业于上海财经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获上海交通大学工学硕士、管理学博士学位。
  1979年起,先后在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市静安区办事处、中国工商银行上海市分行从事银行业务。
  1986年起任副处长、处长、中国工商银行浦东分行副行长。
  1993.01--1995.12,担任中国工商银行上海市分行副行长兼浦东分行行长。
  1995.12--1997.06,担任上海城市合作商业银行(现名上海银行)行长。
  1997.06--1999.06,担任中国工商银行上海市分行行长。
  1999.06--2000.02,担任中国工商银行副行长。
  2000.02--2005.10,担任中国工商银行行长。
  2005年10月至今 中国工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执行董事。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候补委员。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候补委员。

工商银行简介

  中国工商银行成立于1984年,是中国五大银行之首,世界五百强企业之一,拥有中国最大的客户群,是中国最大的商业银行。截至2010年末,工商银行总资产134,586.22亿左右,当前总市值14,344.70亿左右,居全球上市银行之首。在中国及全球28个国家与地区,中国工商银行有385,609名员工。

工商银行IPO大事记

2005年10月28日,中国工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成立。

2006年1月27日,工行与高盛投资团签署战略投资与合作协议。

2006年3月,中国工商银行选定5家IPO承销商。

2006年5月,工行与高盛、安联和美国运通完成资金交割。

2006年6月,工行与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签署战略投资与合作协议。

2006年7月,工行A+H同时上市方案获批。

2006年7月18日,工行正式向联交所递交上市申请。

2006年10月19日,工行H股招股书披露。

2006年10月19日,A股共吸引6290亿参与网上配售。

2006年10月27日,工行在香港和上海两地同时挂牌上市。

姜建清刮骨疗毒攻坚战 工行股改提前完成

  • 以慢打快抢跑股改 工行短时间完成股改
  • 工行的股份制改革正式开始于2005年4月18日国务院的一纸批文,10月28日,其股份有限公司即宣布挂牌,只用了6个月加10天的时间。而此前的中国银行和建设银行的股改,都用了一年多时间。
        姜建清承认,工行的动作之所以如此之神速,与自身“以慢打快”的股改思路不无关系。姜认为,把改革简单理解为财务重组是一种曲解,建立真正的商业银行,最重要的是公司治理得完善,包括法人治理结构、经营模式、增长方式、资产结构、财务结构、组织结构、内控管理及业务流程等诸多方面的改革。
        “财务重组易,内部改革难!”姜建清觉得,四大行股改就像跑马拉松,不能期望1000米、10000米处的成功,要做持久的努力,看谁能笑到最后。
  • 进行大规模资产质量攻坚 剥离不良资产
  • 由于长期承担的大量政策性任务和转制成本,加之内部管理的混乱,工行的不良贷款比率一度高达34.44%。后来,国家成立的华融资产管理公司,为工行消化了3500亿元不良资产。再加上工行自身的励精图治,不良贷款率开始逐年走低。2000年9月,工行不良贷款增长比例开始下降,到2001年,工行不良贷款的比例和绝对额双双下降,不良贷款绝对数净下降了255.5亿元,其中呆帐贷款就下降了近95亿元,不良贷款比例下降了3.64个百分点。
        据2011年8月25日公布的半年报,工行截至2011年6月末的不良贷款率为0.95%,首次降至1%以内。不良贷款拨备覆盖率较2010年年末大幅提升32.94%至261.14%,抗风险能力进一步增强。
  • 处理内部重重矛盾 撤并营业机构
  • 姜建清的棘手难题之一,是如何处理工行内部的重重矛盾,如何协调好员工对领导层的种种不满。长期以来,缺乏激励机制一直是国有银行的一大弊端,与股份制商业银行相比,国有银行员工工资低是不争的事实,但姜建清坚信,工行的激励机制下一步会逐渐完善,他认为,工行激励机制改革的重点在于,逐步推行基于岗位价值评估和业绩驱动的薪酬制度,实行按岗位价值和个人贡献度综合取酬,使每个员工的收入与业绩紧密挂钩,更加充分体现其劳动价值。
        自1997年起,工行开始撤并营业机构,精简营业队伍,姜建清上任两年后工行撤并机构8700个,人员也由55万人减到42.9万人,裁减富余人员近12万人,到2005年,员工人数为36万人,比最多时足足少了35%左右。姜建清的目标是,继续“压缩二线人员规模,调整充实一线”。

率工行A+H同步上市 创造25项记录

  • 姜建清善于沟通 引大牌基石投资者
  • 姜建清善于沟通,工行H股、A股同发方案已经获批的当天,姜建清去了香港,带着批文,会见了包括长实主席李嘉诚、恒地主席李兆基在内的香港富豪。他们也很买账,其后成为各认购16亿港元的工行基石投资者。到了正式国际路演时,姜建清率领的红队从香港出发赴中东迪拜至美国,囊括了最大的基石投资者——分别斥资56亿港元的科威特投资局、16亿港元的卡塔尔投资局。
  • 与高盛引资谈判中的“强硬”态度
  • 工行在与高盛引资谈判中的“强硬”态度,诸如提出加价且取得成效,获得了汇金董事会成员的称许。而且,由于汇金反思引入境外政府背景投资公司的弊端,工行主动搁置了与一些机构的引资谈判,确保在1月底前完成了引资。在上市模式上,姜建清及其团队也体现了灵活的协商力,最初他们希望沿袭中行发行模式,即H股上市后再发少量A股。但最终敲定A+H同日同价同发,这使国有银行股改与资本市场改革这两条改革之线能够交汇在工行上市这个节点。
  • “A+H”创造25项历史记录
  • 姜建清在任工行期间,工行总市值超过1万亿元,成为A股市场最大的上市公司,并跻身亚洲最大、全球前五大上市银行。除此之外,工行“A+H模式”是对传统体制和模式的一次重大突破,将促进工行实现完全市场化经营,并把中国银行业的一系列改革开放行动推向新高峰。“A+H”创造25项历史记录。

积极应对次贷危机 拓展海外市场

  • 次贷危机下工行不亏钱
  • 姜建清认为:“次贷危机作为亚洲金融危机后影响最为深远的金融事件,已经用一种令人记忆深刻的方式,向我们展示了金融领域风险的集聚、风险的传染和风险释放的长远影响。”
        在国际市场巨大的不确定性前面,工商银行以其对待风险一贯的谨慎态度,躲过了次贷危机这场“浩劫”。在今年3月工商银行的年报发布会上,工行共有次贷支持债券12.26亿美元,累计计提的减值准备是4亿美元,“计提的拨备比上我们浮亏的金额,比例是112%。对于2007年末我们所拥有的次贷浮亏,全部都覆盖了。”
  • 掌舵全球最大银行出海 赢在国际化
  • 作为“世界第一大行”工商银行的董事长,姜建清可以说是出色的掌舵者。工行境外机构总资产从2000年的36亿美元增加至2011年的1247亿美元,增长了35倍;利润从3400万美元增至近10亿美元,增长了29倍。除个别当年新设机构外,境外机构全部实现盈利。在衡量银行盈利能力的重要指标“净资产收益率”上,超过许多欧美银行,2011年为12.4%。
        如今,工行在全球34个国家和地区开展业务,有252家境外机构。一个对比数据是,汇丰在全球超80个国家和地区开展业务。不过,汇丰的全球分支呈递减趋势,而工行的网络布点却在稳步增加,银行业国际化格局正在发生变化。最让姜建清引以为傲的,就是工商银行进行了大量的收购兼并,比如最近收购阿根廷标准银行。
  • 不一定追求“毕其功于一役”
  • 2010年,姜建清宣布,将在五年内內把工行的海外资产占比从当时的3%提高到10%。以2010年末工行的总资产13万亿元计算,10%并非一个小数目。
        姜建清有着清晰的战略规划:以东南亚作为重点,壮大亚洲、巩固欧洲、突破美洲;根据各地市场环境和监管准入难度等因素综合运用多种方式进行海外布局;选择合适的对象,在合适的时间,以合适的价格出手并购,不一定追求“毕其功于一役”。

     【结语】作为从基层一步步走上来的领导,姜建清有着多年丰富的金融工作经验。同时,作为管理学博士、中国金融学会副会长,他又具有很高的理论素养,出版和发表了许多金融学术著作和文章。姜建清的才能不仅得到了外界很多人的肯定,就是在工行内部,很多人对他也是赞不绝口。
     姜建清相当谦虚:“我从业这么多年,不过是个银行管理者,从不敢自称是银行家。”话虽如此,却依然不能掩盖他在金融系统的出色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