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新浪财经 | 新浪首页 
爱问(iAsk.com)

为了中国保险业的入世承诺:
   
      根据中国保监会的规定,进入中国保险市场经营财产保险业务的外资公司可以采取合资或设立分公司两种形式,但外资寿险公司进入中国保险市场时,必须以合资的形式展业,外资公司可自由选择合资伙伴,但持股比例不能超过50%。
     这一规定,本来是出于一种善意的保护,然而,在这种硬性规定之下的强制联姻,其先天不足性其实为日后的联姻危机埋下伏笔。而从1996年第一家合资寿险公司成立到现在,也不过是10年多的时间。  

 

关于撤资原因的主流观点

1、股东的退出虽然各有其因,但不可否认,由于合资寿险公司效益不如预期,出于资本短期逐利的性质,似乎很难让中方股东对寿险业6至8年的常规亏损期抱有耐心。一旦超过其心理或财务承受能力,转让股权就是一种明智的选择。
2、为了掌握话语权和降低经营成本,外资通常把非保险国有大型企业作为合作伙伴。保险经验丰富的外资方和资本雄厚却从未涉足保险领域的中资方,这样的结合难免会在经营理念上产生冲突。

合资寿险经营情况

海尔纽约5年之痒
   根据上海保监局最新的统计数据显示,去年1-10月份海尔纽约上海市场同比增长为88.6%,这个增长率在上海市场的寿险公司中倒数第二。而其今年1-10月份全国总保费收入为22221万元,在外资寿险公司中排名也列倒数。 [全文]

刘也出走广电日生 合资寿险彷徨本土化
   海外高管水土不服,本地精英频繁“叛变”,人才储备计划全面落空,昨天对中国市场充满“夜宴”幻想的合资寿险公司,今天却接连“伤城”,遭遇中国式人才荒。[全文]

保监会统计数据:中、外资寿险收入比较
 据保监会2006年1—12月统计数据,全国寿险公司保费收入前十名中,外资或合资仅有友邦(目前唯一一家外资独资寿险公司)、中意名列其中,末十名合资寿险占了五名,外资险企的优势加上中方股东的行业垄断性质,似乎并不能为他们的迅速扩张打下江山。 [全文]

 

2007年 中美大都会人寿  传中方股东首都机场集团将撤资

 

  进入中国三年,始终“匍匐前进”的中美大都会人寿,近期又深陷股东或将变更的困境。知情人士昨日向记者透露,中美大都会人寿的中方股东首都机场集团已萌生退意,目前正在寻找买家,以接收其在中美大都会人寿中的股权[全文]

2006年 恒康天安人寿  外方股东加拿大宏利金融集团正出售其股份

 

  加拿大宏利集团于2003年收购美国恒康人寿,接手恒康天安50%股权,宏利由此在华同时拥有恒康天安和中宏人寿两家合资寿险公司。 业内人士分析认为,宏利选择退出恒康天安,是为了重点支持中宏人寿。[全文]

2005年 安联大众人寿  大众保险成为首家退出的中方股东

 

   安联大众成立于1999年1月,合资双方为德国安联保险集团和中国大众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分别占有51%和49%的股权。作为中国内地最早的合资寿险公司之一,这种外方控股的合资寿险公司在当时仅有3家。[全文]

2005年 中保康联人寿  传中国人寿将出售51%的股份

 

  中保康联人寿保险有限公司于2000年6月15日在上海成立,同年8月18日公司正式开业,是中国第一家中澳合资人寿保险公司,由中国人寿保险公司与澳大利亚联邦银行共同组建而成。[全文]

中方股东扮演过渡性角色

 

   由于中方股东没有寿险经验,公司的实际掌控权在外方手中。另外,一些外资保险集团在与中方股东设立合资寿险公司时,往往附带条件,要求中方股东在政策许可时,优先向其出让控股股权。合资公司被外资保险公司定义为迅速成长的临时平台,中方股东所扮演的则是一个过渡角色。[全文]

合资寿险公司极易垄断保险资源

 

  合资寿险组织结构的制度缺陷,事实上已经为那些具有垄断或优势地位的国内大型企业,树立了通过组建合资保险公司来获取保险垄断资源和变相组建行业自保公司的榜样,这种模式一旦被大规模效仿,中国保险市场已经建立起来的公平竞争秩序将遭到严重破坏,那些参与合资的外资保险公司将成为实际上的最大受益者。[全文]

中方官员:合资寿险外资持股不会破上限

 

     2006年底,中国保监会国际部主任孟昭亿在向媒体通报保险行业入世五周年对外开放情况时明确表示,在可预期的时间范围内,不会出现合资公司中由于中方股东减持或退出而出现100%的外商独资寿险公司或者是超过51%的外资绝对控股寿险公司。[全文]

外方官员:中国需要外资独资保险公司

 

  2007年初,美国寿险业协会总裁弗朗克·基廷再访中国,在盛赞中国保监会近年来大胆改革的同时,毫不避讳指出“结束合资寿险公司发展尴尬局面的唯一办法是,中国政府下决心让外资寿险公司自由选择,允许外商独资寿险公司的存在。”[全文]

策划、制作:新浪财经 子圆   欢迎各媒体合作 来电:010-62675292 来信: yanyan3@staff.sina.com.cn
网友评论 查看内容>>>

        匿名 登录名: 密码:



新浪财经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62675362  新浪网产品客户服务联系电话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