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也出走广电日生 合资寿险彷徨本土化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1月13日 16:00 21世纪经济报道

  本报记者陈恳上海报道

  海外高管水土不服,本地精英频繁“叛变”,人才储备计划全面落空,昨天仍然对中国市场充满“夜宴”幻想的合资寿险公司,今天却接连“伤城”,遭遇中国式人才荒。

  刘也出走

  “刘也最终还是离开广电日生了。”近日,一位熟悉刘也的人士透露。

  刘此前为广电日生营业总部总经理。他的离开,意味着又一家合资寿险公司本土化尝试遭遇波澜。

  刘也原为友邦上海分公司助理副总裁,是友邦培养的首批本土高管之一。离开友邦后,刘主持筹备了太平人寿江苏分公司,并帮助该公司成为当时太平人寿经营最为活跃的分公司之一。2005年左右,刘也再度创业,参与国信人寿的筹备,不过随后因股东和管理层的矛盾,国信人寿难产。

  梦断国信人寿后,2005年底,刘也加盟广电日生。这一事件被认为是广电日生本土化改造的开始。

  “本土化”是所有合资寿险公司面对的第一关。不过,这似乎也是一个知易行难的问题。

  尽管广电日生为此派遣上海出生、日本成名的周小异回国协助开拓上海市场,聘请中方人士担任总

精算师,但是目睹持续垫底的保费收入,并经历管理层裂变之后,如何本土化依然困扰着广电日生。

  一如刘也的到来,广电日生对此次本土化改革极为重视。上任后,刘便开始了营销制度上的整合。

  彼时,刘也曾对记者表示,和一张白纸比较,广电日生已经书写过一些线条。尽管如此,他还是对自己操刀的改革颇为有信心。

  不仅如此,刘到任之后,多位前友邦的干部也追随刘来到广电日生。“就冲着刘总的品牌去的。”其中的一位人士表达了他们的共同想法。

  本土化尝试之后,广电日生的个险、团险和银保都出现一些喜色,保费规模一度摆脱了垫底的局面。上海保险同业公会的数据显示,今年1-9月份,广电日生个险收入1136.85万元,市场份额的0.12%。

  “尽管开始的决心很大,但是到后面,公司应该给的一些政策没有到位。甚至当初一些承诺,最后也没有兑现。”一位知情人士透露。

  刘也的经历远不是个案。

  市场人士告诉记者,两个月前,联泰大都会保险也经历了一次人事变动。2005年初跳槽至其前身花旗人寿,随之引发口水战的葛熙诚最终提出辞呈。实际上,之前和葛同时跳槽的太平洋安泰“四小虎”,部分已先一步离开。

  熟悉联泰大都会的管理人士介绍,伴随葛的离开,联泰大都会曾经高达千人的代理人队伍迅速滑落。复归精英制度的联泰大都会,目前主要依靠银行保险力保城门不失。

  为别人储备人才

  上海只是一个故事。

  一家合资寿险公司的副总经理称,对于合资的寿险公司而言,人才一般有三个来源:自己培养、海外招募以及同业精英。最早的方式是,分公司总经理或者本公司培养,或者海外招募,中层干部则以本土人士为主。

  这看似一个完美的人才组合。

  但实际情况却让人大跌眼镜———海外高管水土不服,本地精英频繁“叛变”,人才储备计划全面落空,昨天仍然对中国市场充满“夜宴”幻想的合资寿险公司,今天却接连“伤城”,遭遇中国式人才荒。

  以人才储备计划为例。

  2004年年底中国寿险市场全面开放前夜,较早进入市场的合资寿险公司几乎都号称,已经为全国扩展建立了管理人员的人才储备。

  例如,2004年中宏人寿启动“TDP”计划(TalentDevelopmentProject),由一位高阶管理人士负责,专门负责引进人才,并通过该计划招聘了多位中层管理员工;同时期,太平洋安泰也有类似的“接班人计划”。

  但计划赶不上变化,接班人未能接班。

  2005年,合资寿险的扩展首先在

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经济区等地展开,寿险管理人才的饥渴迸发,各家公司开出的条件极为诱人———部门经理年薪20万-30万,负责营销的总监或副总经理年薪轻松过百万。

  “自己的储备计划,意外地为别人储备了人才。”前述人士称,不仅如此,由于部分公司业绩一直平平,他们培养的员工不为市场认可,反倒是平安这样的本土保险公司为行业培养了大量的人才,这不能不让人深思。

  “老跳”现象

  人才储备意外失手,海外招募和同业精英的矛盾同样突出。

  海外招募人士中,熟悉中国文化和语言的台湾、香港、

马来西亚等地区和国家的市场管理人士尤为受青睐,尤其以前两者居多。

  前述人士称,不能排除一种情况———虽然来自台湾、香港等的发达市场,同样讲普通话,但是某些被引进的分公司高管,实际上并不熟悉内地市场。不仅如此,有些人以海外经验自居,也不愿意虚心学习,故步自封。

  问题还不仅限于专业能力,前述人士称,这么多年的经验看,由于选才不慎,部分高管还存在裙带关系、职业品德不好、沟通不够等等问题。同时由于海外专才费用都比较高,导致合资公司前期的财务费用较高(即使外方总公司也分担一些)。

  同业精英的“挖人”战术,其兴也倏,其衰也忽。

  熟悉成都保险市场的人士介绍,成都的合资公司都希望迅速把业绩做起来,便通过各种途径招募所谓的熟手,或从其他公司直接挖来团队和代理人。

  更有趣的一个现象是,以挖角方式获得的人才,往往是市场上最富有跳槽精神的人,甚至有些10年9跳,被称为“老跳”。只要其他公司诱以利益,很有可能再次跳槽,前述成都人士称。

  前述合资寿险公司副总经理认为,没有长远的本土化规划,选人不当,急功近利,这都是目前合资寿险公司用人战略的软肋。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