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财经纵横

海尔纽约五年之痒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2月03日 15:50 经济观察报

  文/唐君燕

  这是一家在市场上表现并非特别显眼的人寿保险公司。如果不是因为“凑巧”成为中国入世后成立的第一家合资保险公司,在今年1至10月份,全国市场外资寿险公司保费收入排名倒数第六的海尔纽约人寿保险有限公司(下简称“海尔纽约”),在业内的关注度或许还会更低些。

  就在距离中国入世过渡期满仅相差一个月的时候,海尔纽约在上海召开每季一次的股东会议。

  “股东对营利的要求更加明确。”海尔纽约副总经理张力称。

  五年之痒

  从开业时公司运营第一年保费收入达到8300万元,超出预期的两倍,到眼下落后于后来者的同比增长速度,海尔纽约人寿似乎正在进入一个有待突破的平台期。

  “如果你买得起电

冰箱,你就买得起保险,”这句当初纽约人寿保险国际分部董事长兼首席执行长加里·贝拉拉夫的一句半真半假的戏言,如今看来似乎在入世的五年中并没有在海尔纽约的保单上得到过多的直接诠释。尽管最近两年海尔客户成倍增加,但在全国成千上万购买了海尔电冰箱的客户中,依然只有很少的客户购买了海尔纽约的保单。

  2001年12月11日,在刚刚获得准入牌照后的两个星期,纽约人寿就宣布与海尔成立“海尔纽约人寿保险公司”。这家公司由海尔集团旗下的海尔投资发展有限公司(海尔集团公司与青岛海尔集体资产内部持股会合资组建,并由青岛海尔集体资产内部持股会控股)和纽约人寿海外分支机构纽约人寿国际公司各占50%股份,启动注册资金为2亿元。

  中外合资保险公司,从某种意义上看,也算是中国保险行业为防止外资保险对国内尚不成熟的本土保险公司的一种本能的保护。

  于是,对于中外合资的保险公司,由于中外股东各自均是行业的强势企业,因此出于东西方理念文化的巨大差异,人们往往持不乐观的看法。

  需要特别说明的一点是,和现有合资寿险公司中方股东基本为行业垄断企业相比,海尔纽约的中方股东海尔集团显然是不具行业垄断优势。据悉,海尔纽约的预亏期为8年。

  盈利压力

  朱立明,是海尔纽约人寿的总经理,但据业内人士透露,这位任期将满的总经理已经请辞。“主要是业绩不好,原来都是踌躇满志的。”上述业内人士表示。

  根据上海保监局最新的统计数据显示,今年1-10月份海尔纽约上海市场同比增长为88.6%,这个增长率在上海市场的寿险公司中倒数第二。而其今年1-10月份全国总保费收入为22221万元,在外资寿险公司中排名也列倒数。

  4亿资本金、300余员工和1700的代理人、六家分支机构,这样的公司规模在眼下的寿险公司中实在太过一般,甚至可以说比较小。

  海尔纽约人寿开业一两年的市场表现还是让业界刮目相看的。至于目前这种比较缓慢的增长表现,业内分析认为可能和中方资本不是很强有关。

  业内人士分析指出,由于目前业界普遍采用的银保、代理人和机构扩张策略都是需要砸钱,因此,在偿付能力和费用的压力都比较大的情况下,要达到股东明确的盈利目标似乎不太可行。

  今年,双方股东对海尔纽约进行了第三次增资扩股,目前,公司的注册资本金已经从开业时期的2亿元增加到4亿多。

  其实,在合资寿险公司中,海尔纽约人寿中层以上80%的人员留存率还是相当不错的。

  海尔纽约人寿张力表示,对分支机构,中外股东也都基本达成共识,即每开一家分支公司,就像种树一样,种一棵要活一棵。“我们对每家开设的网点机构都有一个最低的达标要求。不允许有点可以无休止地完不成业绩。”据悉,在本周的股东会议上,已经明确了对目前分支机构的盈利时间。

  “回头来看,我个人觉得很多事情可能可以做得更好。”张力坦言,回顾过去,实际上公司发展的过程中,也确实存在交学费的情况。比如一些营销服务的开设和对市场的了解,有时候贸然进去,情况不好,这时的代价就很大。

  来源:经济观察报网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