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招商马蔚华VS平安马明哲:蛇口派剪影(5)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1月04日 10:58  中国经营报

  这一场推销进行了一年之久,其间,为了增加和摩根士丹利谈判的砝码,负责谈判的孙建一还引入了另一家国际投行——高盛。两家外资方在谈判时不约而同地提到:“要找国际知名的会计师事务所对平安的资产情况进行审核。”这时马明哲才意识到,平安要准备与国际市场对话,需要具备的首要条件是管理规范化和财务透明度。

  不久,平安不惜重金聘请国际知名的会计师事务所和精算师事务所,出具国际标准的财务和精算报告。这同样是国内同业中第一家有此举的保险公司。

  1996年,马明哲读到麦肯锡“关于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一本书。这本书给了马明哲两个启发:全世界的资金都被一些有控制权的人掌握;钱流到哪个国家就会给哪个国家带来快乐,钱从哪个国家流出就会给哪个国家带来痛苦。有些国家为了不让钱流出自己的国家,不得不放弃了他们的政权。另一个启发是,世界是平的,未来不同国家的人要用一种语言沟通,这种“语言”就是国际化的标准以及国际化的技能。

  意识到这一点,1997年,平安开始礼聘麦肯锡咨询公司,对公司的成长策略、组织架构、业务流程等展开全方位改革。

  之后,马明哲萌生了将平安建成一家综合金融集团的目标和方向。追溯起来,平安的综合金融梦想从证券业开始。早在1991年,平安以证券业务部名义开始经营证券;1996年,平安证券有限责任公司正式成立,总部设在深圳。平安成功实现了保险以外的金融业务的突破,开始放飞综合金融集团的梦想。

  如果说平安保险是通过产险走出了深圳,通过寿险个人营销在保险市场获得了“抢跑”和“领跑”优势,招商银行则是凭借“一卡通”走出深圳,用“网上银行”树立了品牌,弥补了其网点不足的劣势。

  2001年12月,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外资银行开始抢滩国内零售银行市场。国内银行遭遇外资银行的两轮冲击波那么快就来到了眼前。2002年3月,“南京爱立信倒戈花旗”为国内银行依靠传统存贷款利差过日子的单一运营模式敲响了警钟;第二轮则是2002年5月,汇丰银行的“卓越理财”和花旗银行的“优利账户”等个人理财品牌在中国市场亮相,国内银行意识到,如果毫无差异化的服务,将使优质高端客户投向外资银行的怀抱。

  马蔚华是一位充满激情的演讲者,他认为招商银行的行动力应该表现为:“在零售银行时代到来前抢跑;在信用卡时代到来前抢跑;在信贷业务向中小企业倾斜前抢跑。”

  马蔚华后来特别得意地讲到一组能说明零售银行优势的数据:“2005年,招行银行卡一年突破4000万张,卡均存款5000元,是全国平均水平的5倍。这一项就锁定了2000亿元的资产。个人资产业务已占整个资产业务的20%。远远高于全国银行的平均水平。”

  “招商银行的发展与其他国内大银行不同,表现在通过走创新道路与国外同行竞争。”联想创始人柳传志这样评述招行。巧合的是,类似的词汇也见于他对平安的评价:“在平安的筹办、创办和发展过程中,马明哲先生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显示出了企业家的精神和才能。企业家的投入、敢负责、创新和管理能力等,是推动企业前进的重要力量。”

  在柳传志看来,平安的优势在于:“平安成为一家优秀的金融服务企业,除了改革开放天时地利外,最重要的是它比较早就开始解决体制、机制、管理文化的问题。平安从1994年就引进高盛、摩根士丹利作为股东,后来又引进汇丰,加上员工持股,公开上市,建立起了被投资者接受的公司治理结构。”

    相关报道:

    马明哲:平安出海一场游戏一场梦

    打开马明哲的心扉

    马明哲:一家独大的终结者

    保监会对五大险企高管限薪 避免马明哲式高薪

    招行行长马蔚华:中资银行国际化方向不能改变

    马蔚华:银行对困难企业信贷不应简单惜停拒断

    马蔚华:共度寒冬银行和企业要相依偎

    【三十而立·商业榜】马蔚华:低调的交际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Powered By Google 订制滚动快讯,换一种方式看新闻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flash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