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晓义:职业年金指向恰好是中等收入群体

胡晓义:职业年金指向恰好是中等收入群体
2018年03月03日 10:57 新浪财经

伴随着改革开放的进程,公募基金矢志耕耘砥砺奋进。如今每2个中国人中就有1个基民,我们正在寻找与基金有故事的你。【基金20年:牢记使命 扬帆资管新时代】【公募20年:行业掌舵者寄语》】

  新浪财经讯 由中国养老金融50人论坛主办,天弘基金和兴业银行联合承办的“中国养老金融50人论坛北京峰会”3月3日在北京举行,中国社会保险学会会长胡晓义发表主旨演讲。他表示,现在第二支柱中的职业年金遵循自愿原则和不自愿原则。职业年金,希望强制原则,范围可锁定企业(单位)从业者。而关于强度,他认为可以提高,可以采取强制或半强制型。职业年金最指向的不是富人,最需要职业养老金的不是富人,富人可以通过投资;也不是穷人,穷人是有托底的;职业年金指向其实恰好是中等收入群体。

  以下为发言实录:

  胡晓义:谢谢董克用秘书长,谢谢论坛的邀请。我对今天发布的这个由信安集团支持,由董克用秘书长领衔研究的这个课题,我读了这个课题的摘要,很多观点我都非常赞成,而且从中受到一些启发,我说一下我的感受。

  第一是讲一下第二支柱的设计和逻辑问题。很显然现在的第二支柱,一个是企业年金,一个是职业年金,这两个是有冲突的,这个冲突就是不平衡和不充分。我们现在做的事情,首先在这样一个范围里面我觉得应该把它的逻辑一致起来,最大的冲突是什么?一个是遵循自愿原则,一个是遵循非自愿原则,就是强制原则。第二个,企业年金是虚账行为,职业年金是半虚半实,我们是不是考虑融合为一?我希望它们都是强制性,我希望它们都是实账。这里需要解决三个问题,第一是施行的范围,对什么人施行?我的看法是职业,单位的从业者,这基本可以锁定这个范围,但是不要区分是机关是事业还是企业,不区分是大企业还是小企业。

  非单位的从业人员和就业人员,既没有这个能力,也没有这个途径,那么只有单位从业者有双方的供给,资金量也充足,才有可能实现这样一个层次的保障。那么具体来说有多少人?按照现在的数据来评估,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2亿9千万,大致我分了一下,里面是6千万人左右是非单位的就业者,换句话说我们可能会涉及的面是三千万人的静态的,这是我们瞄准的人群,这是要做到的事情,我们把这个制度的目标设定到什么范围?现在四千万人,两千多万的企业年金和不到两千万的职业年金。

  第二是施行的强度。我认为提高强度,我不主张继续搞自愿性的。其实克用他们的观点比较温和,我希望是强制性或者半强制性来推进。你说强制性,到政策设计做不到,但是你都不说,更不行了。这是一个道理。另外一个道理大家说美国经验或者什么经验,税收优惠是一个先动力,我很赞成。但是中国的制度环境仅仅靠税收优惠远远不够,所以得加一点推动力和约束力。同时如果是强制性,有助于实现规则的公平。职业年金最指向的不是富人,最需要职业养老金的不是富人,富人可以通过投资;也不是穷人,穷人是有托底的;职业年金指向其实恰好是中等收入群体。刚才施嘉芙介绍的美国情况,他说80%的供款者来自10万美元年收入的家庭,所以我们要排除这一点只有富人才有可能的情况,这个是强制性的。

  那么路径一个是适当的降低基本费率,包括基本养老保险,也包括五险一金的统筹考虑上置换资源,这是在宏观上,然后转化为职业年金,这是我的看法。第二个是默认计划或者自动认可计划、自动加入计划,反正是让每个人有一个至少最低的职业养老金,如果自愿还可以更高,可以给予更多选择。

  还有一点是针对小企业,可以开发更多的交易成本比较低的集合性产品,让他们能够参与进来。刚才施嘉芙讲的美国雇佣员工,小企业参与比较低,原因也是多方面。还有一个看法是坚持适当积累的模式,我主张这个模式,现在对于职业年金设计的半虚半实的办法,我认为这是权益之行;一定要往前走,不能把它变成一个固化的东西,不能把它变成一个不可动摇的东西。确实需要重倒基本养老这种难题,别再整这些工作,我没有具体的说法,但是我想各级政府、财政只要有足够的,还是把它由虚变实。这是一个方面,关于从制度设计本身的逻辑性来看,我有这么三个想法。

  然后说一下关于外部环境的事儿。课题本身已经研究了很多角度,还有两个问题特别想强调。

  第一个是收入,因为收入统计问题一直是困扰我们社会的问题,怎么评价各种收入?各种制度都跟收入有关,你怎么去认定它?现在关于社保的两个问题,一个是请克用他们做的关于基本养老保险缴费基数的问题,可以看到白花花一片,看不清楚各种的情况。还有一个,大家说中国养老保险费率高,美国是6.2+6.2,但是要注意参保的人数,要注意缴费的人没有那么多工资报出来,跟统计局统计的差的好远,到底是申报的不是,还是统计不实?没人说的特别清楚。那么现在好了,我们搞职业年金,搞普遍性的、强制性的一定离不开这个,怎么缴费?按什么比例缴费?

  宏观上我们是按照比例来测算,可能大概的工资的多少比例使大家可以接受,然后社会可以认可。但是微观上按照绝对数,有底线、中线、上线,上线就是限制富人的。我举个例子,一个是2009年新农保的缴费,开始的方案是比例法,农民人均家庭收入多少折合现金收入的多少,这个没法操作,干脆100到500,老百姓就清楚了。第二是2011年《工伤保险条例》的一次性补助金,原来是本人工资的20个月,地区差别很大,城乡差别很大,最后干脆定为全国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的20倍,全国一致了,城乡一致了,谁也说不上来,水涨船高,每年看统计,第二年就发布。

  第二个是外部环境,我认为绝对额的办法,规避了统计不实、计算不实的这种复杂的矛盾。第二是税收行为,大家特别强调我们设计这个东西,把很大的赌注下在税收优惠,但是中国这个问题远没有那么简单,我们可以设计比较理想的税收优惠,、综合计税等等方案,但是现在我们的税收征管、个人所得税的征管相当乏力,十几万中只有一万多是个人所得税。我想问一下,在座各位是不是每笔收入都纳税了?都纳入到税务部门的统计中了?没人说这个话,但是美国为什么敢说这样那样,我退休以后养老收入的50%可以纳税,50%可以不纳税,他在这个系统里面,我们做不到。现在都不纳税,你有什么税收优惠这个待遇?当然不是税务部门不努力,不是这个意思,税务部门非常努力,又跟大家说到工资统计、工资支付的手段、环节方式有关。所以我们设计内部制度架构的时候一定要考虑外部环境。

  我的意思讲完了,总的来说我认为这个课题打了非常好的基础,我们在这儿呼应也好,这都是好的。我看了一下名单,这次嘉宾有来自财政部的,我觉得很好,但是还不够,如果我们的政府部门多邀请一些,财政部的税政司、社保司、金融司,还有税务总局的同志,还有人社部的其他部门,如果他们都听一下,不要求把这些观点全部接受,但是如果能够受到启发,其实也是我们很大的成绩,谢谢各位!

责任编辑:曹婕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7X24小时

Array
Array

股市直播

  • 图文直播间
  • 视频直播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