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募基金批判系列

——编者按:公募为谁——以此篇作为“公募基金批判系列”报道的结语。希望这样一种金融产品,能够真正成为普通居民实现财富梦想的工具,担当起人们家庭理财、子女教育甚至是养老的重任。尽管,相对于当前基金爆炒的局面,这一想法似乎有些不现实。我们在总共十期的系列报道中,对基金行业的从业人员生态、股东结构、产品设计、渠道、排名、投资以及投资者教育等问题进行了反思。出于媒体的批判意识,文章似乎篇篇逆耳。但我们相信,浮躁总会褪去。[发表评论] [上期回顾:险资反绑基金]

系列之十

>>在北京建设银行某支行网点,一位中年投资者回答得很干脆:赚钱!但不是和银行存款利息或债券收益比,而是盯住A股股票涨幅。

>>有调查显示,在国内投资者眼中,基金并不是在充当理财专家口中 “资产配置的工具”或美国市场上实现“退休养老”的手段。即便是基金经理自己也忍不住“随行就市”,追逐大盘频频波段操作。在国内,在持有人和管理者眼中,共同基金都有些“变了味”。

公募为谁 阅读全文

  • “穷人”的基金
  • 从2007年开始,基金投资开始快速深入普通百姓家庭,基金投资者数量迅速扩张,基金开始和存款、保险并列成为普通老百姓理财的三大工具。中登公司统计的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09年7月末,两市合计基金账户数达到2983万户,新增开户数依然在以6位数增长。其中,个人投资者占据绝大多数的比例。证券业协会的一份调查显示,个人投资者平均每户持有基金份额不足3万份,属于典型的中小个人投资者。工银瑞信基金一位基金经理曾经有过一个让他印象十分深刻的经历:2007年,他随公司去东北销售新基金,一位白发老妇人带着3万块钱来认购他的基金,并说,这是她一辈子卖鸡蛋攒下的钱。
  • 守不住的业绩
  • 在美国,共同基金的年化收益在15%左右,这与中国基金动辄翻番的业绩相比,确实表现要逊色很多,但美国基金持有人自上个世纪80年代牛市以来的平均持有周期是3-4年左右,他们通常不会随短期市场波动而频繁进出。中国证券业协会的统计显示,国内基金个人投资者持有基金的周期则在13个月,这位人士称,今年这个数据要更短。
  • 为基金短炒买单
  • “由于不具备专业投资知识,普通投资者应该选择基金间接分享中国资本市场成长的红利”,这是中国市场中多数基金公司宣传的口号。但现实是,多次市场调整中,买私募的富有者先知先觉,往往提前获利出场,而短炒的公募基金则不断深陷其中。真正损失的是那些渴望分红的老百姓。“投资者的不成熟、过于关注短期业绩、频繁的申赎影响了基金经理的操作。”这些正是许多基金公司想要抱怨而又欲言又止的话。

调查

您认为公募基金还可以信赖吗?
可以信赖
不值得信赖
说不清楚
您认为优秀公募基金经理是否该拿高薪?
应该
不应该
说不清楚
优秀基金经理流失后,你是否担心公募基金的回报?
担心
不担心
说不清楚
您是否会考虑私募基金?
不会
说不清楚
您是否会更加信任高薪经理管理的基金?
不会
说不清楚

公募基金批判系列一 更多>>

当李旭利们出走之后

据不完全统计,2007年至今,从肖华、梁文涛、江晖、吕俊到何震、王宏远、李旭利等,离开公募基金的明星基金经理超过20位,而其中多数为基金公司投资总监,这意味着,三分之一基金公司的核心投资决策力量发生过变动。 这些明星基金经理们都曾是基金公司招揽客户的黄金招牌,也是中国基金业能够大发展的绝对中坚力量。现在,明星基金经理制正在遭遇前所未有的挑战。

公募基金批判系列三 更多>>

那些年轻的基金经理们

80后基金经理、“菜鸟级”:基金经理……这些调侃式的定语体现了诸多基民对于基金经理速成式火线上岗的不满。然而,在大量基金经理出走的背景下,这些“菜鸟级”基金经理正是这个两万多亿资产管理的主力军。 上海的一位基金经理告诉记者,现在基金经理之间交流会很频繁,比如一个买了,大家会跟着买;一个卖了,大家会跟着卖。

公募基金批判系列五 更多>>

除了名字 我们都一样

公募基金发展到了第11个年头,从瑞福优先进取到长盛同庆再到ETF联结基金,基金产品创新再一次被推到了公众面前。一端是监管层政策上鼓励基金产品的创新,而另一端的事实是基金公司创新乏力,甚至在创新是什么上都没有达成共识。“旧瓶装新药”,“不同零件分开装一装就叫创新了”,这已成了基金业内人士对创新的调侃。

公募基金批判系列七 更多>>

浦银安盛基金凄清现况

看着路边摇摇欲坠的公司广告牌,浦银安盛基金管理有限公司(下称浦银安盛)的一位员工笑称,“你看,连广告牌都不稳,公司成立两年了到现在内部仍然问题重重,不知道是不是风水不好啊。” 风水一说当然是笑谈,不过,合资基金公司中的外资股东在我国水土不服则是行业不争现实。

公募基金批判系列二 更多>>

一个外资股东的超额回报

816亿元,这是银河证券统计的公募基金发展10年来的管理费收入。一位基金投资者的总结,多少反映了这笔巨额管理费的流向:“中国的公募基金的现状是:股东赚大钱,公司赚小钱,基民常割肉。”基金公司的管理费中,去除托管行提取部分、房租、人工成本、办公设备成本和营销费用,在交完所得税,提取风险准备金及发展基金、福利基金等后,股东的股权收益依然相当可观。

公募基金批判系列四 更多>>

一切为了银行

即使到现在,这位从业10余年的基金市场总监,还是会忍不住回忆起基金公司那段短暂的美好时光。“8、9年前,我当时所在的基金公司刚刚成立,甚至一些电脑设备都是银行赞助的。因为最早发展封闭式基金的几年,由于封闭式基金规模固定且主要靠券商发行,各银行托管部工作人员常常登门基金公司,为了争做托管行赚取托管费而主动示好。”

公募基金批判系列六 更多>>

基金热销与自购尴尬

仅仅发售3天,造就了今年以来新基金发行规模的冠军——认购金额逾247亿元。不过,与之形成强烈反差的是,华夏基金从业人员认购金额仅为88.97万元,占比0.0036%。其实,在如此高的规模中这一“自购”比例处于中等水平。位列销售亚军的长盛同庆可分离交易基金,在147亿元规模中“自购”更是仅有9902元。

公募基金批判系列八 更多>>

我们不是价值发现者

“不要说我们是 ‘长期价值投资者’”上海一家以长期持股著称的基金公司在接受本报采访时,对这个本应充满理性光环的字眼表示胆怯。因为,在当前基金业,扮演价值发现者是吃不开的。 市场上,本应充当“市场稳定器”的公募基金,随波逐流地傍着 “非理性”起舞。

公募基金批判系列九 更多>>

险资反绑基金

险资加大波段操作,业界人士甚至质疑8月份的这轮大跌与保险资金有关。但相对资金量占比15%的基金来说,占比约为2%的险资如何才能翻云覆雨呢?业内人士分析,一个可能的路径是,险资借投资基金,以小博大。如险资在高仓位投资基金时集中大量赎回,基金被迫抛售,造成大盘快速下跌;而下跌至底部时,险资又大幅集中申购基金,导致基金仓位“吃紧”,基金做多,从而引领大盘反弹。如此,险资的规模被放大了,某种程度上,“绑架”了基金的险资掌握了话语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