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宣布扫码支付接入银联 备付金沉淀规模飙涨

微信宣布扫码支付接入银联 备付金沉淀规模飙涨
2018年04月02日 08:02 新浪银行综合

【金融曝光台】近年来,银行卡被盗刷、买理财遇飞单的案例屡见不鲜,金融消费者维权举步维艰,新浪金融曝光台将履行媒体监督职责,帮助消费者解决金融纠纷。 【黑猫投诉】

图片来源:图虫创意图片来源:图虫创意

  微信宣布扫码支付接入银联,支付市场巨变,备付金沉淀规模飙涨

  刘筱攸 券商中国

  在条码支付直连模式的大限之日,微信支付宣布将其条码支付业务接入银联,由后者提供转接清算服务。

  一切都按照监管进度条在走。

  同时,支付机构交存人民银行的客户备付金存款在今年2月末达到2202.35亿元,比2017年末的994.9亿元飙涨了121.36%。

  毫无疑问,中国近250家支付机构正经历史上最严厉、但也最良性的合规周期。

  断的究竟是何种支付方式的“直连”?

  事实上在目前多家媒体的报道中,“断直连”(即在银行、支付机构的跨行清算中引入清算机构)至少有两个时点,一是4月1日,二是6月30日。

  这就产生一个问题,究竟“断直连”指的是哪个时点?而为什么微信支付的扫码支付是4月1日?

  这就涉及到不同的支付业务种类: 4月1日是支付创新业务规范(即281号文)和条码支付业务规范(即296号文)双双规定的时点,要求支付机构迁移的是条码支付业务;而6月30日是央行支付结算司下发的一则通知规定的时点,要求支付机构迁移的是涉及银行账户的网络支付业务,而且还规定了具体的清算承接平台——网联。

  总之,再次强调:“断直连”针对的支付业务类型是不一样的,4月1日是条码支付业务;而6月末是涉及银行账户的网络支付业务。正是支付类型的不一致,所以时点也不一。

  一位资深大型支付机构人士告诉记者,条码支付直连包括“发卡侧直连”和“收单侧直连”,而本次银联与微信支付的合作,不涉及发卡侧快捷支付业务,只将银行在收单侧对财付通条码支付的受理业务纳入银联网络。

  他进一步分析到,本次合作对原有银行卡业务的四方模式没有任何影响,不改变原有微信支付产品体验,仅改变收单机构受理微信支付条码支付业务的交易路径——即由每个收单机构分别对接微信的模式调整为各收单机构对接银联,银联担任唯一中转站,再对接微信支付,转接交易并清算资金。

  “我们从自己的经验来说,新的接口 (银联与微信支付制定的新的业务接口)和原来的接口并没有太大改变,也没有增加我们下游收单机构的成本,商户的手续费和受理流程也没有太大变化。整个迁移还是比较顺畅。”该支付机构高管说。

  清算蛋糕如何分?

  目前,银联已经和光大银行、通联支付、银联商务三家收单机构的微信支付联机交易调通,生产验证完成并成功投产。

  通联支付的表态是多名受访者最倾向的认知,该司相关负责人称:银联能够在央行指定的时间节点实现与财付通的转接接入,这不仅有效地解决了合规问题,同时还统一了服务能力以及接口规范,让各参与主体回归本位。过去非银支付机构在开展条形码业务的过程中迫于市场需求通过银行进行转接清算,而这种转接也导致该业务各参与主体角色不清晰、权责不明确,同时由于银行非专业清算转接机构,其管理要求、接口规范、系统稳定性、服务能力等参差不齐,给支付机构接入造成很大的困扰。这次回归必定使条形码业务更加高效、安全。

  而光大银行表示,作为该业务第一家上线合作银行,将与银联共同努力,继续提供更为安全、高效的支付服务。

  “线上的无卡支付的转接清算,两家(银联、网联)都已经有方案了,而且都已经上线了,就看各家支付机构的意愿和选择了,这就是利益博弈。但线下扫码比较复杂,主要支付机构都有自己的码标准,后来银联和网联又先后推出了自己的码标准,然后还有一堆四方机构的聚合码。我认为,得标准者得天下。”一名华北支付公司的高管告诉记者。

  无独有偶,京东金融副总裁、支付事业部许凌说:“银联码、网联码哪家最终能推成行业标准,真正使得码支付能全行业互通互联,才是大赢家。”

  微信支付的条码支付业务接入银联后,市场的目光自然聚焦到巨头支付宝的身上——毕竟就在半个月前,市场才传出了它和微信都要双双接入银联的风声。对此,支付宝的回应仍旧是:“我们正在学习《条码支付业务规范》,对接入银联的方案暂时不清楚。” 

  备付金规模两个月翻了一倍多

  一个比清算机构抢夺“断直连”蛋糕更应该被注意到的动态,是支付机构交存至人行账户的备付金,正在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巨量猛增。

  央行调查统计司2017年度统计数据里,支付机构在去年12月末上缴至央行的客户备付金存款规模是994.9亿元。缴存不足千亿的境况果然很快被打破了——按照央行在去年末祭出的大招,支付机构客户备付金集中交存比例将由去年4月延续至今年1月的20%档位,分三次逐月提高至50%档位。

  央行的数据很好的反应备付金逐月上涨的进程:今年一月末,备付金规模为1237.57亿元,较去年末上涨242.67亿元;而到了提额进程正式开启的2月(提额比例为客户备付金总规模的10%),这一数据飙到了2202.35亿,较1月末上涨964.8亿元。

  套用央行规定的提额政策,我们完全有理由将2月相较1月的增量(964.8亿元)看做客户备付金总规模的10%。也就是说,从理论角度反推,我们可以得知我国支付机构账上目前沉淀的客户备付金总额至少有9600多亿。

  面对一个可“躺着赚钱”的、近万亿的大蛋糕,不少业内人士告诉记者,不少支付机构的迁徙动力并不太强,所以迁移进程缓慢。“这也是央行动真格叫我们交到50%的原因”,沪上一位第三方支付公司高管告诉记者。

  该高管称,支付机构客户备付金和银行结算的利息收益是按照日均资金沉淀量,按照协议存款的方式计算的。也就是说,支付机构的客户备付金沉淀量越高,银行给予的利息就越高。而银行给予的利息利率在年化3%左右,高的可以达到4%以上。支付宝、财付通除外,二线支付机构备付金的日均沉淀量就可以达到30亿-50亿,也就是说一家二线支付机构一年在银行获得备付金利息就达到一个亿。

  “躺着赚利差”就催生一个畸状——支付机构开拓新支付场景的动力不强,更有甚者为了提高备付金的收益,违规挪用备付金,购买银行理财产品、参与过桥贷款,甚至投资高风险证券类项目等,而这也是央行加强支付机构客户备付金监管的原因。

  总之,中国近250家支付机构正在经历史上最严厉、但也最良性的合规周期。

责任编辑:谢海平

银联 央行 备付金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7X24小时

Array
Array

股市直播

  • 图文直播间
  • 视频直播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