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管理 > 新浪财经管理专栏_佐佑顾问 > 正文
 

企业组织化:迷途该返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5月09日 21:32 新浪财经

  文/佐佑顾问

  中国目前有相当多的企业在经历着一个称之为“组织化”的阶段,或者说是由“做生意”到“做企业”,到“做事业”的转变。典型表现举例:开始较大规模地聘请外部职业化人才或经理人;明确治理结构,划分层级和汇报关系;部门和岗位设置细化且繁多;制订大量的制度;领导人去上MBA和各种培训课;公司开始推行各种体系工程:质量体系认证、管理
体系、软件系统……

  “组织化”当然没错,而且是“做事业”的必由之路。但在一些轰轰烈烈的举措之下,不同企业的“组织化”结果却大相径庭:有的实现了飞跃,上了台阶;有的却大伤元气,欲回当初而不能。究其原因,很多企业在“组织化”的过程中,往往会不知不觉走入歧路。例如:

  借“组织化”之机“分官封地”。白手起家,艰苦奋斗。创业时大家的目标单纯而统一:生存,挣钱,做大。当企业具有一定基础,创业团队中个人价值观的分歧就会显现出来:为什么要把企业做大啊,现在效益不错、衣食无忧不是挺好吗?把公司卖了赶紧套现吧,也该追求一下生活品质了……在各种压力的作用下,“组织化”可能变成论功行赏、分官封地:名片上的头衔得给高一些,出去更风光;以前打

出租车就行了,现在得配个专车吧?麻烦难做的事情,就“授权”给下属吧……最可怕的是,这种“组织化”损伤了士气、消亡了创业精神。结果,市场上少了一个有特点、有冲劲的团队,多了一个平庸的公司。

  过度“组织化”。一提“组织化”,容易让人想起跨国大公司,如精密仪器般各司其职、严丝合缝。因而,很多企业现学照搬:各方面的制度都要完善,不留管理死角;工作计划得做细,而且要“SMART”;选人用人要对照素质模型;搞个活动要做详细预算、层层审批……管理看似“上”去了,业绩却下来了,原来赖以生存的灵活、对客户响应快等优势也不复存在。所以,“组织化”一定得适度,过犹不及。最直接的衡量依据是客户、市场对企业的产品和服务的评价是否下降。否则,将飞机的仪表盘装在汽车上,不单是浪费,而且会翻车。

  伪“组织化”。“组织化”从源头上说是老板(或领导人)的组织化。领导人的胸怀和追求,赋予组织以灵魂和初始生命;有灵魂的组织,反过来兼收并蓄、包容吸收。老板既是组织的首先缔造者,又是组织化的第一被约束者。有的领导人心里只想做老板,偏要披上一件华美的外衣,以“组织化”之名行“个人化”之实。这样的“组织化”,短时期内或许能蒙人,甚至骗过自己,时间一长,无源之水终会枯竭,老板自己也会觉得浑身不自在,赶紧把外衣脱了扔掉。

  速成“组织化”。组织实施“软”“硬”兼施的系统工程,是一个重新审视自己内心的过程,是业务的“组织化”,更是人的“组织化”。而人的变化是没有办法速成的,正如

可口可乐总裁所言,“假如现在拿走公司所有的设备和资金,只要留下员工,几个月之内就能重建一个可口可乐。”――正因为有一群组织化的人。同样,如果保留可口可乐的所有组织架构、设备和资金,全部换上新员工,结果可能恰恰相反了。要知道,“组织化”的过程是企业不断提升和发展的过程,切不可抱着完成任务的急躁心态,施猛药、走捷径、出奇招,即使所有员工都经过MBA培训,也不能说明这就是一个真正的、优秀的组织了。

  形而上学的“组织化”。处于组织化阶段的企业,一般是初具基础,比较容易“高估”自己。自信满满,难免虚荣一下,赶赶时髦。不大的企业,也得搞个集团公司出来;熟悉的业务,非得找咨询公司出个战略手册;内部有老人不培养,总想着去知名外企挖个经理人过来。从发展的角度看,企业在这个阶段其实很脆弱,抵抗风险的能力很差。形而上学的时髦做法,容易使企业将本来有限的资源分散使用,逐渐丧失特色,也没了比较优势。

  以“组织化”为由,当“甩手掌柜”。“组织化”的最直接目标,应该是如何更大程度、更高效率地发挥现有核心团队的作用和价值,而不是搞承包,老板当“甩手掌柜”。建设组织,是比做业务更艰难、更长久的工作,需要核心团队亲历亲为。“组织化”不应该是创业团队疲倦之后的退路,而是一个新的更长征程的起点。

  ……

  中国企业的“组织化”大潮,汹涌澎湃,方兴未艾。“组织化”与企业人数多少、年限长短并无直接关系。几十年历史的国有企业,从车间到工厂到独立面对市场,需要“组织化”;年轻的民营企业,洗脚上田,更需要“组织化”;实力雄厚的大型集团,面对变化频仍的外部环境,实施变革,还是离不开“组织化”。

  “组织化”是必须的,但如何“组织化”则是艺术的。建议在“组织化”过程中,把握好最关键的几点:

  “组织化”,一切导向客户。IBM最新的核心价值观,第一条由“尊重个人”,赫然换成“成就客户”;伊梅尔特也更新了GE的核心价值观――“At the customer,For the customer”(立足客户,服务客户)。这抓住了企业的命脉。股东给了企业生命,而客户给了企业生命的力量;客户对企业的累积投入,不亚于股东对企业的投资;某种角度上,股东的回报几乎全部由客户所创造。因此,在企业的利益相关者中,始终把客户排在首位,以此牵引各方的积极力量,这是“组织化”的根本方向。

  “组织化”,直接面向市场。真正具有市场

竞争力的企业,既不依赖于英明的企业家,也不依赖于所谓的精英人才,唯一可以依靠的是组织能力。组织能力来自于组织的核心价值观,没有核心价值观的企业,就没有灵魂和方向,断断没有长远发展可言。组织能力也来自于组织的规则和制度,不恪守规则,不尊重制度,个体再强也是乌合之众。组织能力还来自于组织成员的素质,品性是基本前提,韧性是发展要素,悟性是锦上添花,自以为是、自私自利的聪明人,不仅不能大用,而且要大胆放弃。组织成员最起码的素质,包括职业化和专业化,连职业道德的底线都守不住,连专业能力都撑不住,谈什么机会和发展?!组织越是处于转型阶段,越是需要清晰的方向和聚焦的目标,越是需要统一的价值观和严明的制度,从而保证强大的执行效力。

  “组织化”,抓住核心团队。是否“组织化”,能否“组织化”,对比核心团队的行为变化,便一目了然。但尤其要注意的是,即使“组织化”,也得“人为本”。核心团队是组织发展致此和赖以继续成长的根本,“组织化”的重要目的,就是建立一个持续培养并发挥核心团队作用的机制。因此,企业必须充分考虑“人”的情况,因时因地因人制宜,不可盲目照搬其他公司或者是教科书上的所谓“治理结构”、“高管团队激励”等。

  “组织化”,以变革为大旗。有两个关键词:一个是“变”,一个是“革”。对于大多数中国企业来说,变的重点在于客户导向基础上的规范化和制度化,从相对的不规范转向规范,从尊重个人转向尊重客户,从包容个人特性转向强化组织价值观。“变”,就要变得旗帜鲜明,方向明确,决不含糊。不跟着变的人,会在陡变的拐点上被抛离出去。“革”的重点,是革除“无组织无纪律”的观念和“身在曹营心在汉”的害群之马,对于没有组织意识的精英和拒绝“入模子”的英雄,只能分道扬镳。当然,变革应以和谐为原则,分分合合“和为贵”,充分考虑各方利益,主动消解矛盾;变革不是要分出好人坏人,也不是评判事理对错,而是达人达己,各得其所。组织变革的根本目的是达致组织可持续发展,其本质是建设而非破坏。

  客户赋予企业以生命的延续,给予组织成员以成长的机遇,赐予股东以价值的增长。“组织化”成功与否,组织变革顺利与否,最关键的评价者是客户,最核心的评价标准是客户满意。任何企业的领导者和组织成员,都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这一点。让我们以“组织化”为契机,实现组织机制的优化,促进组织生命形态的进化,推动组织作为社会公民承担社会责任的升华。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