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管理 > 正文
 

在边缘化中沉沦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6月09日 11:40 《中外管理》

  外企造的失“活”员工

  外方垄断话语权体制,大大挫伤了本地员工的积极性。

  本刊记者 王泽尘

  “嗨,最近工作怎么样啊?”如果这几天,你恰巧关心张璐(化名)的工作,你得到的回答肯定是这样的:“哎哟,老陈(化名)发疯了!要求我们八点上班,开会。前几天还是九点呢。我们给他总结:每年春暖花开的时候,他就要抽疯。在这种日子里,老陈是焦虑加上激情,我都郁闷死了。”

  说这话的时候,虽然张璐口不择言,其实她的语音相当柔和,仍然保持着日常公关时的音色美。

  如若老板不自信……

  张璐所在企业是一家日本公司,刚刚进入中国4年。而张璐也已在这儿工作了两年,老陈就是公司中国区CEO。

  老陈是位年近不惑的海归,在担任这家日本公司CEO前,他只在其他跨国公司做到中层职位,因此,张璐认为:突然升到这样一个高位,老陈找不到自信了。

  很多跨国公司中国区的PR(公关)们都评价张璐是做得最好的PR。然而,张璐极少能得到老陈的赞赏。

  张璐认为:老陈是那种需要端起架子、摆出姿态找到权威的人。自己因为缺乏自信,怕暴露自己,被员工轻视,总喜欢通过轻视别人赢得对方的尊重。张璐根本不愿意和这样的老板交流,同时也变得日趋苦闷、缺乏活力。

  谁来给老板注入活力?

  张璐最后发现:关键是她始终处在一个孤岛的位置,上面的人只会动嘴,而下面没有人帮她。

  “你特别孤独,而孤独感会加深你的挫折感。时间长了,没有成就感,最后丧失乐趣。如果工作遇到困难,而你又发现这是大环境时,你就非常气馁,因为你改变不了大环境。”

  张璐所谓的大环境是什么?

  在张璐看来:老陈根本没有能力坐在CEO的位置上。这是一家没有海外经验的日本公司,他们不会用一些特别优秀的职业经理人,因为他们控制不了。他们需要一个有丰富的行业经验而又听话的人。

  然而,老陈对这个职位的期望太高了,总想和知名跨国公司的职业经理人划进一个圈子。

  在张璐眼里,老陈交了好运,高额的年薪、各种优厚的福利待遇,四年下来,也是千万富翁。然而,老陈也是痛苦的,因为他也找不到成就感。由于老陈缺乏内在的活力,继而很难焕发别人的活力。

  公司里,日本员工占了一半。这家日本企业是封闭文化,任何一个中国人,在这个位置上都会很难受。因为,日本人很难接受一个外国人做他们的CEO,明显和老陈呈对立状态。日本人不愿意帮助老陈,但是和总部交流又必须通过这些日本人。所以,老陈首先就变成了孤岛,加上老陈的性格又软弱,不能去日本总部争取,在具体事情上总是处于摇摆状态,致使中国员工感觉自己始终处于边缘状态,如此一来又谈何活力呢?

  文化蒸笼下的窒闷

  作为MBA,张璐尽管说了很多老陈领导风格的问题,但她认为:企业文化是影响员工活力的最主要因素。

  日本企业非常强调集体力量,员工的个人成就感会比较低,但是集体荣誉感很强,成绩是属于大家的,想玩个人英雄主义绝对没戏。

  除了集体主义外,日本企业还有一种“服从文化”。日本企业的权力等级划分非常鲜明,上下级关系森严,比如对上级说话不用敬语是非常严重的问题。在这种等级制度下,上级对下属完全是一种居高临下的姿态,有时简直没有道理可讲,因此时常要把尊严这类问题抛到脑后,等熬到也可以痛快教训下属的那一天,就可以把以前受到的委屈和压抑全部发泄出来,让下属恨得牙痒痒也还得笑脸相迎。这种轮回每天都会在公司发生,久而久之就成了企业文化的一部分。

  升迁是需要“熬年头”的,因此基层员工要勤勤恳恳,工作不能出差错,稳妥保守的工作态度比较保险。而做的工作越多出错的几率就越大,所以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只把领导布置的任务完成就OK了。

  但当这样的企业文化来到中国后,本土员工会作何反响呢?首先,一直强调的集体荣誉感对于中国员工来讲,绝对没有本国员工那种体验。加上本地员工是合同制,虽说日本企业不轻易裁员,但如果有一天这些企业撤资,也是说走就走,因此不可能对公司产生高度的信赖。

  在这家公司里,开会时,大家都不会发表与别人相左的意见,有问题会后私下交流。至于越级汇报更是大忌,这些难免会扼杀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

  另外一个非常重要的影响因素是:企业中中国员工的“边缘”地位,公司里中方员工多是担任“执行”角色,即在外方“指挥”下工作,哪怕这个外国员工对本地市场情况一无所知,也不会把发言权交给你。如果想得到总部的支援,必须通过部门的外籍员工才可以,中国员工的建议很难引起重视。这种外方垄断话语权体制,大大挫伤了本地员工的积极性。

  公司内外方员工本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原则,对于中方员工提出的会给他们带来更多“麻烦”的提议,多采取置之不理的态度。时间一长,本地员工对业务的积极性自然就削弱了,反正他们自己都不关心,这些“外人”何必操心呢?

  而工作之余,无论是中午吃饭还是业余时间,大家也都心照不宣地分开活动,这样的氛围自然不是培养团队精神的沃土。

  我要快乐!

  “周一到周五呆呆地坐在那里,你觉得有意思吗?有活力不意味着拿很高的工资、给很高的职务,而是你能在这个工作中学到新东西,感觉有乐趣。工作是生活的一部分,工作才能让人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我们需要工作来锻炼大脑。在讲究生存质量的现代社会,工作不仅是谋生手段,人们还要从中找到成就,找到快乐!快乐地工作,快乐地生活,才是我们的目的吧。”这就是张璐最终要离职的理由,这几天她正在频频与猎头公司接触。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一页]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