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经营管理 > 正文
 

国企仅5%新产品成功上市 大多数新产品昙花一现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1月26日 16:28 消费日报

  快速消费品业新品战略现危机

  本报记者 张丽娜

  在快速消费品行业,随着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消费者需求的愈加多样化,制造商靠一两个拳头产品打天下的时代早已一去不复返。据了解,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制造型
企业的发展模式就从大生产模式转向新产品模式。虽然现在已经发展到广告模式、促销模式、终端模式,但保持新产品的不断推出面市已是

  制造商行销战略的基本之道,而且新产品的推出速度和频率亦是越来越快。

  但事实却相当残酷。调查显示,在快速消费品行业,耗费企业大量财力物力研发出来的新产品,上市成功率却非常低。在国企,只有5%%左右的新品是完全成功上市的,20%%左右的新产品表现一般,未曾达到企业的预期目标,而更多的新产品往往是昙花一现。

  新品之路不得不走

  中国经销商研究发展中心(DDRC)高级研究员潘文富认为,保持新产品的不断推出面市,已成为制造商行销战略的基本之道。尽管新产品成功打入市场的道路非常崎岖,但这已经成为一条“不归路”。为什么快速消费品行业要把推出新产品作为生存之道?潘文富认为,现在的消费者对新产品的接受速度比十年前快数倍,新产品从导入期到成熟期的时间虽然越来越短,有利可图的新产品一旦在市场上热销,进入成熟阶段,马上就会有千百家制造商迅速推出高度类似的产品,导致成熟产品的利润率下降很快,甚至会将毛利“做穿”,导致产品的生命周期也是越来越短,必须有新产品不断填补企业的产品线。

  另外,企业所在行业的地位有相当一部分是靠产品来支撑的,行业里杀出的黑马大多亦是靠一支独秀的新产品来横扫市场,通过创新的新产品理念来获取一定的行业地位。

  再次,为了更好地面对渠道商和消费者,亦是为了未来发展的需要,很多企业的产品线都在不断地延长,不断地进行着更为优化的产品组合,也需要有新的产品来填充和搭配。

  然而尽管新产品是制造商的“香饽饽”,但其表现仍让人汗颜。上面已经提到,大多数新产品往往昙花一现就了无踪迹,令快速消费品行业的制造商百思不得其解。但因为是“不得不为”之事,他们又只好硬着头皮上阵,而更多的人所面临的命运,又是血本无归。

  三个原因导致上市失利

  为什么新产品的命运与原先所设想的不一样呢?据潘文富透露,许多企业的高级决策管理层在事后进行个中原因分析的时候,一般都不外乎总结出如下三点:一是产品的研发方面存在先天性的不足;二是前期的市场调研不够充分,导致后期的消费群体定位与宣传定位错误;三是销售部门的

执行力度不够。另外,企业内部环境也往往是新产品能否成功上市的关键。

  有专家认为,新产品上市必须有畅通的渠道。因为没有渠道,新产品就没有通路。对于中小企业来说,新产品上市,企业各种营销的资源往往是有限的,企业要把新产品推向市场,靠企业自身的单打独斗,不仅会延长新产品的上市时间,而且风险也非常大。所以,企业新产品上市,应选择与合适的经销商合作,利用经销商的资金和销售网络来缩短上市时间和减少上市的风险。销售渠道的设计是在新产品上市之前就应该做好的。企业在做渠道设计时,应着重考虑产品重量、易腐性、时尚性、单位价值、标准化、技术化、生命周期、耐用性和市场规模、市场布局、购买批量、购买频度、购买时间、购买空间等变量因索,据此设计渠道的长度、宽度、广度和渠道规模。

  其次,渠道的设计要对中间商进行选择和评估,看其在目标市场上的信誉、声望、过去销售其他新产品的成效、营销组合策略的运用能力以及控制产品的能力等。为新产品选择设计渠道,应主要从新产品市场的铺货率、信息沟通的灵敏度、市场管理的复杂性等方面来考虑,许多企业不知道对分销渠道如何进行合理的统筹设计,特别是新上马的企业一旦新产品上市,就大规模招商,不按产品的特性设计分销渠道长度、宽度、密度,也不考虑企业的自身能力和新产品的特性,只要谁愿意出钱,就与谁签经销合同,安排大量的人力、物力铺货。这样,往往会出现两种结果:一是如石沉大海,市场没有反应;二是如昙花一现,初战告捷而后续无力。

  可见,新产品上市须天时、地利、人和,方能制胜。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