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经营管理 > 正文
 

力帆能否演绎本田传奇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1月26日 16:13 《中国电子商务》杂志

  对于力帆来说,相对顺利地拿到准入批复,其实仅仅是一个更为艰难的过程的开始:它要挑战大众对一家摩托车企业的固有印象,也要挑战中国汽车业以合资为主的发展模式

  宋斐/本刊记者

  几十年前的本田是世界第一的摩托车公司,为了寻求新的发展空间,它进入了汽车业
,然而事情进展的并不顺利:最初的几个车型都遭遇了惨败,它也很难让人们乐于向一家原本生产摩托车的企业购买汽车。为了扭转了这一不利局面,本田费时良久。力帆会重复本田的艰难与光荣吗?

  力帆汽车终于上路

  2005年底,国家发改委主任马凯指出:“现在汽车行业产能过剩200万辆。”就是在这样的宏观环境下,重庆力帆等来了自己的汽车出生证。12月20日,力帆终于拿到了国家发改委的准入批复。他们为此付出的是10个月的等待。在这样一个行业里,这样的时间其实并不算太长。在力帆之前,吉利为了拿到准入许可的批复费时接近4年,如今风光无限的

奇瑞则是通过曲线方式并花费了两年的时间才获得了批准。

  拿到准入批复后,力帆汽车陡然提速。据透露,力帆轿车首批上市的重点区域将锁定山东、江浙、西南三个地区,目前网络铺设工作已经就绪,签约经销商数量也迅速上升。此外, 1月19日

新车上市之时,将有至少19个国家的经销商出席上市仪式。其中包括越南等3个东南亚国家,埃及、利比亚等6个非洲国家,叙利亚等5个中东国家,多米尼加等4个美洲国家,以及俄罗斯等独联体国家的经销商。就在春节即至的日子里,力帆内外布局的步伐已经迈出。

  近日的最新消息是,力帆520已经开始了内部销售,其销售对象主要是力帆集团的中高层管理者,与此同时,力帆汽车的客户服务工作也全面启动。

  “论斤卖”的底气

  汽车业的竞争已经足够激烈,力帆又看到了怎样的前景?它的底气从哪里来?

  从一个有9名员工的小作坊,成长为摩托车制造业巨头,力帆用了10年的时间。然而,仅仅靠摩托车产业却难以实现做大的目标:做摩托的力帆正在接近极限,60岁的尹明善希望能够再上台阶。据悉,力帆在多元化的道路上其实还曾进入过家电、白酒、防盗门、矿泉水、服装、运动鞋、证券、金融等多个领域,但力帆的多元化并未带来可观的回报。直到他发现了汽车这一新兴的产业支点。

  尹为力帆制定的目标是,20年后,摩托车仅占力帆收入的9%,其他91%都将来自汽车。的确,摩托车和汽车有着一定的共性,在技术、产品、营销、品牌等多个方面,都有很强的相关度。国外的

宝马、本田、铃木等公司,也都是从摩托车实现了向汽车的延伸。但今天的汽车业还会给力帆这样的摩托车企业留下当年的那些机会吗?力帆进入汽车凭什么?又将怎样做?

  尹明善特别强调的是力帆的两大强项。一是多年来凭借摩托车出口建立起来的网络优势,“就凭这个,我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在中国的汽车出口上打进前三名。”第二就是发动机,力帆已有13年多的摩托车发动机制造历史,而且现在搞发动机研发的技术人才就有三四百人。有了出口、发动机和人才上的底气还不够,尹最有信心的还在于他对市场搏杀的信念。

  当被问及力帆汽车的价格时,尹明善说道:“目前中国的摩托车是28元/公斤都还能赚钱。而当前的轿车是100元/公斤。力帆做28元/公斤的摩托车能赚钱,那么做100元/公斤的还不能赚钱?”谈到价格战,尹显得异常自信:“我们认为汽车目前的价格战还是小儿科,他们打了一年多,我们已经打了近十年了。我们的价格战惨多啦。”汽车论斤卖的言论,其实正真实地透露了力帆的底气和战略规划。12月24日,力帆汽车销售筹备组负责人胡祺对他的话做了进一步的解释:“其实尹总的说法,只是针对中国汽车业发展的时间表。他的实际意思是,按照经济规律,一个市场必然要走过价格大战的过程,在中国的汽车业里,这个过程可能还有8年时间,而这8年时间就是留给我们后进入民营企业的发展空间。”

  在前段时间的一次讲话中,尹明善把国内汽车企业概括为了三种发展模式:一是目前广泛进行的合资方式,但问题是合资没有给国内汽车来留下什么技术和品牌积累,二是以吉利为代表的自主造车模式,初期绝大多数部件都实现国产化,“其方向正确,但道路曲折”,而第三种模式就是力帆准备走的发展道路:坚持自主知识产权和民族品牌,同时实现开门造车,充分利用全球的技术和人才。

  力帆的第三种模式能否走的通,2006年能否实现开门红至为重要。

  前路坎坷?

  关于中国汽车业前路低迷的预言一再出现。据摩根士丹利的预测,尽管中国2005年前10个月汽车销量同比增长了11.3%,但由于利润率下降至3.8%,投资回报率也降至8.1%,因而同期汽车行业纯利同比降幅超过了50%。2006年如果价格战进一步加剧,将导致国内汽车行业甚至无利可图,2007年可能更加惨淡。民营企业要想在资金和技术密集型的汽车行业里有所发展,难度无疑将越来越大。

  力帆的风险似乎也无从逃避。比如资金方面,力帆在获准消息公开之时,曾对外宣布已通过银行筹集到了10亿元。但今后它在汽车业务上的资金如何保证充足而顺畅,仍是一个不可知的疑问。对于刚刚进入汽车业的力帆来说,即使是尹明善自己也承认,在业界中有70%的人并不看好力帆轿车。

  不过,与其他试探性地进入汽车业的奥克斯、波导等企业不同,力帆最强有力的基础就是拥有通过摩托车产业建立起来的人才、技术、品牌、渠道网络,可以比较顺畅地实现向汽车业的转移和进化。在力帆前面,奇瑞作为自主品牌已经成功。2005年前10个月它的销售增幅高达102.5%%,位居全国汽车行业10大集团第一,证明了自主品牌汽车在质量、服务、价格和品牌等方面都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奇瑞能够成功,力帆又为何不能放手一搏?

  事实是,一方面是汽车业宏观环境有继续恶化的可能,另一方面却是产能扩张的步伐从未停止。更多的进入者没有把产能过剩理解为退出或收缩,而是理解为“比拼耐力的时刻到了”。力帆是否也看到了这样一个现状,并能够应付自如呢?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相关网页共约1,110,000篇。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