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经营管理 > 管理专栏_21世纪经济报道 > 正文
 

升级制造业提升竞争力 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10月26日 15:40 21世纪经济报道

  苏东水

  中国改革开放20多年来,造就了一大批具备国际规模的制造基地和生产企业。中国生产的家用电器、电脑通信、玩具、服装等产品的数量遍布世界,产能位居世界前列。这一现象被国内外企业界人士和经济学家归纳为“中国制造”和“世界工厂”的称谓。

  应该说,“中国制造”现象的出现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的重大成就,中国制造也是推动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但是,实事求是地讲,在我国已占据国内外市场优势的产品和企业中,其优势主要集中于非核心零部件生产和产品组装这两个环节。而无论是在产品的源头——技术开发,还是终点——品牌推广这两个重要环节上中国企业基本上还处于刚刚起步阶段,在许多重大原创性核心技术的开发上可以说是一片空白。因此,中国目前还只能算是制造大国,而不是制造强国。过度强调“中国制造”的繁荣兴旺,有可能掩盖了我国自主核心技术、核心竞争力不足的弱点,而这可能会成为阻碍中国经济长期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隐患。特别应该指出,当“中国制造”驰名世界之时,中国连续9年成为全球遭受反倾销调查次数最多的国家,这也反映出这种低回报的出口加工业也给中国自身经济发展带来众多结构性问题。

  非常明显,“中国制造”应该走向“中国创造”,努力提高其核心竞争能力。那么如何提高中国制造的核心竞争能力呢?我认为最终有赖于中国产业整体转型的政策思路,只有在产业整体转型中进行研发和创新才能提高中国制造的水平,进而顺利实现“中国创造”。

  产业整体转型是指一国或地区在一定历史时期内,根据国际和国内经济、科技等发展现状和趋势,通过特定的产业、财政金融等政策措施,对其现存总体产业结构的各个方面进行直接或间接的调整。就我国当前制造业来讲,产业整体转型即指制造业从旧的产业结构布局转向以适度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劳动密集型产业为支撑、资金密集型产业全面发展的产业新格局,更好地发挥我国各种经济优势,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

  发展中国家在高速成长阶段有可能保持一个长达几十年的持续高速增长时期,增长的潜力来自于结构的不断转换和升级。中国制造在总量规模快速扩张的同时,面临着严峻而又紧迫的产业转型任务,要通过产业整体转型发挥我国产业经济的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将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成为经济的主导力量,使制造业产业结构趋于协调。具体来说,我认为有如下举措:

  第一,采取多层次推进策略,调整和优化制造业产业结构。首先,继续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中国制造”相比“世界制造”的国际比较优势就在于劳动密集型和质优价廉,因而在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内仍是制造业发展的方向。其次,积极发展资金密集型产业,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制造业。21世纪初期必须把装备工业作为工业结构升级的重点,应用微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改造装备工业,提高基础机械、产业专用机械等技术装备制造水平,把重大建设项目设备、主要进口设备的关键零部件的国产化和机床数控化的改造升级作为切入点。再次,集中优势力量,把技术密集型产业做大、做强。

  第二,积极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制造业。一方面可直接发展一部分高科技产业,如信息产业、生物工程产业、微电子产业、新材料产业等等。目前我国北京、上海、深圳等地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已有一定的基础,也积聚了一批高素质的科技人员,因此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潜力巨大。另一方面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必须同改造、提升传统制造业紧密结合起来。传统产业特别是工业制造业在我国经济中比重很大,在今后相当一个时期仍然是经济发展的主体力量。因此必须积极用高新技术对传统制造业进行改造和优化升级,尤其用现代信息技术武装重大装备生产体系、运输设备制造体系和

能源与基础化学工业体系,把它发展成为现代
化工
业,为我国的工业化打好基础。

  第三,在制造业的工业化过程中,实施循环经济发展战略。一是不断提高制造业的科技含量,建立资源节约、环保型的工业化经济体系。二是建立循环经济生产制度,促进我国工业产业制度和产业结构的变革。循环经济是21世纪全球工业经济发展呈现出的一个新态势,它以生态和环境成本最小化、资源消耗减量化、循环利用和成本内生为原则,建立工业产业生产制度。在制造业的工业化过程中,必须用绿色技术改造传统制造业,大力推行清洁产业,以减少对环境的污染。三是建立质量型低成本运行的工业化的考核体系。在对企业运行状况进行考核时,要把对资源的消耗和对环境的影响作为重要指标,严格限制能耗高、资源浪费大、污染严重的企业。对于能源使用较多的部门,要引导其将资金投向降低能源、原材料消耗的技术改造项目上,国家也应对这些技术改造项目实施必要的资金扶持,强化产业结构调整中的环境管理力度,实现经济系统与生态环境系统的协调发展。

  第四,注重发挥人力资本在制造业中的作用,以人才促产业整体转型。中国要成为与美日并驾齐驱的先进工业化国家,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制造”强国,必须加快培养造就一支庞大的科技人员队伍和一支高素质的制造业劳动者队伍,并且要能把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转化为产品。为此,要实施人力资源开发战略的创新;通过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培养高素质人才;提高教育质量,不断提高工业劳动者素质,为新型工业化提供人力资源保障;进行分配体制和人事体制创新,为新型工业化提供人才激励机制。如,作为鞋业制造业重镇的泉州,就把大力打造“学习型职工”队伍作为“中国制造”转向“中国创造”的人才战略,使得泉州鞋业科技含量越来越高,整体研发制造水平领先于全国。

  (作者系

复旦大学经济学首席教授、博导,上海东亚管理学院院长)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