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李喆:一个佩戴共产党员胸牌的老板(3)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3月28日 20:02 《中国商界》杂志

  1999年8月5日,包头矿机厂正式重组为包头市冶金矿山机械制造有限公司。重组以后,公司原有的2000多名职工,除了一次性买断的900多人外,还有一部分享受破产企业的优惠政策办理了退休手续,公司最后留下了501人。企业的剩余资产核定为650万,国家占10万元股份,其余的分配到在册职工名下持有。公司依法召开股东大会,成立董事会、监事会,一切都按照股份公司的模式开始运行。

  但以后公司的实际运作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顺利。按新公司的股权架构,职工集体持股占总股本的98%,国有股只占2%;但职工股分散到500多人身上,国有股还是大头。所以,国资公司有权任命总经理,破产时的厂长,变成了新公司的总经理;上面又派了一个董事长。按照两权分离原则,董事长和总经理一个是决策层一个是执行层。而新来的董事长本身又兼着国有资产经营公司的一个领导职务,大部分时间在上边,日常工作都是总经理负责,董事长小权大权都没有。这种管理结构造成总经理和董事长之间的磨擦和矛盾。如此运作了三年,班子内部摩擦不断,三年时间换了三个董事长。

  “这不是人的问题,”李喆说。“企业变成公司,有其名无其实,还是穿新鞋走老路,没有实质性变化。股权和管理者的利益没有连在一起,责任与权力不匹配,内耗和权利的争夺就不可避免。更主要的还是体制。”

  到2002年的时候,企业再次陷入困境。“职工们的社保钱都没能力交了,破产前挂账的一块医药费,历史陈帐,因为几年来企业没有发展,根本就没这个钱。职工打红闹黑,又开始告状上访。总经理只能躲躲闪闪,日子太难了……”李喆说。

  这一年的9月份,在上级主管部门的指导下,矿机公司召开董事会,决定由董事会董事、分管企业管理工作的副总经理李喆担任公司总经理。那一年,李喆34岁。

  上任后,李喆必须面对企业转制后遗留的各种困难和问题。生产经营秩序混乱、市场无人拓展、债务纠纷愈演愈烈、职工的社保金交不上、工资发不出、医药费越积越多。公司的干部和职工都用质疑的眼光看着这个年轻人,“你能行吗?”

  李喆首先抓内部整顿。由于当时厂里没有任务,工人们上班看电视,酗酒、赌博、盗窃成风。“我只能破釜成舟,从严格内部管理入手。精神面貌不变,其他的更加无从谈起。”“也就是从那时候开始,我强调党团员要带头克服困难,党员必须挂牌上班。”

  经营方面的困难更为严峻。当时,包头市本地就有三家企业与他们竞争。而这三家都是民营企业,老板又都是从矿机厂出去的几位高层管理人员:一个是原来的厂长,另一个是经营副厂长,还有一个是总工程师。2002年末,李喆在湖南湘潭钢铁公司的一次招标会上失败,夺标者正是原来的厂长。这给他很大的刺激。“我们已经没有任何优势可言。在原来的客户眼中,老矿机厂已经死掉了,新矿机是个烂摊子,没人敢给你下订单。”李喆现在说起来情绪还是耐不住激动。“人家怕我们吃掉货款,怕我们保证不了交货期。再加上竞争对手的恶意诋毁,我们连一点信誉都没有了。”

  2003年李喆再次率队赴江苏南通的一家企业参加招标会。这一次,他大有一番破釜沉舟的壮志情怀;一行三人全部身着工装,一律佩戴了共产党员胸牌。招标现场引起轰动。这家企业的前身也是典型的国有老企业,规模很大。招标至第二轮谈判,对方老总亲自参加。他问李喆为什么要挂党员的标牌,李喆动情地说:“我们是老牌国营企业,破产重组能够走到今天,一靠职工的合力,二是靠党组织的凝聚力。我们把党员的身份亮出来,是想显现一个信誉。作为共产党员讲话应该实事求是,如果我中标了,我在质量上要做到各个厂家的第一。”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 新浪财经吧 】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