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李喆:一个佩戴共产党员胸牌的老板(2)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3月28日 20:02 《中国商界》杂志

  李喆也算看到过矿机厂的辉煌。

  他1982年参加工作,最初在当地一家绝缘材料厂做学徒。1985年调到这家企业。他说,“主要是因为当时矿机厂的效益比较好,工资福利都有保障,——否则我就不来这家企业了。”

  进厂后他从工人做起,维修钳工,到办公室当文书,生产科调度员,供应科当采购员,计划员,副科长,科长,办公室主任,厂长助理。与他的长辈们不同的是,他经历了企业由盛而衰的全过程。

  “1990年开始,企业就越来越不行了。到1993年,国家紧缩银根,我们企业人比较多,2000多人,负重前行,跌跌撞撞,只能保证一点基本工资,税收这块也实现不了,开始年年亏损。”

  为扭转困难局面,1994年后主管部门开始调整矿机厂的领导班子。领导像走马灯式地换来换去,企业的情况则每况愈下。“1996年下半年到1997年整个一年几乎停产。”李喆说,“那会儿,真可以讲是民不聊生,办公室不像办公室,车间不像车间。看着心疼。”

  “1997年10月6日,当时的市委书记来厂里调研,到企业一看,—— 这么大的企业,居然搞成这样;10月8日就把当时的厂长给免职了。”

  经过三年多领导班子的频繁调整,市场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一方面企业元气大伤,实力各个方面没什么优势了,另一方面,市场有了竞争,企业手里连一点业务都拿不到。”所以新厂长上来后,几乎只能是维持。

  到1998年,职工的工资保证不了,生活没有着落,职工开始集体上访,内部的不安定因素转向了社会。市委、市政府高度关注。这一年,正赶上国家经贸委拿出一定的资金处理国有老企业的呆死账,矿机厂被列为包头市的重点。按照当时的文件精神,矿机厂符合国家优化资本结构破产的相关规定,于是,国家核销了厂子的银行债务和欠税,还有其它的一些费用。1998年6月11日,矿机厂正式进入破产序列,宣告破产。

  “我那会儿是厂长助理兼办公室主任,算中层干部,就这么眼睁睁看着企业完了。”李喆无奈地说。

  老国企蜕变之痛:三年三个董事长

  李喆动情地说:“我们把党员的身份亮出来,是想显现一个信誉。作为共产党员讲话应该是实事求是;如果我中标了,我在质量上要做到各个厂家的第一。”

  包头的城区连绵几十公里。东河区为旧城,在城市的东端。矿机厂座落在东河区巴彦塔拉大街的中段。这是一条贯穿旧城区,连接呼市——银川的交通要道;包头的大部分地方国有企业都集中在这条大街的两侧。曾几何时,这条大街的脉搏直接影响包头的地方财政税收。而到包头矿机厂宣告破产的时候,道路两侧的一家家老牌国企也都相继破产倒闭。巴彦塔拉大街终于告别昔日的辉煌,成为远近闻名的“破产一条街”。

  矿机厂的破产清算工作用了整整一年的时间。原则是先还清职工的工资,再还债务。清算后的资产属于职工。破产清算期间,成立了“党委生产自救小组”,但生产自救几乎是打打停停,每月职工只发200多元的生活费。清算后“自救小组”决定把厂门前(黄金地段)卖掉了将近20亩土地,获益将近550万,用于安置提出一次性购买身份的职工,——当时叫一次性安置。最高的拿1万多,一般都是4、5千,总共安置了900多人。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 新浪财经吧 】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