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正毅症结:盲目扩张刀头舔血的末路英雄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3月17日 11:15 《中国投资》 | |||||||||
○魏刚 “英雄问世、海鸟欲飞、商贸开路、地产为王”——这是业界对周正毅的评价,也是对其在两年内纵横内地香港股市,连取四家上市公司的一种赞言。2002年,41岁的周正毅位列年度《福布斯》中国富豪榜第11名,他以3.2亿美元的身家被称作“上海首富”。然而却因“问题贷款”资金链断裂走下神坛。
成于地产 在周正毅的传奇生涯中,1995年应该是一个极具“里程碑”意义的年头。在这一年,周正毅完成了由“个体户”向“投资家”的“化蝶”过程。其时正是国企职工股上市流通的高峰期,周倾囊投资。“购销国企职工股”一役让周获利数亿。同时,贯穿其此后商业生涯的投资理念——“低价买进别人不要的东西,再等时机高价卖出”也由此而生。 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突至,香港股市一片低迷。而刚刚在当年10月成立了农凯集团的周氏夫妇则一头扎进香港股市,大量购买了长江实业、和记黄埔等李嘉诚旗下的蓝筹股。等到股市强劲反弹,周氏夫妇获利数亿港币。 与此同时,1997年,周正毅看中正处于低潮的上海房地产大有赚头,以每平方米6000多元的价格收购了江宁路上的“烂尾工程”兴业大厦,增资1亿元完工并装修,至目前,该楼宇市价已达5亿元。上海地产行情在1999年之后的高歌猛进,更令周氏左右逢源。2001年周以每平方米4100元的价格收购了古北新区的“烂尾楼”伦敦广场,同样追加1个亿完工,目前的售价达18000元/平方米。 据周本人说,伦敦广场获利5亿元以上。 2002年则成为周正毅创富生涯的又一个拐点,一方面在上海通吃四大地块:紧靠南浦大桥的董家渡地块建筑面积40万平方米,打浦桥地块建筑面积38万平方米,静安地块建筑面积80万平方米和普陀长风地块的200公顷土地。另一方面,在令人激发出空前想象空间的上海地产市场的背景下,周正毅开始了真正的资本游戏:并购上市公司-注入体内房产项目-融资-建设并进行更大的扩张,通过中银香港获取了约20亿元资金,在香港股市先后收购“盈荣”、“建联通”两家公司,并将这两家公司重组为“上海商贸”和“上海地产”。 “上海首富”这个称呼在他眼中似乎当之无愧。 败于地产 一位香港投资界的分析人士曾如此表示他的疑惑,“一连串的收购上市公司行为和如此大规模的房地产开发会不会有直接的关系?虽然周一再表明不会用上市公司做‘抽水机’,但每收购一个公司就把风险比较高的房地产项目注入却是比较难以解释的行为。从他目前可以证实的投资来看,总资产怎么也到不了150亿元,最多在45亿到50亿元之间,而他借中银国际的钱就有20亿元,农凯旗下那么多地产项目,也不会没有融资,如果再借建行30亿元的话,负债率未免有点惊人”。 这番话不久就得到了验证,看似一帆风顺,但直到2003年5月,周氏旗下的市中心4个大地块,仍然没有明显动工迹象,各大贷款机构进一步提高了警觉。因为上海市有关部门下发有关规定,地产商购买地块必须一次性全额付款。以前则是分期付款,地产商可以先缴付小比例地款,实行滚动开发,比如分为三期建设,然后用一期收回的投资分期付款。吃下大量土地的很多地产商资金链因此断掉,周氏恐怕难出例外。当资金链绷得不能再紧的时候,中银香港原副董事长兼总裁刘金宝突然被调回北京,然后传来中央纪委正在调查刘金宝的消息。这根导火索,瞬间将周氏的信用脆化。
相关专题: 《中国投资》封面系列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