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畔追寻问本源”

“湖畔追寻问本源”
2023年03月18日 14:00 北京晚报

  林阳

李城外《闻获“全国书香之家”感赋》林阳

  第一次见到李城外,似乎是2006年前后的事。那时,我正在中国美术出版总社任副总编辑,李城外带来不少关于湖北咸宁文化部五七干校的研究资料,希望我给他提供一些人民美术出版社老艺术家的联系方式。在此之前,父亲林锴给过我几份小报,报上刊登了李城外撰写的采访文章,我就是通过这些文章知道李城外的大名的。

  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李城外利用到北京出差的机会,采访当年在湖北咸宁“向阳湖”生活过的人。他经常是白天一连采访好几位,当晚就赶写成专访。正是这段近乎疯狂的采访、写作的经历,使一大批名作家、名学者、名专家的个人史保存下来。从他们口述的历史中回望那特殊年代的特殊生活,解读深刻、视角独到,李城外正是以这种别开生面的方式,拉开了向阳湖文化研究的序幕。

  “向阳湖”是上世纪六十年代末期湖北咸宁的一个地理标志。当年,文化部机关和直属单位的众多领导干部、作家、学者、翻译家、艺术家、出版家以及他们的家属来到向阳湖围湖造田,其中不仅包括中国文联、中国作协、国家出版局、国家电影局、故宫博物院、中国历史博物馆、北京图书馆,还包括人民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人民美术出版社等国家级出版社。

  李城外到底为向阳湖做了多少工作,恐怕连他自己也很难说清。他先后创办了向阳湖文化研究会、向阳湖文化书院和向阳湖文化沙龙,主编了《向阳湖文化书系》(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和《向阳湖文化丛书》(武汉出版社出版),并且建立了资料收藏馆。国家新闻出版署原署长宋木文曾撰写《抢救向阳湖文化的特定历史意义》一文,强调保护向阳湖文化的重要性,对李城外所做的工作给予了肯定;《人民画报》还推出向阳湖专辑,呼吁进一步整理、研究向阳湖文化,部分全国人大代表和全国政协委员也曾为此鼓与呼。

  2008年,咸宁组织了一个“向阳情·咸宁缘”主题活动,那是我自1972年离开后第一次回到向阳湖,一切是那么的熟悉,又是那么的陌生。有感而发,我写下一首诗:“数年梦里境,今日任缰循。桂子三开蕊,残荷几盖鳞。老房迎老友,新竹拂新人。难忘昔时事,少年得趣真。”

  我印象最深的是坐落在“452高地”上的“向阳湖文化名人旧址展览馆”,其中倾注了李城外的太多心血。他几乎是以一己之力,一点点厘清、复原向阳湖的历史发展脉络,并且通过文字及图片的系统展示,为观众生动讲述这片土地上曾经发生的故事。

  直到参观完“向阳湖文化名人旧址展览馆”,我才得知当年的向阳湖聚集了冰心、沈从文、冯雪峰、张光年、周巍峙等一批如雷贯耳的文化大家。其实在我生活的25连,就有不少著名的艺术家、出版家,如邵宇、沃渣、邹雅、刘继卣、卢光照、秦岭云等。近二十年来,我策划出版了《童年的干校》一书,还写了三本《北总布胡同32号——人民美术出版社的老艺术家们》(现已出版两本),在写作过程中,我深感搜集历史资料的难度之大,更何况是做一个展览,李城外的用情、用力之深,可想而知。

  2013年5月,“向阳湖文化名人旧址”被国务院列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在我看来,李城外这种敬畏历史、敬畏文化、不懈追寻的精神,与他的诗作是互为印证的。

  他在《〈向阳湖文化丛书〉出版感赋》中写道:“七卷丛书散墨香,披肝沥胆不寻常。一人负起千斤担,留与方家论短长。”“一人负起千斤担”,于豪情之外,透露出他走上这条路的困苦与艰辛——一个人忍辱负重、彳亍独行,前路布满荆棘,且不知终点在何方;尽管得到了一些人的支持,但周遭也充斥着怀疑与嘲笑,不过李城外始终坚信自己的选择,决心先做出成绩,“是非功过任评说”。

  他平生最崇敬鲁迅先生,为此写了多首诗。他在《纪念鲁迅先生逝世八十周年》中写道:“又诵名诗‘有的人’,参生悟死长精神。文章风骨皆学范,俯首横眉不丧魂。”“有的人”,指的是臧克家先生的诗作《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只有“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只有“俯下身子”“情愿作野草”,才能成就不朽的“文章风骨”与“俯首横眉”。他在《访北京鲁迅故居》中写道:“老虎尾巴人向往,身临其境我迷痴。一支秃笔清尘世,使命担当且效之。”“一支秃笔”是鲁迅秉笔直书的生动写照,“使命担当”则是李城外由心而发的人生追求。

  “诗言志”,“言为心声”。李城外写诗鲜用隐语,习惯平铺直叙,这与他的个人经历不无关系。

  李城外生活、成长于咸宁,在市直机关历任政研员、科长、主任、秘书长、局长、书记等职,按他的资历以及他对咸宁文化发展的贡献,被提拔重用应在情理之中,但他热爱历史、热爱文化,屡屡平调,与升迁擦肩而过。难能可贵的是,他把这件事看得很淡。他写过两首《生日抒怀》:“曾游城外柳含烟,回望心湖絮万千。一套丛书成筚路,六编诗稿入骚坛。向阳天地随时住,干校风云伴我眠。儒冠何愁临界点,码文砌字岁无边。”“新冠未染倍思甜,吾辈折腰五柳前。应笑廿年挑重担,且讥七品靠边缘。不求官场青云上,只望文途后裔延。帽子盈筐值几许,钟情莫过向阳轩。”向阳湖成了李城外一生矢志不渝的前进方向,那是他情愿为之付出所有的精神向往。世俗意义上的成功,并不能给他带来内心的安宁与充实。

  在我看来,爱书、读书也是他选择这条路的重要条件。

  当年,李城外因“顶职”接了父亲的班,没有上全日制大学,这成为他永远无法弥补的遗憾,只能借诗作来表露心声。他在《题李熟了中戏大门留照》中写道:“鲜红毛体多潇洒,父梦儿圆苑绽花。何幸青春不自满,更期早大赏奇葩。”李城外的儿子以总分第一名的成绩到中央戏剧学院攻读博士学位,并且成为早稻田大学的访问学者,他以一种特殊的方式圆了父亲的“大学梦”。

  在此之前,李城外为“圆梦”读了“电大”,尽管是边工作边学习,但他读书的数量远超一般的在校大学生。他曾作为湖北省“电大”学员的唯一代表出席国家开放大学的校庆活动,并且被评为杰出校友。可以说,通过读书,提升了李城外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使他拥有了高于同代人的见识与学养。

  李城外爱书爱到常人难以理解的地步,只要他看到书,就会想方设法将它们搬回家。我也是爱书之人,可与他相比,我简直连“小巫”都算不上。我供职的单位出版的艺术类图书多是大部头,分量重,但他来出版社做客时,无论是期刊还是图书,只要点头可以拿走,一律打包邮回。我参观过他家的藏书,数量之多,超过一般的小型图书馆。他写过一首《闻获“全国书香之家”感赋》:“藏书万卷常沉醉,香气袭人潜入门。家在咸宁观世界,庭前花卉正撩人。”“藏书万卷”的“万卷”已非虚数,“家在咸宁观世界”则表明他的“世界观”——从书中了解世界,亦显示出他的胸襟与气度。我有一副非常喜爱的自作联“诗文定向悲欢拾,学识须从世界观”,与他的读书理念是遥相呼应的。

  在担任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期间,我有多个提案提到“全民阅读”,也提交了关于建立“国家阅读节”的提案。对国家和民族的发展而言,阅读至关重要,李城外能取得这样的成绩,与他的大量阅读是分不开的。

  李城外在《当选〈藏书报〉2015年“十大藏书人物”感赋》中写道:“无心插柳留春色,水到渠成金鼎杯。小雅更添风雅兴,文思泉涌壮思飞。”正是这“无心插柳”,开阔了他的眼界,“水到渠成”般促成了他挖掘、研究向阳湖文化的大事业。我不禁感慨,地域不分大小、凡事皆在人为,作为地级市的咸宁,因为李城外的奔走,有了向阳湖这张城市文化的名片;而李城外也通过向阳湖文化研究,找到了一生的追寻。这正是:“向阳花簇向阳轩,湖畔追寻问本源。仰止高山终不悔,诗家落笔万千言。”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咸宁市

VIP课程推荐

加载中...

APP专享直播

1/10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7X24小时

  • 03-24 华海诚科 688535 --
  • 03-23 中科磁业 301141 --
  • 03-22 日联科技 688531 --
  • 03-21 花溪科技 872895 6.6
  • 03-20 一诺威 834261 10.81
  • 产品入口: 新浪财经APP-股票-免费问股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