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持碳中和,金融机构能做什么?周小川、易纲在博鳌这么说

2021-04-22 20:20:13 作者:杨希 收藏本文
A- A+

  文/杨希

  “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确立,使得绿色金融成为了行业内外关注的焦点,关于这一话题的讨论也日趋深入。

  最近的一场高规格讨论发生在刚刚闭幕的博鳌亚洲论坛2021年年会上。4月20日下午,央行前行长周小川、央行行长易纲、国开行行长欧阳卫民、农发行副行长张文才、工行首席经济学家周月秋等中外金融监管者、金融机构资深业者齐聚金融支持碳中和圆桌,共同探讨绿色金融的未来走向与当下痛点。

  周小川:从碳配额所收取的费用应该全部用于减排的经济活动

  博鳌亚洲论坛副理事长、中国央行前行长周小川在本次论坛上探讨了怎样设计和论证中国建立的碳市场。周小川表示,碳市场的设计应该涉及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碳价格能够产生有效的、中长期的激励并保持相对稳定,对长期投资科技创新起到引导作用。

  二是从碳配额所收取的费用应该全部用于减排的经济活动,全部使用可能还不够。由于未来可能涉及上百万亿的投资量,因此需要吸引更多公众、私人投资。要将全部的钱用于激励减排,特别是激励投资方面。

  “投资是需要激励的,如果真正做到减排或者零排放的生产和消费活动肯定还是比有排放的生产和消费活动中便宜很多。因此一定要增加一种补赏机制。”他说,“在全球赤字大幅度上升的情况下,特别要防止碳市场的钱被用作别的方面,否则会有更大的碳赤字。”

  三是碳达峰、碳中和是一个过渡过程,就过度减排补偿问题,可能需要设计一些金融产品。在此过程中,还可能存在一些没有达到零排放,也没有能够真正吸收到碳,但是减少了很多碳的情况。因此,碳市场需要相应的补赏机制,而且不同阶段激励机制的设计也应该不同。

  四是中长期科技发展,科技项目前期需要大量投入,后期的投资回报程度是能否吸引投资的一大因素。因此,碳市场应该提供相应的产品,能够计算未来的定价和过程中的风险管理带来的投资回报,如期货等,才能激励投资。

  此外周小川指出,碳市场的基础框架也非常重要。“碳市场定价要好、交易机制要好、衍生功能要好,要考虑好有限的资金怎样加以利用。”周小川说道。

  易纲:未来将分步建立强制信息披露制度

  央行行长易纲为本次会议发表视频致辞,并就如何更好地动员资金支持低碳转型、如何管理好因气候变化引起的金融风险和加强国际协调与合作三方面,分享了他对金融支持碳中和的思考。

  易纲表示,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人民银行联合相关部门不断完善绿色金融顶层设计。梳理下来可以发现,具体到促进资金流入绿色行业和领域方面,主要有以下三个重点:

  首先是完善绿色金融标准体系。易纲透露,央行即将完成修订《绿色债券支持项目目录》,删除化石能源相关内容;

  其次是强化信息报告和披露。金融机构目前需要披露银行间市场绿色金融债、报告绿色信贷的资金使用情况和投向,易纲表示“未来我们还将分步建立强制的信息披露制度,覆盖各类金融机构和融资主体,统一披露标准”。

  三是构建激励机制。易纲指出,央行已将绿色债券和绿色贷款纳入央行贷款便利的合格抵押品范围,并将创设碳减排支持工具,激励金融机构为碳减排提供资金支持。人民银行还将通过商业银行评级、存款保险费率、宏观审慎评估等渠道加大对绿色金融和碳减排的支持力度。

  易纲表示,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等亚洲发展中国家仍处于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目前中国宣布的从碳达峰到碳中和的时间较欧美发达地区要短得多,碳中和曲线斜率更陡峭,因此要付出更加艰苦的努力、提前做好应对,也要督促金融机构尽早转型。

  易纲透露,央行将及时评估气候变化对金融稳定和货币政策的影响。央行正研究在对金融机构的压力测试中,系统性地考虑气候变化因素。此外,还将在外汇储备中继续增加对绿色债券的配置,控制投资高碳资产,在投资风险管理框架中纳入气候因素。

  欧阳卫民:强化与产业、财税等政策的协同配合

  国家开发银行行长欧阳卫民表示,正在推动实现的“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意味着从根本上转向低碳发展模式,必将对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空间格局产生深远影响。

  欧阳卫民指出,推动绿色低碳发展,资金需求巨大,仅靠政府资金远远不够,很多绿色项目具有较强的正外部性,往往面临资本金不足、缺少现金流等问题。未来,应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大力发展绿色金融。

  一是要推动政策制度更加完善协同。“目前,中国已经建立一系列绿色金融基础制度,包括相关标准、统计规范、信息披露和评估认定等,下一步要继续完善有关制度,强化与产业、财税、土地、环保等政策的协同配合。”欧阳卫民表示。

  二是要着力增加绿色金融供给。健全优化绿色金融激励约束机制,适应绿色项目长周期特点,创新金融工具,丰富金融产品,引导金融资源向绿色低碳项目倾斜。

  三要探索可持续的融资模式。深化政府、银行、企业、社会等各方合作,发挥货币金融对生产要素的粘合剂、财富创造的催化剂作用,把资源变资产,把资产变资本,把资本变财富和收益、利润,探索有效的融资模式,促进融资成本更低、融资效率更高、资金更可持续。

  张文才:加快推进绿色金融管理体系建设

  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副行长张文才表示,气候变化对农业活动影响巨大,同时农业也是重要的温室气体排放源,农业绿色发展意义重大。

  张文才表示,作为农业政策性金融机构,农发行持续加大对重点领域绿色信贷资源投入,积极拓宽绿色金融筹资渠道,深入推进国际合作。

  “在人民银行分类统计的六大绿色产业中,农发行支持的生态环境产业贷款余额超过3600亿元,基础设施绿色升级、节能环保产业贷款余额超过4400亿元。到2020年末,农发行绿色信贷项目余额8484亿元,约占全部贷款的14%。”张文才介绍。

  具体到下如何围绕“30·60目标”,创新绿色金融支持模式、拓宽绿色金融服务范围、完善绿色金融管理体系,张文才称,农发行将加快推进绿色金融管理体系建设,完善绿色信贷政策与标准,统筹推进全行绿色金融发展,形成全行助绿的动力机制。

  除此之外,农发行还将聚焦重点领域,加大绿色金融支持力度;大绿色金融产品研发力度,加快补充完善服务“三农”及小微企业的绿色信贷产品,积极探索排污权、用能权、碳排放权等绿色权益担保方式;加快推动农发行绿色债券品种创新;加强对投资项目环境与社会风险的管理,进一步精准识别和认定绿色信贷项目等。

  周月秋:用技术手段加大绿色金融创新力度

  工行首席经济学家、现代金融研究院院长周月秋表示,“低碳”已成为全球金融业共识,工行与各国金融机构一起做了很多探索,也参与到低碳发展的平台和倡议之中。

  目前,工行围绕落实碳中和、碳达峰目标,在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等金融工具的运用和推动绿投融资结构的低碳转型方面,做了不少工作。周月秋表示,工行希望在为全球客户提供绿色金融服务的过程中,能够为可持续发展做出更加积极的贡献。

  具体来说,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优化绿色金融的整体布局。完善绿色金融的体系,把碳中和目标融入到公司治理、政策制度、产品服务、风控流程、业绩考核等方面。“我们希望在做好我们自己的低碳转型的同时,能够为低碳经济的发展来提供更多的融资这样的支持和服务。”周月秋说道。

  二是加大绿色金融创新力度。周月秋表示,工行希望更多地用到新的方式、新的手段和新的渠道来推进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的创新,包括运用大数据、物联网、区块链等技术手段

  三就是更加积极的和绿色金融国际合作。在环保应对气候变化、资源节约高效利用、减少贫困等等一系列的议题下面,利用好工行建立起来的“一带一路”银行间常态化合作机制平台,和更多国际金融同业在绿色可持续金融领域分享及合作。

  姚江涛:应设立专委会,自上而下推动

  中航资本党委书记、董事长、总经理姚江涛表示:金融机构应积极助力碳中和目标,并要做到战略先导、研究先行、实践先锋、披露先试。

  在战略先导层面,姚江涛认为,金融机构要将30·60目标和ESG理念贯彻到公司战略,例如通过设立专委会,自上而下推动,提升战略定位。实践先锋则是指开展绿色金融业务需要综合运用多元金融工具,通过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绿色信托、绿色保险、绿色基金等多种方式合力创新,丰富供给。

  姚江涛表示,金融机构应当主动开展环境信息披露,在监管部门指导和规范下,通过主动参与试点单位方式,开展科学有效的碳信息披露,在机构自身做到低碳零碳基础上,影响交易伙伴和投资者,达成共识,形成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圈。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责任编辑:潘翘楚

文章关键词:

作者

杨希

杨希

新浪财经高级记者

热文排行

联系我们

  • 邮    箱: money@staff.sina.com.cn
  • 电    话:010-62676252
  • 地    址:北京市海淀区西北旺东路新浪总部大厦

新浪财经意见反馈留言板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Copyright © 1996-202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