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商银行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经济学人 > 国企产权改革路径选择 > 正文
 

刘东和:正本清源 找回以人为本的改革观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11月22日 17:49 新浪财经

  江苏小康与现代化研究中心副主任 刘东和教授

  一、两种“改革观”的分歧

  一度时期,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不怎么提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被科斯的新自由主义经济学取代了。科斯的产权理论大行其道,成为所谓的能左右我国改革决
策的“主流经济学派”,而主张坚持马克思产权理论的学者则被视为异端另类,被贬为所谓“非主流经济学派”。这反映到国企改革的推进中,就出现了许多令人费解的迷惘和困惑,引发了一波一波的争论。如同当年真理标准一样,事关国有资产,事关工人群众切身利益,国企改制中有那么尖锐的大是大非摆在国人面前,不争论是不可能的。但说来说去,争来争去,根子还在两种不同的改革观之争。

  一种是由一批食洋不化的“主流经济学派”竭力鼓吹的新自由主义全面西化、快速私有化的改革观。如果剥开其一层层纷芜繁杂的漂亮面纱,最后骨子里包藏的也就是所谓“国企零比重”方案。他们认为,中国改革二十多年进行到现阶段,最紧迫的不是搞好国有企业,而是要寻找、培植体制外的“健康力量”,放胆、放手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国企不但不得与“民”争利,而且还必须将国企统统卖掉,所卖得的钱用于改善基础设施和投资环境,吸收外资,扶持“民”资,使国有的一块在所有制结构中逐步消失,比重渐渐趋于零。因此,他们认为当前国企改制的政策走向应是:

  ——加快出卖国企的进度,通过出卖国有资产使财政收入迅速增加,从中拿出一块来作为改制成本,用于所有工人的自然退休。这样,长期扰得政府心烦的国企亏损和冗员问题也就随之消失了;

  ——通过放大体制外的经济力量,拓展出庞大的“民”营企业家阵营去收购国有企业。具体策略是:先收购中小国企,据此逐步营造出私人资本的生长环境,而当私人企业快速成长为大企业、大集团时,就有足够的能量去收购大型国有企业,就会使国企在中国经济中全部消失。

  有什么样的理论,就会产生和引导什么样的实践。这几年来,贱卖国企之所以风行各地,且势头之猛前所未有,追根溯源,都是这种错误的改革观在作崇。“主流派”们预先设置好一个一个的圈套,将改革一步一步地引导到背离了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邪路上去。

  那么,什么才是正确的改革观,这二十多年来有没有一种正确的改革观呢?有!这就是我们党的历次三中全会所确定的“以人为本”的改革观,从开始形成到逐步成熟,有一条非常清晰的历史轨迹。回顾漫漫改革路,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已经走过了二十七个年头。这当中诞生了七个里程碑式的党的文献:

  一是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吹响了改革开放的号角,提出了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总任务。

  二是1984年10月20日,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作出《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增强企业活力是“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在这个中心环节上主要解决好两个方面的关系,即:国家与企业的关系,扩大企业自主权;职工与企业的关系,保证劳动者在企业中的主人翁地位。《决定》着重指出:改革是改掉“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一系列相互联系的环节和方面”,“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三是1992年10月党的十四大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指出“我们要建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使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的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

  四是1993年11月14日,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作出《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提出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是建立“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指出“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现代企业制度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础”。

  五是2002年11月党的十六大提出两个“毫不动摇”:第一,必须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发展壮大国有经济,对于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增强我国的经济实力、国防实力和民族凝聚力具有关键性作用。集体经济对实现共同富裕具有重要作用。第二,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并依法加强监督和管理,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

  六是2003年10月21日,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作出《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提出了“以人为本”的发展观和改革观。指出“要进一步增强公有制经济的活力,大力发展由国有资本、集体资本和非公有资本等参股的混合所有制,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使股份制成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同时,建立“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产权制度,要做到“四个有利于”:有利于维护公有财产权,巩固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有利于保护私有财产权,促进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有利于各类资本的流动和重组,推动混合所有制经济发展;有利于增强企业和公众创业创新的动力,形成良好的信用基础和市场秩序。强调在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中,“要全心全意依靠职工群众、探索现代企业制度下职工民主管理的有效途经,维护职工合法权益。”

  七是2004年9月19日,党的16届4中全会作出《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提出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抵制各种否定马克思主义的错误观点”;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提高“五个能力”;保证“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让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有又和谐相处”。强调要“高度重视和维护人民群众最现实、最关心、最直接的利益,坚决纠正各种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

  显而易见,这种“以人为本”的改革观,自始至终都把人民群众(在城市就是职工群众)的切身利益放在第一位,把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小康社会作为党在现阶段的最大目标,且与党的最终目标并行不悖。但不幸的是,一到各地的具体执行中,由于时下“潜规则”盛行和新自由主义思潮的泛滥,它们里应外合,对这种正确“改革观”加以曲解,说的和想的、做的都不一样。十六大明明提的是两个“毫不动摇”,但在很多地方的具体执行中就出现了各自反向异化的怪现象:对第一个“毫不动摇”中的“巩固、发展、壮大”国有经济,异化成让国企早死早好、早卖早好;对第二个“毫不动摇”中的“鼓励、引导、监督”非公有制经济(在党的文献上从来不使用“民营经济”这样模糊的概念,而是使用“非公有制经济”、“个体、私营经济”的概念),异化成“放胆、放手发展民营经济”、“推进经济民营化”、“民营企业家也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云云。两者一合流就生成出一串“国退民进”的怪胎来。其实从字面上讲,与“国营”一词不科学一样,“民”营也是一个不科学的概念,这里的“民”只是一个幌子,似乎只有它能代表民众、民意,但其本质就是“私有”。因此,“民”营企业准确的叫法应是“私有企业”——生产资料属私人老板所有的企业。同理,“国退民进”也应当更正为“国退私进”。其实,“主流派”们若省却扭扭捏捏、遮遮掩掩的“民营”、“民营化”主张,直截了当地公开亮出私有、私有化的旗号,岂不更痛快由衷?

  [1]  [2]  [下一页]

  相关专题:

  国企产权改革路径选择

  “深化国企改革对策研究”研讨会相关文章:

   南京47名专家学者聚会研讨国企改革新对策

   何干强:简论政资分开

   重新审视国有企业改革的理论基础与制度设计

   安尔康:构筑和谐社会 促进国企改制

   沈立人:国有企业及其改革之三思

   奚兆永:也说“恒产”和“恒心”

   赵学清:劳动者参与国有企业治理

   国企改革要关注健康发展职工持股

   加强职工在企业治理中的地位与权力

  相关评论

   左大培精彩分析“被瓜分的草原兴发”

   李炳炎:国企改制一刀切扼杀了工人的首创精神

   刘东和:唐三藏有难 孙行者安在

   警惕官商勾结下的权贵资本


  点击此处查询全部国企改革新闻




评论】【谈股论金】【推荐】【 】【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热 点 专 题
东航客机在包头坠毁
胡锦涛出席APEC峰会
雀巢奶粉被诉造假
有影响力企业领袖评选
国足告别2006世界杯
广州车展美女图450张
经典两厢车狂热贴图
今冬采暖季节实用攻略
新北京规划为宜居城市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