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第十一届中国风险投资论坛6月5日B会场下午实录(8)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6月07日 23:34  新浪财经

  第二是团队的学习能力,以后才是某一方面的经验、经历。我们做的时候,第一次防火墙都错了,不好意思跟别人讲,如果团队有学习能力,就很快的学习。在真正做的时候要有一定的耐心,作为投资者来说看得比企业家更远一些,不一定在看到问题的时候就要解决问题,有时候让问题大一点,让企业家自己撞墙,只要不死就是一个学习的机会。所以允许他犯错误,交一些学费,有成长的空间,这是必需的。

  还有让他意识到有这样需要,还有就是带人进来要一步一步来。我们有这个企业特别明显,要换人,出现老员工和新员工不协调的时候,要一点点的换,虽然时间比较长,但是一个平稳、渐进的过渡。也出现公司最初的创始人发展不下去,需要换CEO的时候,这时候要非常慎重,真正换人的时候公司其他的员工也说早该换了。当所有人都认为该换的时候,我们会做动力比较大的事。包括投资者、公司员工和创始人一起协调才行,这个时候比较长,也许你早就看见了,但要半年的时间意识到这个问题才去做。我们都会遇到情况,但给企业家更大的耐心做这件事。

  John ALBRIGHT:我能不能补充一下?不单单在坏的时候碰到问题,好的时候也会碰到问题。让第三方托管,不是说公司就不是你的了,要引入创业的团队,可以换掉CEO,但方法必须是渐进式的。比如有一个很好的团队,企业家也非常感激你。

  陈镇洪:一个星期前,我做了十几个小时的市场调查,包括CEO、COO都换掉了,我认为创始人是最重要的。我自己比较,03年-07年,在中国做VC不可能不赚钱,92-97年在台湾投资没有人亏钱,中国现在也面临同样的问题,新加坡、香港,A股也好,如果老板不跑掉的,在这个环境底下公司不会倒掉。

  刘坤灵:我简单从另外一个方向介入,我们从美国、台湾、大陆都有经验,我非常尊重美国的合伙人,你知道美国人在过程里面,实际上有一连串的公司拓展公司,美国比较老字号的有人可以到集团换人。回到国内这个问题变得不一样,我常常说一个团队要七个人,可是我的朋友告诉我一个事情,今天不寻求答案,供各位思考。美国的创业公司都是两、三个合伙人,中国的企业都是一个领导,没有第二个人。这是需要改变的地方,因为没有更多的人进来也是一个问题,像刚才邓锋讲的中国人宁为鸡首不为牛后。人才的合作怎么做?这是需要的,大家将来共同讨论这个话题,这个话题也很大。

  张希:下一个题目,现在金融危机的时候,是中国走向世界的时候,走向全球化的好机会。我就这个问题听听各位在座的想法和意见,在这里代表的本土基金和全球基金,相对来说你们的竞争优势和挑战在哪里?谢谢!

  邓锋:还是说真心话更重要,我自己真的觉得三年半下来,其实不管是本土的还是国外的,一定要有在本土做决定的能力,这是一定要决定你有一个团队在中国,而且决定在中国做。我曾经有过很多的机会,我们是外资,但是本土和海归一起做,我们和国际的风险投资公司作为中国的基金吧,我们不是自负非要自己干,但想了很多情况,但最终的决定为了公司长远的利益,还是自己走最好,独立的品牌最好。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决定,美国的一流平台,这些人都很好,人非常Nice。在中国做高盛,摩根史丹利竞争是很难的,中国企业是本土的,人的文化有很大的因素,因为风险投资的品牌不仅仅风险投资的品牌,还有个人的品牌,就是谁投的公司,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文化上的交流,而且人与人之间的信任,这需要本土的团队做本土的决定。这个决定不能到美国去做,我非常充分的理解,有一些外国友人,或者外资金,我深深理解这一点的重要性,这一块很重要。

  VC有一个本土的,需要国际化,所以国际化是要有很好的伙伴,这种伙伴是美国的风投也好,或者其他地方的风投也好,可以看到技术发展的规律。像DFJ可以看到新能源发展的,如果看不到战略伙伴也看不到。既可以取长补短,也可以做本土的决定,我觉得很难。本土化一定很重要,因为人民币基金越来越多,而且中国的投资、中国的融资越来越多,当退出和融资都可以解决,不需要两头在外的话,需要团队决定的本土化。

  如果说投资企业的国际化,我觉得不要着急,特别高科技企业的国际化,不是说买一个便宜的资产或IP就可以,关键是团队,如果不能整合对方的整合就不能解决这个问题。在中国做很困难,更不用说跨国界的更困难,只有高科技才出现跨国界的收购,消费类服务和产品不太需要,如果做不好没有人,高科技资产在人,不在于IP。

  刘坤灵:很在这里,这里是深圳,这个地方叫中国,中国是龙的故乡。有朋友说李登辉的国师在中国大陆龙脉、气有三百年之久,我相信就在中国,可能是第四个盛世,汉人、唐人街,清朝的早期,现在是第四个盛世。最成功的在美国,美国清楚、美国的团队,美金投进去在美国纽约上市,基本上是美国本土的公司、本土资金、本土上市。第二个成功的地方在台湾,台湾的钱、台湾的公司在台湾上市,所以相信人民币的资金,人民币公司在中国上市。有一个家族富过六代,中国改革开放到现在不到一代,我们有很多需要学习。虽然在我之前都是PHD,直接来到中国大陆却不是什么都有机会,百花齐放,所以我讲了一句话,各行各业都会来。难的是人人有希望,个个没把握,这是我们今天探讨的重点。

  曹大容:我赞成刚才两位嘉宾的观点,光速是代表全球的公司,其实很简单的东西,投资人选择创始人,创始人选择投资人,两方向是互相选择。当然,一个国际品牌,资源在海外是很多的,过去我们投了一个案子,是中国沃尔沃最高的EP出来开的公司,他想创造中国最大的二手车零售公司,二手车现在不是很规范,可以做得非常大。所以我们带入美国的一家二手车公司,是美国最大的二手车公司创始人,我们可以提供这样的资源。

  还有中国石油阀门制造商,他们选择两个投资人,一个是本土的,另外是国际的,资源不管是什么样的投资人都需要考虑的。另外就是文化,美国也是这样,美国是本地或外地,硅谷有一个说法,我们不投不在硅谷的公司,我不想投东部的,VC行业是本地的生意,一定要有人在上海、北京,在中国操作,决策要比较简单,包括文化上是不是和公司的想法、策略的沟通时间比较长,选好投资人也很重要。

  陈镇洪:我补充一句,过去20个月把队伍建起来,因为我自己在香港出生,所以不知道是海归还是国内,我把队伍建起来的时候也问自己,从邓锋的角度也是走百分之百的队伍,我的合伙人都是一起投资的人,这是19个月前把队伍组起来,以前有一个规则,6个月之内不能把队伍拉出来。不管是中国队伍还是本土队伍,或者国际团队都是人的问题,我自己重视人的问题。很多团队建起来人员又散掉,我感觉都是性格的问题,像结婚、离婚走过的路都一样,性格问题很重要。

  我去年加入了两个合伙人,一个是我的同事,另外一个是医生,医生很难找,我来到中国见了十几个医生,医疗的也好,生物工程的也可以,我找了很多,有的要求50万、100万美金,有的读完医科没有做过医生这个行业,我想找一个真实明白这个市场,希望他能给我专业的意见,我找了一个香港人,在澳大利亚学医的。

  简单来说,我自己看得比较清楚一些,无论是国际队伍、香港队伍还是本地队伍,我觉得都是人的性格问题。我希望每个合伙人之间都要说话,从性格来说,从团队的建设来说是最重要的。

  肖冰:我谈谈我们的观点,达成创投是特别本土的团队,我们看这个问题,一致认为我们和外资创投的差距很大,这是我们一直以来的观点。差距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资金规模,一个是经验,因为投资经验需要时间积累,时间积累很难被压缩,资金规模倒不是大问题,国内不差钱,人民币基金可以做得很大。但是前瞻性的分析和判断做得很差。

  我们可以看创投的分布,产生明星行业里面,本土创投是空白的,差距巨大。所以眼光和经验,投资方向的把握非常大。距离也在逐步缩短,国内创投做得很好如果IPO恢复,还有创业板的上市,国内创投的团队可以成长起来,追赶的速度会赶快。

  未来来看,这两个是融合的过程,本土创投逐步的国际化,国外的基金到国内来本地化,这是融合的过程。以后的倾向肯定也是土洋结合。我们招人不招本土的,都要招海归的,我碰到外资基金,招人都招本土的,所以现在本土的团队太多。

  赵劲松:正好和我们相反。

  肖冰:我们开玩笑说,可以进行团队的互换,这样比较好一些。从募集来看也是这样,达成募美元基金,而有一些外资创投募人民币基金。他们想找本土的GP找他们的钱,可以算是天使投资。所以长远来看是一个融合的过程,两类团队会融合,资金也会融合,未来人民币也会自由兑换,关键要看人。团队核心的这批人是不是有胸怀,不是本土的永远都是本土的,觉得日子挺好就不学习、不进步了;海外的就投纳斯达克上市的,也不管国内这一套了,不能故步自封,要拼命学习,在团队里面不断融合是大方向。

  张希:肖总,您做外资基金,您觉得人民币基金和外资基金有不同的需要吗?

  肖冰:现在是利益冲突的问题。

  张希:除此之外呢?

  肖冰:项目没有任何差别,他们也很看好。

  张希:这是海外的人民币基金吗?

  肖冰:他们跟着我们一起投,有的是海外架构。

  赵劲松:我们所认为中国企业的国际化,主要集中在怎么吸引过国际的资源,吸引国际化的人才和国际化的管理。国际化是拉进来、打出去,现在集中在拉进来的阶段,慢慢的消化。金融危机阶段,使很多企业吸引国际化人才很好的机会,我们有很多企业有非常好的经历。

  另外关于基金的国际化,作为有国际背景的基金,在国内投资,帮助企业增值起到很大的作用,基本上每一个被投的企业都看中了国际化的背景,因为中国的企业、中国的竞争非常激烈,中国的企业一定要有特殊的核心竞争力,其中有国际化的能力是战胜其他纯本土企业,会是它的优势,或者国际化的管理和国际化的管理团队和视野,这是非常重要的。

  我们对自己的定位,希望顶天立地,所谓天是国际的资源、视野,扎根中国的本土,帮助中国企业成长,我们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我们的团队除了朱敏是海归之外,其实都是本土的,对我们来说是学习的过程,像肖总说的,国际团队海外和本土都有融合的过程,只要大家把心态摆平。朱敏都是住经济仓,都是住汉庭。我们觉得必须生活在中国,像中国的企业一样,和大家共同的生活方式才有共同的语言,才可以理解。我们出差不住酒店,我们住在公司管理层的宿舍或员工宿舍,这样更接近企业,用这种方式速成,更快的本土化。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下一页

    新浪声明: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