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金融市场风波与治理论坛实录(6)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5月12日 19:33  新浪财经

  这种方法跟以往的研究有一个特点就是,这样一种方法实际上是恢复了国际金融学里面存量的分析方法,因为我们知道存量和流量的观点里面,一直存在着此消彼涨的关系。我们研究一个部门基础上的国家资产负债表,根据已有的文件归为这样的情况,这样的表格设计是否合理,还存在争议,这也是我们自己在已有文献基础上的看法。按照宏观经济学的分析方法,把一个国家分为金融部门,再详细的划分,为公共部门、私人部门。这里面还要列出一个涉外部门或者说非居民这一部分。在每个部门下面我们都按照资产负债表帐户的设置分为资产跟负债。资产我们又划分为金融资产跟储备资产。因为我们想去考察短期的资本结构的错配问题,所以我们进一步进行了划分。我们想在后续的研究上面,利用一些统计的自来来估计中国的资产负债表跟部门之间的资产负债表,包括一些新兴市场经济体,对于研究金融稳定性是不是有足够好的价值。

  下面一部分内容主要是跟大家介绍一下,关于国家资产负债表方面有些学者认为,国家资产负债表跟部门的资产负债表,可能跟企业的资产负债表一样。这里面就涉及到企业和国家之间细则的细分,有人认为国家不一定是代理人的角色,更多是一种暴力的统治工具。在国家资产负债表这样的基本功能上,国外一位学者佩里斯提出两个基本的功能,一个是国家的资本结构决定一个国家的经济收益的分配方式。这里面我就不详细展开了,大家可以找他的原文来看。另外,资本结构决定对一个国家宏观经济的影响。

  对国家资本结构的研究,这方面学界也没有太多的关注。我们这里面提供了一个思路,如果我们倾向于把国家和企业视为一种同等性质的事物来讲的话,最优的国家资本结构或者部门资本结构是以金融稳定为基本目的的。也就是说,一个国家的金融体系非常稳定,那么这个国家的资本结构就是最优的。但这里面存在一个问题,一个国家的金融稳定究竟怎么去测量和界定,在理论上存在着一定的困难。

  最后一种情况是关于国家资本结构与资产负债表错配,有三种形式:一种是货币错配,一种是期限错配,还有一种是资产负债表资本结构的错配。这在新兴市场国家是非常盛行的。至于三种错配的情况我就不一一展开了。

  在关于国家或者部门资产负债表跟资本资产负债表错配与金融稳定之间的关系上面,已有的研究可以分为三类,主要跟大家介绍一下,国内有一个学者是人民大学的,他指出了国家过度负债对金融危机的影响。因为政府部门的过度负债或者公共部门的过度负债,当债务水平存量达到一定水平的时候,当公众认识到政府的这种不可维持的过度负债的时候,可能会引发投机的冲击,进而导致金融危机的爆发情况。

  另外一种是币值的错配问题。因为新兴市场国家可能在期限结构出现错配,由于新兴国家国际的清偿能力是有限的,可能会导致面临流动性的风险。从而新兴市场国家的金融危机和货币危机情况。

  最后一种情况国家总体来讲过度的负债,可能会加大对金融危机跟货币危机的影响。风险在一个国家不同部门之间的分担,也有可能会影响这个危机。目前文献里面我们发现的一个没有解决的问题,这种风险在各个宏观金融部门之间究竟应该如何分担,如何进行平缓,这种风险累计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到底怎么传递。在这个过程当中,风险是怎么被放大的,或者是怎么样被抵消的。在这里面,我们认为值得大部分的学者或者说很多的后续的研究者进一步去研究。

  最后,我们提供一个简单的研究结论跟展望。这种方法建立在部门资产负债表之上的国家资产负债表,为我们全面评价一个国家的金融稳定性提供一种分析方法。另外,对于我们研究建立货币预警系统来说,也提供了比较好的方法。很遗憾的是,这方面的研究,目前来讲除了IMF以及欧洲中央银行以外,目前在这方面的研究不是很热。并且已有的研究方法主要还是处于初步的阶段,最主要的工作是提供分析性的研究框架,还没有深入到各个部门之间,资产负债表内在的机理上去。也就是说,不同部门之间的宏观风险怎么进行分担,怎么样进行传递,还没有太多的文献涉及到这个问题,没有解释清楚。

  因为资产负债表的方法是存量的方法,宏观经济的行为可能会受到存量行为的影响。这种存量是怎么调整的,也没有得到更多的关注。

  最后,关于是否存在国家最优的资本,里面会涉及到国家的性质以及界定问题,究竟跟企业有什么区别,如果去借用公司传统的金融理论来研究的话,可能会涉及到这些方面的问题。总体来讲,这是我们前期的工作,我们现在正在想方法收集数据,编辑国家的资产负债表。相关的研究正在进行当中。

  非常感谢!

  许振明:下面有请复旦大学张宗新老师。

  张宗新:各位专家、各位学者中午好。今天我给大家介绍和探讨的话题是“后次贷危机时期中国金融衍生市场监管模式选择”。大家知道这次华尔街的金融危机是金融衍生市场导致的。中国从05年开始,已经陆续推出利率和汇率的衍生产品。在后次贷危机中国金融市场的监管模式如何进行选择,对这些问题我做了一些思考,跟大家做一个交流。

  我分为四部分:第一,次贷危机与衍生市场失控的关系;第二,金融衍生产品监管的争议;第三,后次贷危机时期的全球金融监管制度重构。特别是2009年4月2号伦敦的金融高峰会议以后,全球金融市场特别是金融衍生产品发生了一些变化,所有的金融机构以及衍生市场的运行都有比较大的调整框架。

  我们看第一点,这次次贷危机是衍生产品危机。准确一点来说是场外衍生产品危机。最近十年,全球衍生市场得到快速的发展,这一点大家是有目共睹的。我引用了国际清算银行的数据,衍生市场的发展特别是场外衍生市场的发展,从98年到2008年可以看到,从68万亿美元的名义本金余额,到08年已经增长到680万亿,市值达到20.3万亿,增长的速度是非常之快的。

  金融衍生市场的发展对监管的挑战主要有三个方面:第一,金融机构和衍生产品不透明。因为衍生市场特别是场外衍生市场,比如说远期和CDS都是缺乏一个固定交易场所以及严格的规章制度,同时金融市场交易的方向、交易的数量都不太清楚。所以,整个监管处于一个缺位状态。第二,过度投机和监管滞后,监管部门一度释放监管权。第三,金融机构激励约束机制失效,系统风险生成。

  接下来我们看争议方面,尽管金融衍生市场近几年快速发展,学术界也存在很大的争议,就是是否需要监管。一方面认为是需要监管的,比如说John  Eatwell认为要成立世界金融监管局。为了规避风险,因为监管机构对资本充足率的下降,给金融市场的承受能力大大降低。但是,在强调金融监管的时候,在学术界还有一些反对监管的声音,比如说Merton,他认为金融监管是破坏了金融创新,降低了市场效率,不需要监管。另外就是格林斯潘,非常著名的论断认为自律行为可以防止金融系统风险产生。

  传统的金融监管体系造成了非常大的缺陷就是金融监管的分割,监管金融不匹配,无缝隙的资本市场与有缝隙的监管体系不匹配等等。

  对于金融监管的框架,现在的发展趋势一个就是G20伦敦高峰会议,另外是美国财政部提出的金融监管改革蓝图。金融峰会主要是强调金融监管的规则和框架。

  美国金融监管体系改造主要是08年的《金融监管改革蓝图》,还有09年3月27号提出的“系统风险监管机构”。监管的框架从这上面可以看到,美国的监管蓝图是把货币监管局和存款保险公司、储蓄机构、国家信用监管局合并成一个金融监管机构。把其他的监管合并成为三个监管机构,这是美国改革的趋向,主要是适用经济缓和化的需要。

> 相关专题:


    新浪声明: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