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应对全球经济重构区域经济利益协调与合作实录(5)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5月11日 20:05  新浪财经

  殷醒民:下面请下一个发言人,是冯长春先生,主题是“中国区域发展战略与政策”,冯先生有请。

  冯长春:大家好!我有一些内容刚才吴教授也讲到了。我这个题目是“中国区域发展战略与政策”,主要是从历史和发展趋势来谈一点自己的看法。主要讲三个方面,一个是中国区域发展战略或者政策的回顾;第二个是区域发展空间的模式;第三方面讲一些规划的新趋势,实际上刚才吴教授讲了,我这个就可以简单的提一下。

  第一个中国的区域发展战略,实际上是从均衡发展到非均衡发展,又回到均衡发展这样一个循环的过程。现在提出均衡,我想可能不同意这种布局,这种发展的模式。我想到现阶段应该是协调发展的过程。简单回顾一下这个过程,改革开放前30年,到现在这30年正好是两个大的阶段。第一个阶段我们把它成为均衡发展的战略,毛泽东当时提的《论十大关系》,因为沿海的经济发展条件比较好,内地比较落后,当时提出以平衡发展为主。中国的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时候,当时主要建设的一些项目,主要布置在内陆地区,主要是中西部地区,沿海布置的很少,使得发展能够平衡,实际上是一些工业的项目。当时1958年的时候,中央设立了七大经济协调区,目的就是建立不同水平、各地特色、工业体系相对完整,均衡发展的区域。

  到了20世纪60年代以后,文革以后,更是侧重于这种布局,从国方的这种角度考虑,把工厂、企业都建里在三线地区了,实际上就是西部地区。30年的发展,我们可以从一些数据看出来。“一五”期间整个重点建设项目,有将近700个,实际上有500个是放在中西部地区的。特别是有156个重大项目,其中内地有将近118、120个,沿海只有32个。到了第三个五年计划的时候,投资的重点主要是在三线了,内地的固定资产这些投资高达占70%,四五的时候也占了60%。东部地区的工业基础比较好,但是它建设的项目很少,实际上它的贡献还是很大的,从工业产值来看,到1983年的时候,达到了全国的60%,实际上西部投入了那么多,贡献率只有40%。所以,这个数据可以看出来,每一个五年计划开始,东部和西部投资是偏重于中西部地区。

  这张图是重点项目。当时“一五”的时候,156个重点项目,有106个项目基本上分布在中西部地区,沿海地区很少。这个战略的经验教训总结一下,由于东部地区工业基础比较好,劳动力素质也比较高,交通条件也比较优越,但是由于把投资重点放到了西部地区了,所以造成了中西部地区固定资产投资从1952年到1983年,由28%上升到57%,东部地区它的基础设施投入很少,大项目上升了,但是它的贡献率比较高,所以以牺牲经济效率和效益为代价,造成了整个发展速度变缓。

  第二个时期是非均衡发展时期。这个时候,介绍“六五”之前的一些教训,发展政策上主要是倾向于西部,造成了效率很低,发展速度也很慢,东部基础设施的建设又很多,在80年代搞规划的时候,在安徽芜湖市,基础设施的投资还没有北京投资的多,造成欠账很多,也影响了东部的发展。根据总结经验考虑到,一个对沿海有优惠政策,吸引外资。对中西部落后的地区,这个时候不给政策了,有自力更生的政策,自己去发展,发挥了东部了经济效应,使得它加快发展,带动全国发展。按照邓小平的话“让一小部分人先富起来”,当然在改革开放以后,刚才吴教授提出来规划也重视了,当时我们把规划迎来了第二个春天。第一个五年计划是第一个春天,重视布局。

  这张图代表建立经济特区和沿海的开放城市,促进东部的发展。编制全国的国土规划,集中在基础比较好、城市比较密集的地区来发展,促进整体的发展。这样的话,改革开放到了90年代末期,东部地区发展的很快。应该说,中国的经济实力提高的也很快,但是有一个主要的问题。这个问题还有很多,主要是东西部差距拉大了,我们看这一张表,从1978年到2006年,带来很多问题,社会的问题、收入的差距问题,另外还有环境的问题,环境的污染比较严重。

  由于不平衡的发展,到了90年代末期以后,政策又开始转变了。又同非均衡转向均衡发展,平衡发展中央的政策就是东部发展的很快,西部很落后。90年代提出了西部大开发,东北原来是老工业基地,对国家的贡献也很大,这些老工业由于技术设备的落后,基本上处于停产状态。为了把东北地区发展起来,又提出了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结果,西部有大开发,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结果中部地区没人管了,中部地区凹陷了,中央又提出中部崛起。又回到均衡发展,实际上没有从根本上来解决,空间的优化配制,所以通过总结这个,我后面提出我一个观点,怎么样去发展战略的问题。

  大家从空间布局上也总结一下。我们也研究提出了很多理论,有这么几个模式,一个就是最早提出了“点轴理论”或者叫“梯子性发展战略”,简单的图是沿海的发展轴、长江的发展轴以梯子型来代替发展。在这个基础上,后来也有人提出来,叫“π型”发展,当时主要指的陇海线,陕西这个区域来发展。

  从均衡发展到非均衡,我们现在遇到的矛盾越来越多,不光是收入差距的问题,比如说环境污染的问题,资源利用开发的问题等等这些,提出协调发展的模式,用这些网络,发展的轴线把各个地方能够串联起来,在这个地方重点发展一些城市,研究城市发展的轴线或者地区发展的轴线,可以形成城市带这样一个结构模式。把它概括一句话叫做“点群轴带”的发展模式。原来π字型,没有通过中部地区,想把中部地区发展起来,通过这两个轴线把东西串联起来,这样就从协作关系,通过这种模式就可以结合起来。中间再加一条轴线,以京广铁路和京九铁路有很大的潜力,这样就形成了空间的网络结构,具体把它划分成有一级轴、二级轴、三级轴这样一个轴线,在轴线交汇的地方就形成城市群。

  在这个基础上,要突破行政的界限,搞好区域协调发展规划。现在从各地来讲也比较重视了,重视规划,特别是各级政府的重视规划,规划也要协调。规划的变革要适应区域发展模式的变革协调,现在我们的规划是分割的,提出一个观念,怎么样把各种规划能够协调或者叫合并,我们现在也有人提出来,把三规合一,我们有计划做。发展改革委员会做的发展规划是一个,有土地部门做土地利用规划,建设部门做城市发展规划,城市总体规划把这个应该合并,之间不协调,从规划入手再到发展协调机制的建立。由于时间关系我就不多讲了,原来的产业结构从功能结构去调整,不能让功能趋同,使得有差异性,在区域上也注重了这个。长三角也有一些改变,珠三角从管制的角度、城市治理的角度、区域治理的角度提出来了一些观点。时间关系我就不多讲了,就讲到这协定大家。

  殷醒民:现在有提问回答的时间,我们所有的翻译人接受大家的提问,问题是针对区域的发展大家可以提问,中国的情况跟其他国家是不一样的,尤其是区域政府他们在决策上面影响很大,很多区域政府都是有一些地方保护的倾向,他们从自己的利益,实际上他们很大程度上推动了我们的发展。好的,现在是我们提问的时间,请所有的发言人提问,谢谢。

  1:这是一个泛泛的问题,刚才所有的发言人当中都提到了这个问题,我想确认一下,就是关于土地的估值是不是城乡之间土地可以自由互相转换,它们是按照社会价格转换,我想确认一下目前的这个做法,或者是怎么样把城乡的结合当中,土地转换的定价市场化等等这个情况,想了解一下这方面的情况。

  2:美国有很多像旧金山,中国的人口比美国要多四、五倍,中国是不是想发展更大的国际化城市,刚才隔壁的教授也提到了这个问题,中国大城市的数量相对比较少,我想问一下中国是不是有这个计划来发展更多的大城市?

> 相关专题:


    新浪声明: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