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应对全球经济重构区域经济利益协调与合作实录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5月11日 20:05  新浪财经

  2009年5月11日-12日,由上海复旦大学主办的“上海论坛2009”隆重召开。以下为分论坛应对全球经济重构的区域经济利益协调与合作实录。

  殷醒民:同时我们也希望将会有这些重要话题的辩论和讨论。我在这想说几句,关于这个分论坛的主题,如果所有的发言人,你们发言的时候请到前面来讲话,向所有的听众的来介绍一下身份,这样我们就知道您来自哪里,您研究的机构是哪里,您研究的课题是什么。

  首先我介绍一下了第一个发言人,我们第一个发言人他是来自中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发展规划司司长李守信先生,我们这个是负责中国规划的主要部门,同时这个部门也是负责规划国民经济的发展,所以,李先生发展规划司的司长,属于国家发改委的司长,请李先生发言。

  李守信:大家下午好!我今天讲的题目是“中国城市化路径选择问题”。实际上我讲的中国城市化路径,主要涉及到两个关健词,一个是叫路径,主要指中国城市化的方式,也就是通过什么样的方法和方式来扩展中国的城市化。第二个关健词是选择,主要想通过比较过去和现在正在走的城市化的路径,选择最能体现中国特色和具体实际的方式,以促进中国城市化的健康发展。

  我主要想谈三方面的问题,一个是关于中国城市化的目标,第二个是正在采用的路径分析,第三个想补充说明两个观点,第一个问题关于中国城市化的目标。城市化,现在大家都是同意的,这方面的认识是共识的,是社会文明进步的大趋势,是任何国家向前发展都要经历的阶段。同时,城市化也是现代化水平的标志,也就是说,社会向前进步外在的表现形态。那么,最重要城市化的性质,我们现在在工作中把它定义为本质是“化人”,也就是说通过城市化使数以万计或者到数以亿计的农村人口转为城市人口,他们的就业由农业转为非农业。所以,我们说可以概括地讲,城市化扩展的过程直接体现为农业人口不断减少的过程。

  中国的城市化,现在是涉及到数亿人口从空间上的转移,从农村转移到城市,这种生产方式的转移,无论规模还是速度来讲,在全世界来讲都是空前的。由于中国有特殊的国情,同时土地有限,即使中国的城市化达到较高的程度,生活在农村的人口绝对值也是相当巨大的。

  大家看到,我们现在在2008年中国的城市化水平是45.68,在这个时候,我们农村还有7.2亿农村人口。将来,根据有关专家的推算,中国将来的人口峰值是达到15亿,达到高峰以后人口就开始逐步递减了,就在人口高峰15亿的时候,即使中国的人口到2020年,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实现的时候,我们按照65%的城市化来算,那个时候农村还有5.25亿人口,就是2500百万人口,但是这种大趋势是清楚的,现代化体现在城市化,使全体农村都能够过上现代化的生活方式。虽然将来中国还会有农业人口,并且还会有村庄的方式来生活,但那个时候通过发展和建设,农村的水、电、陆、气,包括城市的文化,不断的向农村的输入,那么那个时候的村庄已经不是简单的现在的农村的概念。生活在农村的人口他们仅仅从事农业,但是他们的生活方式应该也是现代化的,所以他们也是现代化的生活。

  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中国不断扩展的城市化过程应该是城乡差距不断缩小的过程。那么,中国城市化的最终目标就是要消除现存城乡的二元社会结构。这是我简要的介绍一下中国城市化的目标。

  下面我谈第二个问题,关于过去采用和现在正在采用路径的分析。改革开放以来,一直到我们2008年底,中国的城市化发展的速度还是比较快的,我刚才已经提到已经达到了45.68%,这个城镇化率是低于发达国家水平的,低于50%,但是是高于发展中国家41%的平均水平。中国有大中小城市是656个,其中不包括我们现在有的建制镇,就是1.9万个建制镇。一些人口经济密集区也拥有了带动区域和全国发展的大城市群,全国形成了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共同发展的格局。就是说,从城市化的步伐来讲,中国发展城市化的成绩还是很大的。

  当我们把视角从城市移到农村的时候,我们就会发现这一块空间区域和城市是完全不同的一种景象。现在拥有7.2亿人口的农村,由于经济体制不完善,市场经营组织化程度比较低,又由于农业发展方式粗放,现代化的程度低。我们用中国人的话“靠天吃饭的局面”还没有根本改变,导致农村改变落后面貌的进程非常缓慢。城乡在道路、供电、饮水、燃气等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特别是教育、文化、卫生和社会事业的发展,以及政府提供的其他公共服务方面,存在着差距。更应该注意的是中国城市化达到45.68%,但是城乡的居民差距却在不断的扩大。

  比如说在2020年的时候,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是3.1:1,现在又扩大到3.33:1。主要是什么问题呢?我们经过分析是中国城市化的路径出现了偏差。

  现在我们就分析一下过去的路径。建国以来到现在,就是1949年到现在,我们采用的路径基本上农村支援城市的路径做附带的。应当说长期以来受到制约,城市建设要靠农村来支撑,同时又受这种二元社会结构的制度上的制约,生产的要素单向由农村向城市发展,因此,我们概括地说,中国过去城市化要想扩展,基本上采用农村支援城市的方式走过来的。

  农村为城市的发展提供了基本的动力源。这种动力源主要是三个方面,一个是农村按照“剪刀差”的方式,积累了大量的城市发展资金。第二是农村以相当低廉的价格,为城市提供了大量的扶持劳动力,就是现在我们讲的农民工,现在有1.3亿的农民工从农村出来在城市的一部分。这一个基本的结论,如果说中国城市化的目标是要解决城乡二元社会结构,或者说是解决城乡缩小城乡差距,但是我们过去走过来的路径来看,这种目标没有得到较好的实现。

  我们看看现在的路径,概括起来讲城乡并行建设路径。中国是在2000年提出来要建设实施城镇化的战略,到2005年又提出来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应该说从2005年开始,中国所谓的现代化建设布局当中,或者说战略格局当中,推进城市化和建设新农村成为两个重要组成部分。因为在实际操作的过程当中,我们认为两者之间统筹不够,甚至存在出现两者割裂开来,并且并行推进这种现象。其中一个重要一点,在地方和城市的发展过程当中,我们没有很好的考虑到城乡人口的流动。

  现在我们所谓建设新农村,重点是按照农村7.2亿人口的数字为基础建设农村的。但是我们的城市在扩展,农村的人口不停的向城里来流动,这样的结果,我们一方面按照农民7.2亿人口来建设农村,但是搭建起来的公共设施等等,农村人口流到城里去了,造成很多公共的设施成了空前的状态。

  我们在改革开放以来,就是1978年以来,我们中国已经有2.5亿人口从农村转移到城市。随着这些人口转移到城市,他们的子女相应的也随迁到城市。出现情况是什么呢?就仅仅农村的学校,包括教学点就有49万所现在已经出现控制了,没有任何学生读书了,或者一个学校的学生是原来的1/10,出现大量的教学设施的空置。

  总结起来,我们讲随着城市化的逐步提高,农村人口还会继续向城市来转移,会相应发生许多可预见或者不可预见的变化。所以我们讲城市化新农村建设,这两项任务应该有一个有机结合和统筹兼顾的问题,两者必须是一个相互促进和相互带动,紧密联系的过程。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 相关专题:


    新浪声明: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