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大庆新时期故事(8)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4月27日 17:38  新浪财经

  【雪梅小挎包】

  龙庆收费管理所的营销员王雪梅在上门收费服务时,身上总背着一个沉甸甸的小挎包。小挎包里都藏了些什么秘密呢?

  2005年8月的一天,王雪梅到乐园49号楼2单元一位用户家收费,一进门,就看到了这家老大娘的手上鲜血直流。原来是老人正在擦洗排烟罩,一个不小心,被排烟罩上的螺丝刮伤了手。王雪梅二话不说,迅速从小挎包中取出了“创可贴”,帮大娘处理好了伤口,然后又拿出纱布把大娘的手轻轻包上。随后,王雪梅双手麻利地帮助大娘把排烟罩擦洗干净,把厨房清扫一遍。看到王雪梅累得满头是汗,老大娘十分过意不去,不知道怎么感谢才好。王雪梅微笑着说:“大娘,您就不要客气了!您的手不是伤着了么,不能沾水。平时您对我们支持那么多,我现在顺便帮您干点儿活也是应该的。” 老大娘拉着王雪梅的手一个劲儿地摇,感动得说不出话来。

  原来小挎包就是王雪梅的“百宝箱”。里面装着小扳手、小螺丝刀、联络卡等一些小物品,每每会在一些关键时候派上大用场。一个小小的挎包,装下了许多为用户提供方便的“宝贝”,藏满了一切为了用户着想的情谊。而用户们最看重的,就是这份真实的心意。

  服务是一门学问,也是做人的一种境界。供水公司的“形象大使”王雪梅在服务实践中投入真情,达到了处处留心的境界。

  【把井打到美国去】

  美国钻井市场是国际公认的高端市场。2005年11月,钻探工程公司(原钻探集团)GW85、GW86队打入美国钻井市场。他们要用实力和信誉,在美国高端市场开辟属于大庆钻探人的天空。

  初到美国,GW85队原定11月中旬到达休斯顿的钻井设备,却在海运途中遇到麻烦,比预计时间晚到近40天。但全队人员不等不靠,他们积极与甲方就合同细节进一步商谈,加快掌握合同和美国石油行业惯例。同时,又前往600多公里外的新奥尔良市,在因受飓风袭击、100公里范围内一片废墟的施工现场实地勘查,确定了进井场路线、井场的建设和后勤保障措施,为尽早开钻又争取了主动。

  钻井设备到港后,全队兵分两路,一路在港口清关装车,仔细对照清单一件件清点货物,按照设备安装的顺序装车发运;另一路到施工现场安扎营地,卸货安装,不分昼夜一边卸车一边安装。钻井物资供应商、运输服务商圣诞节、元旦两节休假5天,全体队员每天工作14小时以上,以最严格的要求、最高质量的标准,仅用28天就完成了73车货物、700多公里的长途运输和装卸任务,一次通过了甲方的检查验收胜利开钻,创出了该公司海外钻井项目钻前准备最快纪录。接着,GW85队一鼓作气完成3300米井深的第一口井仅用27天,第二口井17天,神话般的钻井速度和过硬的质量节余了甲方大量成本,赢得了甲方的信任。如今,GW85、GW86队越打越顺,越打越好,已牢牢站稳美国市场。

  【小小“燃机”大市场】

  提起“大庆燃机”,人们都竖起大拇指。因为在电力集团燃机电厂500多名员工中,有1/4的员工为国内外燃机行业提供保运服务。1995年开始,这个厂就凭着过硬的技术优势,大胆地“走出去”,先后闯进国内外20多个电厂,创经济效益6000多万元,叫响了“大庆燃机”品牌。

  2003年,燃机电厂与苏丹吉利电站签订了商业运行合同。2004年5月,吉利电站1号燃机刚刚投产。当时,环境温度达到54摄氏度,地表温度超过70摄氏度,而油区卸油系统因存在缺陷无法卸油。为确保燃机供油,燃机人顶着炎炎烈日,连续20多天奋战在卸油前线,每天都要卸近六百吨的柴油。

  发扬大庆精神、铁人精神,优质诚信服务,是燃机人工作的基本准则。2004年5月8日,在辅助锅炉煮炉时,向燃料油箱供油的电磁阀突然关闭,不能继续供油,而当时是凌晨2时,煮炉程序进行一半,电磁阀故障又不能很快处理好。甲方要求必须按照原来制定的煮炉曲线进行。为了不使煮炉工作半途而废,值班长王建二话没说,马上找来几只大塑料桶,带人到离燃料油箱60米以外的油灌区接油,扛着30公斤装满油的塑料桶,来回跑了二十多趟,一直到电磁阀故障处理好恢复正常供油。就这样,燃机人用真诚感动了苏丹用户。

  在遥远的印度尼西亚波浪河畔,燃机电厂的40名职工在短短的两年多时间里,在创造可观的经济效益的同时,实现了巨港电站平稳运行近千天,也创下了启机并网一次成功,检修提前11个小时的新纪录。

  【白布无痕】

  装备制造集团力神泵业有限公司(原力神泵业有限公司)电泵制造厂电机班坚持做到工作高标准、产品零缺陷。电机轴内腔清洗不便,杂质和脏物容易附在里面,造成电机油品纯度不够。只要产品有缺陷,无论缺陷是大是小,都将会损害力神泵业有限公司的声誉。

  为了实现产品零缺陷,提高油品纯度,电机班班长柏陆贵对电机轴内腔仔细观察,反复思考,凭着多年的工作经验,他把通条前端焊上了小小的“扣”,然后将白布条缠绕在“扣”上,再将白布沾上化锈剂,反复擦洗电机轴内腔,最终达到白布一尘不染才将电机转到下一道工序。为了提高产品质量,电机班人员还用白布将零配件全部擦干净才组装,真正在工作中做到“一洗二吹三擦四净”。2005年2季度,电机一次交检合格率达到了100%,比原定的指标提高了5个百分点。 

  【含泪封井】

  2006年1月27日,第九采油厂新站采油作业区大415区块的113口油水井全部封堵。这是怎么回事?原来,这个作业区周边就是嫩江行洪区,附近还有茂兴湖渔场。2005年夏季,受雨季和嫩江洪水影响,井区内水位严重超高,最高时比正常水位高出1.4米。10月下旬,又遇到从没出现过的气温异常,导致水面反复结冰,对水中设备产生了巨大的破坏力。12月份,陆续发生了油田生产设备倾斜、断裂现象,如不及时处理,一旦油气泄漏,就有可能给嫩江流域及茂兴湖渔场造成环境污染。为彻底杜绝隐患,油田领导多次带领专业人员现场调研论证,研究解决办法,最后下定决心:必须封井,确保松花江水环境安全。为此,油田一次性投入大量资金封井。为这项工作辛苦了一个多月的九厂干部员工心里很不好受。一个快退休的老工人心痛地说:“这是我退休前管的最后几口井。今天看着它们被封上,我这心里堵得慌啊!”在场的油田领导握着他的手,“大哥,宁可咱们心里堵,也不能让老百姓心里堵啊!”

  【老队长的夙愿实现了】

  2006年初,铁人队终于踏上了远赴苏丹打井的征途。火车,飞机,汽车,经过近30个小时的连续奔波,一到苏丹,队长李新民就急着打听:“钻机到没到?什么时候清关?港口距井场有多远?”他深深知道,国际规则毫不留情,晚开钻一天,国家就要损失七、八万美元哪!然而苏丹港清关工作却进展缓慢。为了争取时间,李新民带领项目组成员自己当起了装卸工,连续四五天,每天只睡两、三个小时,困了,就在车上打个盹儿,饿了,就啃几口面包,恨不得一个人顶几个人干,一天当两天用。设备清点、搬运、装车、一系列繁琐的出关手续……仅仅6天时间,全部完成,苏丹工人惊讶地说:“你们创出了中国速度!”

  井场地处苏丹东南部的热带草原,气候异常炎热,地表温度高达60℃,常常是一天喝下十几瓶水,却连一滴尿也没有。工装上一圈圈雪白的汗渍洗也洗不掉。条件虽然艰苦,李新民带领队员们干劲不减,标准不降。他们把高温当桑拿,把汗水当淋浴,短短20天,就高效优质打完了第一口井。交井那天,仰望高高飘扬的五星红旗,李新民和队友们面朝祖国的方向大声呼喊:“老队长,您的梦,我们圆啦!”目前,05队在苏丹已成功打出16口优质井,累计进尺3万多米,创汇849万美元。

> 相关专题:


    新浪声明: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